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軟體的展示、資安的問題、檔案不想外流、病毒的傳染、公用電腦爛等原因。
我也曾經想試著用iphone來進行PPT的簡報,但問題還是不少,還不如帶電腦。
也有人會說可以轉PDF阿,但有些情況(例如動畫)我就是想用PPT。
常常會有很多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但有些事對你可能很重要,能不退當然就不退。
其實我覺得這樣討論不錯阿(雖然有些有點跑文已經在互酸了),其實沒發現大家的需求都多少有點不同嗎?
當然商業考慮的情況有所不同,有些廠商就想做大市場來去紅海撕殺,有些就想弄些較小市場去開拓新市場。
像switch剛要出的時候也是一群人不看好,說畫質差什麼什麼的,簡單來說任天堂也是走不同的道路。
每個產品一定都有他的族群,當然該族群能不能支撐到營利(有時候不是實質的利益)。
但我認為每個存活下來的產品一定有他的優點,才會有足夠的族群去支撐。
對GPD跟壹號本這種廠商,我想至少在對岸他們已經有足夠的族群去支撐他們的營利,甚至不斷的開發新品。
當然對岸使用者亦不是一片都是稱讚,但確實有其需求,又沒什麼選擇的情況下,也只能這樣了。
其實我對小筆電的需求,從很早就開始,身為產品開發者(非筆電產業),我每年大概會去歐美出差4次,去宣導我們的新產品,每次出差時間都很長,連續十幾年下來,對我來說,筆電能塞進我的公事包很重要,我不想再另外拿筆電包,因為除了筆電,還有很多產品要帶著
我記得2008年EEEPC 900剛出來我就要求公司幫我買了,當時覺得這台筆電瑩占比很高,比EEEPC 701好很多,剛買回來時覺得鍵盤很小,但所有按鍵都有而且都在對的位置,沒有兩個星期就適應了,大約每分鐘可以打60-70個字,所以人是適應力很強的,如我所說,我所有客戶都有投影機或者電視,所以這台內建VGA port很適用,回到辦公室,就接上螢幕以及鍵盤,因為即使是14吋的筆電,螢幕還是比不上20幾吋的外接螢幕,在隔年S101出來以後,我就馬上換了
你說EEEPC 900和S101會不會很慢,其實,當時買的時候就要注意他們的SSD是否是SLC的,如果是MLC就會很慢,SLC跑Windows XP很OK,但這些小筆電都有一個特性,就是跑一兩年後SSD就開始老化,變得很慢,所以不久就要換,我覺得這是大部分人對這些小筆電印象差的原因
所以如果小筆電的性能不差,或許大家對他們的觀感會不同,其實我還蠻期盼華碩可以出高配版的E210MA,因為他們的E410MA有出Pentium N5030, 8GB RAM, 256GB SD, Full HD螢幕,這樣的規格很可以,只要下放到E210MA,我覺得倒是性價比蠻高的小筆電
因為大廠沒出小筆電,所以我現在用的主要筆電是Dell XPS 13,雖然螢幕是13.3吋,回到辦公室照樣接我的27吋螢幕,但我很懷念使用小筆電的時代,所以現在在想要不要買壹號本4,可惜的是沒有視訊鏡頭,現在一天到晚concall,這個功能很重要,就只好在等下一代吧
謝謝
沒想到可以這麼多頁
首先"小"筆電,上面那麼多樓的討論就已經分散
一種是Netbook,從OLPC概念出發,華碩eeePC發揚光大
性能低到只要能開幾個網頁就好
原本想作為小朋友教育機,所以重點在"便宜",尺寸不要太大台,但也沒有硬性規定
後來意外大熱門,開始往主流消費者靠攏
尺寸也跟著消費者的喜好越來越大 7"-9"-11"往上
後來因為有了平板,開網頁這種功能比Netbook更強
Netbook就漸漸消失
現在最類似的就是像asus t100/surface go這種10吋windows平板
或是N系列CPU的無風扇筆電
但N系列尺寸已經是跑到12~15吋,沒有再回去做更小的
這是歷史上消費者天擇的結果
第二種是UMPC MID
介於7~9吋,雖然早期也是以上網為目標、性能也不怎樣,
但是為了把眾多功能壓在小尺寸,價錢較高,
因為沒有嚴格的定義,各式各樣的形式都有
有搖桿的、有滑動鍵盤的、有掀蓋的,有風扇無風扇設計
機身可能較厚,總之是尺寸能輕易手持
Win8時代有些8吋Atom變形平板也有點算是
現在則有GPD win max這種有風扇性能也不差的產品
在一些非Windows不可的場景,還是有人想要
那麼為什麼沒有大廠要做,只剩下少數小廠推出?
2006年分析公司Gartner就認為UMPC要能成為主流所需要的要素
-價格則要在400美元以下
-可使用8小時的電池
-要有較佳的使用者介面
-市場最少必須有百萬台以上
從這幾點看,更像是在說iPad
而跑x86的UMPC就是很難同時做到,
高性能風扇版,在續航跟價位就要妥協
低性能無風扇版的話,win8時代8吋Atom平板也沒有大賣
對大廠來說,量不到一定規模,模具、生產線都無法攤回成本
而且使用者介面也受制於微軟windows的設計,
在小尺寸螢幕上不好操作,
如果微軟不去推動改變,各廠商也不會有意願加入
GPD銷量也沒有百萬台
使得這種產品注定是小眾
這不是一個還未開發的全新市場,
而是已被過去歷史證明不會大賣的小眾領域
(因為有一大部分功能被其他裝置取代了)
除非將來又有一個什麼契機讓它重起
但應該越來越難
手機/平板有新app去取代那些原本非windows不可的場景,可能性更高
alien1234 wrote:
2006年分析公司Gartner就認為UMPC要能成為主流所需要的要素
-價格則要在400美元以下
-可使用8小時的電池
-要有較佳的使用者介面
-市場最少必須有百萬台以上
從這幾點看,更像是在說iPad
而跑x86的UMPC就是很難同時做到,
高性能風扇版,在續航跟價位就要妥協
低性能無風扇版的話,win8時代8吋Atom平板也沒有大賣
對大廠來說,量不到一定規模,模具、生產線都無法攤回成本
人要跟著時代進步,不要用2006年,10幾年前的報告來「麻痺」自己,「欺騙」自己的不長進,
來看看2021筆電的i3、i5的tdp是多少??
i5-11300H 的tdp是28w~35w。
i3-10110U的tdp是10w~25w。
散熱絕對沒有問題,至於續航力,2021年幾乎人手一顆「行動電源」,可以插手機、可以插一般筆電,為什麼不能插「小筆電」??
還有去查一下現在ipad一年賣多少??
2006年說要有百萬台以上,才有市場,
可是2020年光ipad就銷售5880萬台,
不扯ipad,
看看你說報告有沒有「準」
用小筆電熱潮來看平板電腦的熱潮
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1115-fad-or-not
2007 年底,華碩推出第一款的 Netbook,也就是為人所熟知的 EeePC 系列。數個月後,2008 年年中,Acer 推出自有的小筆電,Acer Aspire One 系列。以下是 Gartner 以及摩根史坦利的小筆電與平板數據,請注意,這裡的數字都是指「出貨」,不是銷售:
2007 年,僅有華碩推出 Eee PC,全球出貨量為 14 萬台。
2008 年,各家電腦業者紛紛搶入,包含 Acer 本身也搶入市場,全球出貨量為 1,287 萬台。
2009 年,全球出貨量約為 3,400 萬台。
2010 年,全球出貨量約為 3,600 萬台。
怎麼看起來都是幾十倍的「百萬台」??....................



我前面說過了,台灣的PM大部分看不懂我說的東西....

~感恩、感恩、再感恩~
Pig at Work wrote: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541791
小筆電曾經有一年快4000萬台的市場,就算打一折,也有400萬台的市場規模,請問台灣有幾個品牌,一年筆電銷售量超過400萬台的??
很紅的微星,去年是200萬台左右,華碩是1678萬台,宏碁是1523萬台,怎麼看,這400萬台的市場都不像是「小」市場....



還是那句話,你用不到,不代表沒需求,你有在用,也不代表,大家都在用,如果ipad真的那麼利害,為什麼三星去年的平板還有3千多萬台??第3名的亞馬遜就只有650萬台,第4名的聯想只有560台。
你去看看pchome這3家的平板規格就知道我們在這裡說的是什麼....
說真的,看不懂是你程度差,不代表沒市場....

~感恩、感恩、再感恩~
bbctank wrote:
小筆電曾經有一年快4000...(恕刪)
說的好像言之有理又頭頭是道?
一年400萬台好像很多似的
如果只是台灣市場那確實是很了不起的數字
但如果是全世界的市場可能是要賠到脫褲
更不用說這是好幾家廠商要來搶食的市場
況且現在還有沒有剩400萬台的市場都是未知數
IPAD為什麼算銷售亮眼?
就算銷售量不是最高的,銷售總額也肯定名列前茅
畢竟它的單價高,比起安卓平板,只高不低
更不用說後續APP商店帶來的利益,眾安卓廠一毛都分不到
說真的,只會用銷售量來說嘴一點用也沒有
前面就說過了,市場很大,但要賣到才算你的
到底是誰程度差呢?
不要去爭議頗大的嘉義某店以免消費糾紛
不要去爭議頗大的嘉義某店以免消費糾紛
cot_taverth wrote:
我所描述小型化的問題所在
耗能問題、解熱問題、空間配置甚至是操作親和性都是小型化的難題
這種物理面的問題你怎麼不會回答
cot_taverth wrote:
沒錯,科技是進步了,很多技術能力問題是有改善
但是並沒有解決,現在的I3比以前的I7強
現在的散熱系統也做得比以前好,現在的電池密度也比以前高
cot_taverth wrote:
但現在的一般筆電空間配置餘裕上還是比小筆電好啊
這難道會隨著時間有所改變?
這去前面爬文吧,如果你連爬文都懶的話,我不知道你幹嗎在這裡語無論次,自己否定自己的論述....



cot_taverth wrote:
我前面說的通路的分潤、庫存與維護成本你怎麼還算不出來?
不要講分潤、庫存、維護成本,因為你說的都不是問題,
問一句話,沒有就你口中「沒有經濟規模」的壹號本4代,
11代 i5 10.1吋,賣人民幣5999,不到台幣3萬,對比同規格的一般筆電的價格,為什麼不能買??
11代 i7 10.1吋,賣人民幣8099,大概台幣4萬,對比同規格的一般筆電的價格,有貴多少嗎??
如果這種沒有「成本優勢」、「沒有議價能力」的小廠,都能賣這種價錢,為什麼大一點的廠商做不到??
就算比「壹號本」貴個1~2成,我相信消費者是會給「品牌紅利」的,小米台灣賣得就是比大陸貴,但小米台灣的銷量有比大陸水貨差嗎??
而且,再問一句話,現在的筆電銷售經銷商,賣一台可以賺幾%??
根據我的了解是連10%都沒有,賣1萬元的低價筆電還有可能會因為庫存跌價而賠錢(隔年的新cpu效能一定比舊的好,不出清就變成電子垃圾,因為賣不掉而血本無歸...

賣i3的cpu,再怎樣也比塞揚好,就算放庫存也可以多放個1~2年,再便宜也比1萬元入門的筆電效能好,至少不會血本無歸...

更不用說,價格高,一樣的毛利率(10%)、賣一台的所得,i3還比塞揚好(2萬的10%比1萬的10%多一千)。
算了,反正台灣大部分的pm程度都不太好,每次說ipad賣得比安卓平板好的原因,這些人都說是apple的生態系造成的。
因為前面樓友「火力」,我又去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另一個例子,2020年三星的平板銷量3000多萬台,聯想的平板銷量是500多萬台,三星平板價格是聯想2倍,但是銷售量是聯想的6倍左右,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pchome看一下兩家的產品規格,再對照這樓前面我跟s大對ipad贏安卓平板的論點,程度好的pm應該就可以理解我跟s大想表達的觀念(不想爬文就算了,不勉強,反正也不一定看得懂箇中道理...

~感恩、感恩、再感恩~
bbctank wrote:
i5-11300H 的tdp是28w~35w。
i3-10110U的tdp是10w~25w。
散熱絕對沒有問題,
屁啦,在筆電上 CPU 上到 35W 這 TDP 叫散熱沒問題?
這已經桌機等級 CPU 的功率帶了。
然要還要小、還要便宜、還要輕量、續航力還要久?
光 CPU 就 35W,加螢幕加機板 RAM MB SSD 風扇散熱加 Wifi。
給你算整機 42W 好了,4 小時續航力下電池放電效率與衰減 80% 計算
你需要 210 WH 的電池。
光講電力就好,一顆 18650 標準 8WH 的電池你需要塞幾顆進去?
光是電池包的體積重量就爆表了。
--
你知道 Atom N270 TDP 多少? 2.5W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