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機與底片機的優缺點與適用環境,我們先不講,不然就沒完沒了了
我是想請問一下,數位相機用多了,一些什麼快門速度,光圈,ISO,白平衡,都多少有點概念
但如果回過頭要用底片機的時候,我有幾點觀念不甚了解,想請教諸位先進

1. 除了快門與光圈,拍攝中第三常改變的參數應該就屬 ISO 了. 我的問題在於,一樣的鏡頭
之下,我如果室內拍小寶寶,ISO 可以隨我高興拉到 800 甚至 1600. 但是底片機呢?
最多常見的似乎都是 80 到 400 度的底片. 那我在室內如果就是不想用閃光燈,卻又要維持
安全快門,那該怎麼辦?

2. 即使有 800 or 1600 度的底片,我想問一下,數位機可以有 NR 的功能. 但用底片拍起來
呢? 所謂的雜訊(數位機)或顆粒(底片機),在同 ISO 下誰會比較好呢?

3. 再來是機身設定的問題.由於數位機可以設定銳利度啦,鮮豔度啦等等的..底片機完全不行,
那是不是指底片機純粹只能靠底掃後(但已經會失真一次了),再來修圖呢? 所謂的銳利度,
底片機直接拍攝的結果,能比的過數位機身上的設定嗎?
ps. 在暗房沖洗時修圖,不在本討論範圍,一般老百姓只會直接拿去給店家洗出來

4. 白平衡. 似乎數位機要考慮,但底片機卻沒有白平衡的設定? 是這樣說嗎? 一切的一切
是不是在底片裝進去的時候就決定了? 底片除了度數,有分白平衡的嗎?

最近不知道中了什麼毒,從肖想D200居然肖想成F6了...今害,A害
1.機身設定ISO值的目的,是讓測光表有依據。
若設錯了那曝光量就會有誤。
是可以做增減感,比方說ISO 100的軟片,機身設定ISO 200,這樣叫增感一格。沖洗時也必須跟沖印店要求增感一格。
反之亦然,但以不超過三格為原則。增感後粒子也會變大,反差更強。

2.傳統機看底片,數位機看感光元件。
也有高感度卻又粒子細膩的軟片,如natura 1600。

3.看底片跟鏡頭囉,所以會有普通片跟專業片的差異。如fuji有reala為專業片。
正片色彩更好。

4.靠軟片跟濾鏡修正,濾鏡有81a 82a之類的,軟片有燈光片or日光片。
但負片沒有區分。
群青的高空......朱色的殘照...... 飛舞而降臨的...白青之王者.... 紅色沙塵---- 白色的...火焰,光輝的
lin8810 wrote:
數位機與底片機的優缺...(恕刪)


第三:
底片成像當然得掃圖後才能修
在顯影、定影時怎能修?

不要將數位處理方式帶到「類比」的底片成像上
否則你痛苦了
1. 可以靠增感改變,但是缺點是,要就得拍整捲增感。 台灣會幫你洗剪洗的我想應該沒幾間..........
2. 數位的顆粒跟底片的顆粒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底片的顆粒粗細程度也都有差異
3. 鏡頭對底片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關鍵,特別是在底掃或放大的時候就很容易發覺銳利度跟發色。當然跟底掃也很有關係
4. 底片我映像中只有分日光跟燈光兩種,其他更細的我就不清楚了
相機有一種奇妙又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lin8810 wrote:
數位機與底片機的優缺...(恕刪)


1.真要不上閃燈又要用安全快門拍,底片機還有一個最後必殺技—“增感“,就是裝入低感度底片但是卻設定為高感度拍攝(反之亦可,稱為減感),但是要記住送洗時要跟店家說清楚增感多少,如100增400或是100增1600,不過要擔心的反而是現在已經有沖洗店不會洗增感了。
還有要注意因為底片沖洗是以“捲“為單位,除非你有把握“剪片“分裝送洗,否則一但決定要增/減感拍攝時請從第一張到最後一張都用同一個感度拍攝,請記住底片跟數位的差別,底片還要顯影沖洗才看得到影像,老闆不可能先幫你把底片“一張張“剪好再下去沖洗顯影。
當然增/減感不是萬靈丹,不然人家底片廠不會出一堆不同ISO的底片,通常感變感度設定曝光拍出來的照片會比較容易有粒子變粗或是顏色比較不對的現象出現,所以除非是想要好玩做試驗或是碰上極端光線狀況而手上真的沒適合的底片時的權宜之計。

2.底片因為不像CCD或是CMOS有“熱雜訊“的問題,所以本來就不需要NR,而顆粒問題就數位來說牽涉到的是感光元件品質跟廠商韌體程式能力,底片則是底片廠商的銀鹽粒子細膩度問題,一般說來同廠牌同系列的底片低ISO的底片顆粒會比高ISO的來的細膩,不同系列如專業片VS普通片則不見得如此。

3.底片機的銳利跟鮮豔度靠鏡頭跟底片的配合,只要技術有到程度,一般DC絕對是被底片打假的(什麼都不能動的傻瓜底片機或lomo除外)。

4.底片機的白平衡就是靠軟片,還有濾鏡(色溫片)來決定,不過這方面因為不像數位可以馬上試拍馬上知道結果,所以色溫片的配合大多得依賴經驗..........


最後,底片其實是很好玩的,而且就某個角度來說底片機的使用其實比現有的數位相機更簡單,只要曝光值正確、對焦正確,按下快門就是了,當然如果要扯到更深的內涵(構圖、視角、景深、色溫......)那需要的當然不會是二、三十“分鐘“的工夫。

P.S.F6是好東西,不過通常這種專業級的東西工夫沒到的話拍起來反而會讓人覺得不如便宜相機喔.........我目前一捲底片拍完大多是只能挑出4~6張能看的,其他的讓我都有一種“丟垃圾桶“的衝動(當然還是有留啦)。
別叫我牛肉~ wrote:
4. 底片我映像中只有分日光跟燈光兩種,其他更細的我就不清楚了


我說牛肉啊,你忘了最基本的黑白跟彩色的差別了啊,燈光跟日光片是彩色才有的差別啊.........(逃)
底片機真的比現在的數位DSLR要簡單多了
焦距.快門.ISO調好~咖擦一聲馬上就OK
也不用什麼麻煩的調整白平衡或是設定畫質
一切簡簡單單
回歸攝影本質!
彩色軟片除了有:正片分日光和燈光;負片外。還有紅外線軟片。
Yuan wrote:
底片機真的比現在的數...(恕刪)

底片機真的比現在的數位機要簡單多了嗎?
不同的鏡頭配不同的正片,在同樣的拍攝環境,就有不同的色彩和層次上等等…的差異。
不同的沖洗店也有差異,如有試過的就會知道這差異有多大。
還有的改變要用濾鏡,要仔細的微調,經驗和技術要要求……
kclamac 就是 kclamac
kclamac wrote:
底片機真的比現在的數位機要簡單多了嗎?
不同的鏡頭配不同的正片,在同樣的拍攝環境,就有不同的色彩和層次上等等…的差異。
不同的沖洗店也有差異,如有試過的就會知道這差異有多大。
還有的改變要用濾鏡,要仔細的微調,經驗和技術要要求……


簡單還是複雜我想要看自身使用情形吧....
小弟不是專業的攝影師~用FM2也只是為了替家人保存當下記憶
總是上底片~焦距對好~咖擦....捲片~拍完一捲後再換下一捲
這還不簡單嗎?
基本的回歸攝影本質阿~
學習永無止境
底片的部份,上頭已經有一堆夥伴分享了
所以我就說說我個人在這方面的感受吧~

1. 底片有增感與減感的功能,但是要增就是得整卷增。極度不方便,(以下皆指一般環境)
2. 底片不需要考慮雜訊問題
3. 銀鹽粒子與各化學藥劑之間的影響,可以產生數位所無法擁有的立體感
4. 銳化與後製等問題,必須擁有暗房技術與器材才能做到。(一般使用者較難接觸)
5. 若是掃進電腦再後製則不是以畫質為取向了(失真的問題)
6. 底片"比較"沒辦法隨便亂拍(家中有印鈔機的就另當別論了)
7. 好底片越來越難找
8. 承上,好沖印店也越來越難找
9. 底片會死,早晚會死。(最後下場應該就和黑膠沒兩樣)
攝影用的是心,而不是器材。 -- [http://p.pro.club.tw/]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