為何沒有4:3的12吋筆電了?

以同寬度的螢幕來比好了

長寬比 vs 面積比來說:
============================================================
4:3長寬比 => 16:12 面積=16*12=192 => 1
16:9長寬比 => 16:9 面積=16* 9=144 => 0.75 (=144/192)
============================================================

以同樣規格的面板而言, 賣寬螢幕的成本可節省25%.
假設廠商賣同寬度的4:3螢幕成本要價10000元, 而寬螢幕卻只要7500元.
以價格論, 4:3的當然就不具競爭力了...
這....這...這真的是商業操作啊...

同寬度的4:3螢幕比起16:9寬螢幕的可視面積多了1/3耶......
感謝8:5大大的指正: 如果是對角線相同, 16:9 與 4:3 長方形的面積比大約是 89%。

換句話說:同尺吋4:3螢幕比起16:9寬螢幕的可視面積多了12.3%
假設廠商賣同尺吋的4:3螢幕成本要價11230元, 而寬螢幕卻只要10000元.
3C產品單價可以殺個100元就不錯了, 何況是九折不到的價格!
哀....畢竟寬螢幕的視野比較廣...?!吧
尤其是看網頁的時候
同尺寸4:3字有比較大一點是真的,有次用朋友的舊15吋筆電,一開始還真有點不習慣,網頁字怎麼好像腫種的= =,還懷疑是不是設到大字型,寬螢幕對廠商來說當然是比較有利,哀...沒辦法,只好接受現在螢幕縮水越來越嚴重了,從4:3改16:10現在要變16:9主流,越來越"寬",實際面積越來越小,難怪現在一堆做16吋的,面積其實只有以前的15左右@@,重量好像也越來越重= =(幾乎都破3kg),以前很多15吋都不到3Kg
進來推一下4:3的螢幕啦~~
用16:9的,每次全螢幕看ppt或接投影機都實在不方便~
更何況是桌面可用上下工作空間變窄了…

雖然16:9的是廠商推的市場主流,難道就這樣讓廠商主導嗎?!

消費者要站起來,讓廠商聽到我們的聲音!

hoskey66 wrote:
長寬比 vs 面積比來說:
============================================================
4:3長寬比 => 16:12 面積=16*12=192 => 1
16:9長寬比 => 16:9 面積=16* 9=144 => 0.75 (=144/192)
============================================================

以同樣規格的面板而言, 賣寬螢幕的成本可節省25%.

您算的是寬度一樣的 16:9 與 4:3 長方形的面積比。兩者不會是同尺寸(對角線)。
如果是對角線相同, 16:9 與 4:3 長方形的面積比值大約是 89%。

不用再叫了啦...還不要16:9哩...

今年都已經進入16:10了...
切..M01真是臥虎藏龍,上次貼駕照,這次要貼VIP卡了..
前兩天
我用了朋友的 12"華碩筆電...也是4:3的



14" Compaq V3000系列 寬螢幕 鍵盤比較大, 手鐲與滑鼠板不會佔去太大面積..


現在覺得14"的寬螢幕 比較府合長方形鍵盤,使得有大螢幕需求的使用者,不需要攜帶一個正方形的電腦主機...



我所知道的仍有
FUJITSU S2210T(B).13.3吋,但不是12吋,AMD的CPU,也快賣完了.
以前我記得IBM的小黑還有,本想找一下推薦給樓主的,結果剛看了一下,似乎都是寬螢幕了,好像快找不到了....!

那位"hoskey66大大"說的非常好,基於裁切成本的考量,現下多半是16:9 or 16:10了,可視面積較以往小,優點為看影片較好(廠商說的),只是如果是純"放映機"or"電視"那也就罷了,偏偏都不是這些用途居多.

好的東西不見得一定在市面常見,差的東西不見得一定會在市場賣不好,近廿年前的VHS與Bate就是活生生的教訓...

就挑一台您能接受的,或大一點尺寸折衷一下了....
Panasonic 的Let 's Note 筆電中,R、T、W、Y 系列都是4:3 螢幕機種,螢幕大小分別為10.4"、12.1"、12.1"、14.1",解析度分別為1024*768 X3、1400*1050。不過台灣沒有代理,只能買水貨。
個人認為,16:9或許很適合看影片,但是實在不適合做為電腦上工作用的螢幕。

不論是寫程式還是作畫,上下的面積都少了很多,有時候上下還有工作列+面板,能看到的工作面積就更少了,做個事都要上上下下捲來捲去,超不方便。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