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tsu
Acer
Asus
IBM
技嘉
HP
TOSHIBA
Panasonic
VAIO
能請各位大大來幫我解決這個問題嗎!!說出自己的想法每一間公司有何優缺點......
我的意思是說!!!每一家廠出的筆記型電腦的品質和規格.....的優缺點...例如VAIO他是屬於高單價但是外觀品質有一定水準而且是日本出廠的但是就是貴了一點...等等....因為有些牌子還不是很了解....所以...請大大幫幫忙
bow0803 wrote:
大家好像都誤會我的意思嚕!!!!
我不是要交報告低啦!
不太懂你所指的意思
小弟本身最近敗了本身第一台的Fujitsu, 用起來還不錯
至於售後服務嘛, 機子還沒出過問題, 不清楚
上台IBM, 用起來也不錯, 機子用了5年左右, 沒出過問題, 所以也不知道售後服務...
唯一最差的經驗是小弟本身第一台NB- 倫飛 大約7-8年前買的, 用了大約半年左右
就出現一堆問題, 能壞的幾乎都壞光(螢幕 鍵盤.....), 之後明明還在保固期, 卻把所有責任推到消費者身上(損壞原因說是我有把水倒在機子上, 事實上我對第一台NB保護到不行, 連操都不太敢操他.....), 跟我說維修的話需要幾萬塊(當初買那台也要6萬左右, 光要修就要再花2-3萬?? 有沒有搞錯, 保固跟屁一樣....) 所以才買了第二台NB- IBM.....
Fuji--NB設計偏影音導向,外殼與設計有下點功夫
Acer--產品策略主打C/P值,效能數據衝大拉高,但缺乏細節,很有花小錢買成績單的平民感
Asus--整體來說,貴,組裝外觀有日系水準,但小細節與散熱規劃處理得不夠好,讓人陷入花大錢買外殼的感覺
IBM--產品策略就是品牌帶來的安心感,降價後雖然C/P值夠漂亮,但對於喜歡腰束奶膨的消費市場,堅持不走獨立顯卡的路絕對孤獨,等於拒絕NB取代桌機的可能方向(不取代桌機的就一定要走小輕路線,結果小型機種只有一台X系列)
技嘉--切入NB的時點過慢,以致陷入20-80(前20%分位佔據80%的市場)的惡性循環,產品走向有花點心思(如之前的隨身碟、滑鼠、無線遙控有抓到搞combo的niche),但市佔率不夠支撐砸大錢搞質感的風格
HP--迷途羔羊,近期機種有與Acer正面衝突的味道,但這個取向必然陷入價格戰,唯一優勢只有搞售後保固(但對不出國的用戶沒有誘因),建議後續機種走BanQ策略(拉高面板用料等級),AcerNB的最大弱點就是面板的視覺效果太廉價
TOSHIBA--陷入技術人員的思考迴圈,作為NB始祖堅持在技術規格上搶先一步是一貫策略,但目前市場主打是大體積機種取代桌機的銷量,細緻工法的邊際利益不夠(大部分散熱與電能節約的利益被Intel的centrino的解決方案切走),搞得國產品牌都能與日系平起平坐,除非萬流歸宗,用特殊小規格直接衝撞現今iPod與PNP及PSP形成的視聽攜帶市場,但以TOSHIBA軍事與商業出身的系統,這一步可能性小
Panasonic--走抽象與實體兩手路線,抽象指緊捉行動電腦需要的特性(續航重量堅固...)實體則抓緊MIJ的外裝與品質,完全揚棄C/P的遊戲規則
VAIO--產品策略就是"規格"與影音取向,最著名的述敘就是"殘缺的美感"(永遠不把最好規格技術放在同一部機器上),特殊規格的接頭配件...讓人走不出sony的魔掌,換了CEO後的產品都有costdown的味道(那個軟塌塌的鍵盤令人...),大陸組裝的疑慮慢慢顯示在成品品質上(除部份市場性不足的特殊規格機種),這種收割心態大概最後會毀掉VAIO這個字給人的印象
整體來說,centrino出來後(讓國產品牌跨過散熱耗電的技術門檻),個人認為品牌差距其實不是那麼大,也就是這個原因讓日系品牌有點自暴自棄加入costdown與價格戰,結果就是能用5年的銘機越來越難找...,競爭真的讓人的選擇與福祉增高嗎? 面對現實微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