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難以插足,英特爾將退出手機、平板電腦處理器市場


cuteyu wrote:
關於x86不能的說法很多, 早些年是x86不能低功耗用在行動裝置, 現在是不能SOC.

但個人認為所有x86不能最大的原因是相容包袱與市場考量, 而不是所謂的技術問題.

以Decoder來說, decoder只占一小部分空間, 卻被放大到x86指令集太耗能無法用在行動裝置,

所以行動裝置一定得用arm指令集, 這種說法現在已被新版的atom與quark晶片推翻.

至於modem soc的難度我覺得比降低功耗的難度低多了.

我覺得只要atom賣得好, 一兩年內絕對看到x86 SOC, 是否如此看下去就知道了.


說不能用在低功耗系統也只是相對..

現在x86可用在低功耗系統靠的也只是製程跟大量的Decoder..

就好像笨學生很用功諗書所以成績比聰明的來的好XD..

現在Intel把大部份精力放在製程就是要用製程蓋過X86天生的缺點
穿戴式裝置是有可能取代平板的

舉例:類似google眼鏡的配備與只剩鍵盤底座的筆電做無線連結,只需要更快的傳輸能力(將來若4glte和thunderbot介面普及或許就是市場成熟的契機)

這樣的眼鏡也不需要太強大的處理能力,只需要有一個顯示銀幕(鏡片),一個耳機麥克風(鏡架),一至三個前置的微型攝像頭及無線傳輸處理裝置便行

筆電則不需要再做銀幕部分可以省去很多功耗和成本以及減輕重量變得更輕薄並且在價格上更有競爭力

這樣的話是有可能破壞現在平板的市場創造出新需求的(這樣的穿戴式裝置應該最少可以取代行車紀錄器)

但智慧型手表這東西我就不是很看好

b90611049 wrote:
說不能用在低功耗系統也只是相對..


RISC, CISC 是各有優劣, 不是好學生壞學生. 兩者的差別可以想成是否有壓縮指令.

CISC 有壓縮指令, 程式碼較短, cache小一點, decoder複雜.

RISC 無壓縮指令, 程式碼較長, cache大一些, decoder簡單.

其實RISC, CISC的爭議存在至少20年以上, intel也試過其他instruction set,

例如VLIW, RISC但最後還是集中資源回歸x86.

個人揣測除了商業考量, 但其他instruction set並不能提供顯著差異應該也是原因.
cuteyu wrote:
RISC, CISC 是各有優劣, 不是好學生壞學生. 兩者的差別可以想成是否有壓縮指令.

CISC 有壓縮指令, 程式碼較短, cache小一點, decoder複雜.

RISC 無壓縮指令, 程式碼較長, cache大一些, decoder簡單.

其實RISC, CISC的爭議存在至少20年以上, intel也試過其他instruction set,

例如VLIW, RISC但最後還是集中資源回歸x86.

個人揣測除了商業考量, 但其他instruction set並不能提供顯著差異應該也是原因.



我這邊說的好學生壞學生並不是說X86不好..
我只是想說雖然x86系統在架構上相對比Arm來不適合當手機晶片..
不過Atom靠著Intel不斷努力發展的製程工藝,在功耗性能比上終於可以追到一般Arm手機晶片(是需要講的那麼白嗎?XD)
在CISC系統中,x86最大的特優點就是可以好好的兼容舊系統指令..
但因為要兼容舊系統指令就需要大量的Decoder..
大量Decoder除了面積的問題也有效率,耗電,熱量跟晶片設計(layout)的問題..
x86系統需要南北橋
要把南北橋做進單一CPU內也有耗電,熱量跟晶片設計的問題..
其中layout是最難克服,這會影響到良率跟晶片面積..

Intel很清楚這些缺點
所以之前多次推其他的改良的X86系統像IA-64,pentium pro(加入Risc指令),Pentium 3,4 內的SSE就是要一步步離開x86..
可是的市場接受度都不高,最後還是失敗收場..

在PC,Server系統,PCB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放下南北橋跟散熱系統..
人們根本不介意少了南北橋,Decoder的十幾W的電量跟熱量..

他們比較介意的是性能跟軟體兼容性,這可是X86的強項阿!
在IBM,Motorola不斷的在架構上打轉的時候,Intel的製程能力就好像開跑車一樣抛開其他對手
Intel的製程能力蓋過了很多x86的缺點..
重點x86 server 晶片比RISC的PowerPC平宜的太多了(性能也差不多)..

南北橋晶片在Server系統內反而有多CPU系統容易layout(PCB)的優點(如果不算AMD Hypertransport 的話)

這一切使得本來不被看好x86忽然間變成一隻黑馬,變成Server市埸的大多數..
這要謝謝Intel的製程能力..

但問題來到了手機晶片
手機晶片在熱量,面積,耗電量的要求比Server,PC來嚴格太多..
而且對SoC的要求又更高一層樓..
Arm系統的優點在這邊就可以發揮到極致..

本身電晶體少使得晶片面積可以做的更小,這樣就加入其他晶片就不會有面積大的問題(良率下降,熱量高)
天生32位元的資料匯流排、26位元的定址空間(http://zh.wikipedia.org/wiki/ARM%E6%9E%B6%E6%A7%8B)就不用南北橋在那邊橋來橋去..
晶片SoC設計layout就相對x86簡單多了..

加上大量優質的RICS OS的出現(IOS,Android,Windowsphone 等),使得Arm系統好像變成手機的唯一晶片

b90611049 wrote:
我這邊說的好學生壞學...(恕刪)


現在 CPU 都是 cisc + risc ..

早期TEXTBOOK 說CISC 是使用 MICRO ROM decode , 寫過 verilog/VHDL -> synthesis
就知道 RISC 就是硬體直接做不使用 rom code 解釋 OP code .

但目前 CPU 都是混用吧,

另個差異是 eisc register 很多
CISC 很少 .

各有優缺點 register 說穿和RAM 一樣只是快些, 越多 register 光ALU 和走線應該很複雜 .

andy2000a wrote:
現在 CPU 都是 cisc + risc ..

早期TEXTBOOK 說CISC 是使用 MICRO ROM decode , 寫過 verilog/VHDL -> synthesis
就知道 RISC 就是硬體直接做不使用 rom code 解釋 OP code .

但目前 CPU 都是混用吧,

另個差異是 eisc register 很多
CISC 很少 .

各有優缺點 register 說穿和RAM 一樣只是快些, 越多 register 光ALU 和走線應該很複雜 .恕刪)

我是沒聽過CISC+RISC 的CPU..
請問是如何混着用??

Register跟ALU在RICS跟CISC 的CPU都有很多,這是看計設者如何安排..
不用做Micro ROM decode是因為現在的高階語言程式都會自己來轉換..
跟是不是RISC應該是沒什麼關係..

有錯請指教,感謝

b90611049 wrote:
我是沒聽過CISC+RISC ...(恕刪)



就是 CPU design 時一些 decode 使用 rtl -> synthesis 直接解指另
不常使用 CPU 指另使用 rom decode .. 以前 winCHip 是如此做
至於 現在 Intel AMD CPU 得指令解碼如何做
要問還有做CPU 的人.

目前 很多 ARM or MIPS 類學生都是寫 RTL code => logic synthesis (synopsys ..)
合成電路.


andy2000a wrote:
就是 CPU des...(恕刪)


謝謝指教

不過X86CPU是CSIC其中一種..
他有背負兼容8086的16bit舊指命的使命..
所以舊指命該應很難這樣跳過rom decode這邊..
不過我知道Intel從P4開始也是有register(好像是16k)可以跳過 rom decode,有多少程式用到不知道..

有請各位高手指教指教..
b90611049 wrote:
我這邊說的好學生壞學生並不是說X86不好..
我只是想說雖然x86系統在架構上相對比Arm來不適合當手機晶片..


RISC, CISC是兩種不同的指令集設計理念.
RISC 的設計理念是每個指令很簡單, 只做一個單純的動作, 通常長度相同,
目的是希望壓縮每個指令執行的時間, 此外因為指令簡單要解碼自然也較簡單.

CISC則是指令集中存在包含多個步驟的指令, 一個CISC指令可能等同多個RISC指令的組合.
CISC指令的長短不相同, 一些常用簡單的指令長度不但短且短過RISC指令, 而複雜的致令則較長.
為了包含複雜的指令CISC的指令集會比RISC大. CISC指令集要解碼自然是較複雜,
但CISC的的程式碼卻會比較省空間, 因為常用的指令短, 且數個RISC指令壓成一個表示.

指令集只是CPU對外的介面, 但不代表內部的架構.
同樣的指令集可以做出兩種完全不同導向的CPU.
同樣指令集的CPU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耗能與效率.

主要是內部架構影響耗能與效率, 指令集雖有影響但主要在decoder, cache的設計.
這部分只占CPU一小部分面積, 要說這部分讓整顆CPU耗能大增就太誇大.
上x86 cpu早在十多年以前的設計,就是先把複雜的x86指令集轉為單純的微指令來執行.
這些微指令就是以RISC的觀念去設計的.

x86 的架構比較耗能的原因是從設計之初就著重在效能而非耗能,
相對來說arm的架構在設計初期就把功耗列為首要考量.
但這不代表x86指令集就無法做出低耗能的x86架構, 畢竟指令集只是介面.

此外Itanium的不是摻入RISC指令, Itanium的重點在於指令當中參入指令平行化的資訊,
透過compiler提供指令平行資訊來降低CPU的複雜度.

以上是個人認知....

cuteyu wrote:
RISC, CISC...(恕刪)


簡單來說早期 textbook 說 cisc risc 現在分界很難說沒用.

但是 把指另打成 micro code 丟到 instruction pool 是 pentium Pro 就開始做
, 而且 可以做 out of order . 早期的 ATOM 因為省點改使用 in order + 降低電路
使得ATOM 性能一直很差 .. Bay trail 才改回 out of order ,

"聽說" 新竹還有家 IC DESIGN (IP ?) 是RISC CPU 外包其他核心 ,
換 DECODER 後該CPU 就能由 6502 / 8051 -> X86 CPU ..
如果 ATOM 也把ARM DECODER 做進來可以同時吃 arm native code + X86 會如何 ?

或是反過來ARM CPU 內含解 x86 CODE , 是否可以 windows OS + Android ARM 通通使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