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Nikon還沒出全幅的原因之1_垂直入光

以Nikon的實力應該早就做出全幅的工程樣機了,但是為什麼Nikon還不推出,我猜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Nikon的接環比較小,作全幅的暗角情況比Canon還嚴重,因為CCD和CMOS必須要垂直入光才不會有暗角

印象中Canon全幅的暗角情況蠻慘的,光圈越大越嚴重...目前大光圈全開還不會有暗角的只剩下APS和4/3
(Canon全幅的暗角問題是憑印象寫的,如有錯誤還請指正)

而4/3的暗角又優於APS,以4/3最便宜的KIT鏡來說光圈全開也只有輕微的暗角,中階以上的鏡頭除了超廣角鏡外就幾乎沒這個問題了

以上推測Nikon是因為全幅垂直入光問題無法解決的關係,才說數位最佳尺寸是APS
我怎麼覺得是因為沒有感光元件阿

目前NIKON的感光元件掌握在SONY手上

SONY不賣NIKON也沒辦法吧....(NIKON自己生產的感光元件產量很低不是嗎?)
CANON又不賣NIKON....
rinsqq wrote:
以Nikon的實力應...(恕刪)


底片機接環也是F mount,底片比較不需要垂直入光,但這應該是Nikon應該在踏入數位後就要想到的問題,除非他打死不做FF
iPod Classic 160G --> YuLong HEF188 --> Beyerdynamic DT770
CCD 的color filter 前會有一個雙面的Micro Lens ,所以垂直入光的問題應該是不純在的巴,
我想應該是Sony在生產全篇幅CCD的產品定位思考, 成本,back-end solution與產能利用率的相關問題!
何謂直射入光, 為何要直射?
首先我們要了解35MM FILM 相機的光學構造, 由於FILM 跟CCD 的構造, 由於FILM 的表面是平滑的, 所以光射從那個方向射進去, 只要沒有色散的射到FILM, 那出來的效果都是良好的, 然而CCD 的構造, 是不平滑的, 每一個感光點之間都會有阻隔, 只有直射才能完全受光。
I. FILM 的感光

II. CCD 非直射感光

III. CCD 直射感光


直射入光帶來的好處如下:
1. 照片更為立體
2. 邊緣的成像良好, 由其是在WIDE Angle 的情況下。

為何非直射入光邊緣的成像會比較差呢, 請參考下圖
傳統鏡頭沒有特別設計直射入光, 邊緣的光線斜率比較


4/3 SYSTEM 鏡頭特別設計直線入光, 光線入射光度一致


資料來源
http://www.omuser.com/viewthread.php?tid=11745



要做到垂直入光後鏡組口徑必須比感光元件大才有可能
rinsqq wrote:
4/3 SYSTEM 鏡頭特別設計直線入光, 光線入射光度一致...(恕刪)


是的,Four Thirds系統的鏡頭不只是接環不同,許多(可能不是全部)鏡頭都是專
為Four Thirds系統設計的,叫「Telecentric design」....

Telecentric design在ITO的寫真迷網站上有一些討論,有興趣的可以過去看看。
rinsqq wrote:
我猜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Nikon的接環比較小,作全幅的暗角情況比Canon還嚴重,因為CCD和CMOS必須要垂直入光才不會有暗角


為什麼一直有人認為F接環不能做全片幅DSLR呀??KODAK DCS Pro SLR/n就是道道地地的F接環DSLR,只不過他不是NIKON出的相機罷了。

我想F接環全片幅基本上還是可行的,這裡有KODAK DCS Pro SLR/n實拍照片,不然也不會有商品化的機種出現。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carl3104 wrote:
為什麼一直有人認為F...(恕刪)

沒錯, 絕對不是暗角或接環問題,
我用SLR/N也快一年了,
會出現暗角的情況是在超廣角20mm以下偶而出現,
機率應該和超廣角用在底片機上差不多
我覺得根據以上討論的,邊角失光應該來自兩個地方的問題
1.鏡頭本身設計上就有邊角失光(如果是這個原因用數位和底片應該都一樣)
2.進入感光元件的光亮度分布不均


O牌的垂直入射理論小弟持保留態度,但是這個圖我覺得根本是胡扯,任何學過一點光學知識的人都知道,無論你用的是哪一種焦段的鏡頭,整體看來都可以視為凸透鏡,而凸透鏡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匯聚光線,這連小學生都玩過的放大鏡亦是如此,但這個圖中的光線很明顯的是發散的而不是匯聚光線,如果真的是這樣還真不知道這種鏡頭要如何成像......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