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是可以做成可拆換的.
主要問題在於法規,你換過電池後等於他就不是當初送檢的產品了,你必須要送一次檢驗才能核可.
也因為這個問題存在
所以能夠輕易拆換電池的款式能夠通過的安規不多,有些國家是無法進口(上飛機)
再來就是阻抗問題,金屬接電的阻值非固定,會跳來跳去,這會影響電池的內組判定,在串聯電池組上是大問題.
它會讓你的電池壽命急速的下降(串聯充電不均)
還有就是安全性問題,在大電流下,組值過高會產生高溫,這個問題會影線電池絕緣/電池盒絕緣/觸發電路板溫度電阻
要符合這些規範,也不是做不到,只是這樣的電池池製造出來後的成本肯定是高於目前市售電池的.
容量上也會小於市售電池.
-------->這也是最大考量"沒毛利"<----------
另外這個問題也不是這樣說,18650是個成熟的工業產品了,製造成本低.
從製造角度上看,圓筒外殼的製造成本低,強度高(相較於軟電池,方形金屬殼電池)
在需要大量使用的情況,他其實是個很好用的材料.
(當你需要使用2~300顆的時候那個容量上的價差就會很大)
當然目前遇到的問題是當初沒有想到他可能會拿來進行大電流的放電.
他的設計放電電流不是很高.
都需要依靠大量的並聯來達成大電流放電.
不過並聯串聯這個設計上也不是不好,她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抗損能力.
(50並聯下,可以忍受其中幾組失效,電池仍然可以運作)
還有就是一個圓形電池的空間運用效率低
oooooooo
oooooooo
oooooooo
不管在怎麼排都一定會有空係
方金屬殼OR軟包就可以達到無縫隙的排列.
對了.....特斯拉跟GOGORO上頭仍然是1860.
分別使用了7000及200 顆18650
只是包裝比較漂亮,電路設計完善
kungmi wrote:
我問為何有些電動車不乾脆直接用18650類的電池
他說......
其實18650這種電池是已經被淘汰下來的低階產品,效率還是不夠好這樣
.........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