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轉貼]採購數位相機的一些考量

前天才剛將我那FZ-10換機成FZ-20,正式拍中~~明天寫寫這些天到金門拍照的使用心得。

最近接到好幾位朋友在問要採購哪款項機相機好,呵呵...我也是生手咧!!所以也不知怎推薦好。

今天剛好看到Taiwan.CNET.com有篇相關的報導,我看了後覺得滿中肯的,所以轉貼上來讓大家說說大家的觀點,供新手想要入門採購做各參考。

以下文章轉貼至Taiwan.CNET.com - 電腦專區- 數位影像的 『【採購技巧】數位相機規格入門 』文章


【採購技巧】數位相機規格入門


CNET電腦區/楊士範  2004/11/03




數位相機百百種,規格也常複雜到令新手頭昏腦脹,其實只要把握預算、幾項基本規格和本身需求,初學者也可買到理想的DC。

新手預算:15000元

預算是買數位產品非常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同樣是隨身機等級的DC,如果預算夠,當然可以買再多一點手動功能的機種,或是開機更快、機身更薄等令人心動的相機,但如果預算不夠,就應該確認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

一般來說預算僅需抓個大概即可,以千元為單位是個不錯的方法,比如說1萬5千元以下,1萬2千元以下或是2萬5千元以下等等,一份錢一份貨這個道理基本上是有一定的準確性,如果你希望有多一點的功能、畫質和優秀的操作介面,那麼花上較多的錢是無可避免的事情。

對於第一次買相機的新手,我們建議以不要超過1萬5千元為原則,因為使用者的技巧有很多加強的地方,除非已經非常確定這台相機要陪你走過三年以上,不然第一次採購不需要買太貴的相機。

高畫素的迷思

數位相機的廠商,常常會把高畫素掛在嘴邊,彷彿有了高畫素,就會有一張好照片。必須承認的是,高畫素代表著廠商技術的進步,和高解析度輸出的可能性,但是高畫素不會必然等於高畫質的照片。

高畫質和廠商使用的鏡頭、CCD及各種其他的色彩和光學技術有關,和使用者拍攝的技巧關係也很大。一台擁有5百萬畫素的DC,如果使用廉價的鏡頭或是使用者沒有足夠的拍攝技術,就不容易拍出高畫質的相片。

此外,目前連隨身相機都動輒衝上4、5百萬畫素,到底有沒有必要?首先,要看你相片的用途,如果僅是放在螢幕上給親朋好友欣賞,那麼以目前常見的1024 x 768或1280 x 960的螢幕解析度來看,百萬畫素的數位相機即可做到,更大的照片一來無法在一個螢幕範圍內顯示,二來會增加檔案的大小,讓記憶卡儲存的照片張數相對變小,沒有太大的意義。

如果要洗出照片,那麼更高畫素的DC就是必要的,但是以目前一張4”x 6”的照片來說,一般相片的解析度約300dpi,那麼僅需(4*300 x 6*300)=1200 x 1800=2160000,也就是約2百萬畫素的相機即可達成,當然這是理論值,但無論如何,3百萬畫素的DC也絕對能洗出4” x 6”的照片,所以除非要做到更大或是更精緻的照片輸出,不然只要超過3百萬畫素的DC,一般入門到進階的使用者幾乎都已夠用。

白平衡有幾種?

白平衡是數位相機中一個很重要的規格,主因是當光線不同時,數位相機無法像肉眼一樣針對不同的光線作顏色的調整,所以DC會用白平衡這個功能,來修正物體的顏色。

一般常見的白平衡模式有自動、陽光、陰天、日光燈及鎢絲燈,也就是針對這些不同色溫的光源,提供不同的顏色修正,還有些相機會提供閃光燈白平衡,如Sony的P-100及W1,對於常常需要在室內拍照的使用者非常實用。

而大部分的高階消費機種則會提供單觸式白平衡,也就是當預設的白平衡效果不夠精準時,可以用一張白紙來校正相機的白平衡,非常適合複雜光源時的拍照,有些相機還可提供色階微調,讓使用者掌握的更加精準。

變焦:光學才重要

光學變焦的倍數,是指鏡頭本身最短和最長焦距的倍數值,例如Konica Minolta的DiMAGE X50,焦距範圍是37-105mm(以35mm相機標準來換算),光學變焦的倍數就是105/37=2.8,一般來說,大部分入門級的數位相機的光學變焦都是3倍左右。

高倍望遠的DC在某些特殊應用相當不錯,但是在價格和高倍的考量下,有時會造成相機其他部分功能的犧牲,使用者可以自行斟酌。

焦距範圍的最小值越小,代表可取景的視野越大,一般目前所謂大廣角的消費型機種,最小的焦距大約是28mm。而大廣角在拍風景時會有大氣魄的表現,拍團體照時的取景也較方便,但是缺點是有時會造成照片變形的問題。

數位變焦是利用軟體的方法將畫面變大,沒有太大的意義,很多DC會用總變焦高達十幾倍來誤導使用者,在選購時要特別注意。

近拍:另一種迷思

近拍功能真正的意思是最近對焦距離,很多DC會強調他們的產品近拍可達幾公分,比如3公分甚至1公分,聽起來很炫,但實際上就和像素一樣,會造成使用者的迷思。

如果你需要一張6 x 8輸出的模型近拍照片,那麼五百萬畫素的3公分近拍相機對你就是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不需要那麼高的解析度,那麼有很多種方法可以達成近的效果。

比如說雖然最近對焦是10公分,但是你可以在10公分外還做變焦的動作,那麼也可拉近一點距離,或是你其實不需要最高解析度的照片,也可以在10公分外拍攝後,在後製時用軟體切裁你需要的部分即可。此外過近的對焦距離,還會造成自動對焦困難、對焦範圍較窄和光源較弱的問題,所以就算需要近拍功能,也不一定需要超近對焦範圍的DC。

慎選支援記憶卡

選擇適合你的儲存裝置是非常重要的規格。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儲存裝置有CF/Microdrive、SD/MMC、MS Pro/Duo、xD等,CF和SD的優勢在於便宜,目前一張512MB的CF/SD卡可以在1700元以下找到。SD的優點在於輕巧,所以大部分輕薄型的DC都會選擇SD卡;CF卡的優點則在於容量較高,速度較快,而且因為較為粗壯的外型,也帶來就較為安全的保護。

MS系列的卡最大的特色在於Sony全系列的產品都可以使用,包括PDA、NB到DC,使用MS卡的相機主力在於Sony,而目前也有一些別家產商的產品採用MS卡,比如Konica Minolta的G530和Samsung的U401。

MS卡的問題在於規格太多種,非常容易讓人搞混,其他的卡都是在容量和速度上做改良,但是外型沒變,但MS卡隨著產品的改良,連外型也會改變,所以如果你是使用標準MS卡的相機,那麼即便你撿到一張MS Duo短卡,那麼你還需要一張轉接卡才有辦法使用。而價格也是一個問題,Sony原廠256MB的MS Pro卡大約需要兩千元左右。

xD卡是富士和奧林巴斯兩家廠商於2002年推出的一種新規格,是目前記憶卡系列中最輕薄的一種,目前富士和奧林巴斯兩家廠商推出的輕薄型相機中幾乎都採用這種記憶卡,超輕巧是最大的優點,但是價格超高則使用者的痛苦,同容量xD卡的價錢大約是CF/SD卡的兩倍左右。

記憶卡之所以是重要的選擇,原因是如果你還有其他需要使用記憶卡的產品,那麼選擇相同的記憶卡會是比較好的方法。

比如說你有一台使用SD卡的PDA,那麼買一台使用SD卡的DC可以讓你的相機拍完立刻放到PDA上觀看,而如果你的NB有SD讀卡機,那麼也不需要再額外買一個讀卡機或是帶一條傳輸線,即可立刻傳進NB中觀看。同理如果你擁有一堆Sony的產品,那麼買一台吃MS卡的相機會是不錯的選擇。

3號電池或鋰電?

目前常見的DC電力來源有兩種,三號電池或是自家的鋰電池,兩者各有優缺。三號電池的好處是容易取得,如果拍照臨時沒電了,那麼走進7-11買幾個高容量的鹼性電池也可撐一會。

但是三號電池重量較重,一顆三號電池約28公克重,如果是較專業的相機可能一次就需要四顆電池,而出門拍照則需要多帶一兩組做備份,那麼就會有額外的三百公克重量在身上,這已經幾乎又是一進階功能DC的重量了。

而鋰電池就比較沒這個問題,因為造型和容量廠商都可以自定,所以比較適合輕薄型DC使用,不會因為電池而增加太多重量負擔。此外,因為鋰電沒有記憶效應,所以拍完照可以直接充電,不需將電力完全用盡。

但鋰電池的問題就在於當臨時沒電時,會是非常麻煩的事情,但是目前來說鋰電池的電力都相當不錯,配合上廠商設計相機省電的技術,一顆充滿電的鋰電池,開著LCD和閃光燈,拍個三百張通常不是什麼問題,如果不是需要長時間無法充電的拍攝環境,那麼鋰電池並沒有太大的缺點。



採購建議


當弄清楚上面的問題之後,接下來就要想清楚買數位相機的用途。一般傳統的採購分法是分為入門級、進階級和專業級,每個不同類型的使用者有不同的採購原則。

入門級新手

如果是第一次接觸數位相機,也對於拍照沒有太多的要求,那麼可以以操作簡單,拍照快速為主要的選購重點,手動功能沒有也無妨,但最好選擇自動拍攝即可拍出不錯畫質的DC

初學者一開始可以從3百畫素的相機開始入手(更低的現在也很難找),然後大概3倍光學變焦,基本的白平衡設定及足夠使用的情境模式即可,其他的規格目前入門級的數位相機相差不大,可以從外型和操作的便利性及習慣度上來做取捨。

進階級玩家

進階級玩家的選擇非常多,最好是先確定預算,因為這個等級的相機通常是一份錢一份貨的最佳典範。

如果預算充足,那麼可以考慮五百萬畫素以上,具備光圈先決、快門先決、全手動設定,至少要有手動自定白平衡。此外高倍光學變焦、大光圈或是大廣角等等特色,就看使用者比較需要哪一種,通常高倍變焦適合運動照、動物寫真等特殊需求,而大光圈可以提供較低的安全快門,大廣角則會在拍攝風景及團體照時令人滿意。

預算較緊的話,也至少要光圈先決、快門先決等功能,單觸式白平衡也是必備的功能之一,而其他方面就要看使用者的需求來做取捨,一般來說,可以考慮較快的連拍及較大的光圈。

專業級老手

不管是業餘愛好者或是職業攝影師,通常最高階的選擇都是DSLR(如果不算EPSON日前出的那台R-F1)。DSLR不是非常適合新手或是初學者,除了多樣化的功能和手動介面會讓使用者沮喪外,高貴的價格更是讓一般使用者難以下手,而且各種鏡頭的使用和實驗更是一條漫長的不歸路,如果只是把拍照當作生活的簡單樂趣,那麼DSLR不會是非常好的選擇;但是細膩的畫質及自由的拍攝功能,是行家老手們的最愛。

文章關鍵字
嗯好文章 我有學到很多了 感謝你!.
終於知道數位變焦跟 光學差在哪了!..
以下文章轉貼至Taiwan.CNET.com - 電腦專區- 數位影像

【採購技巧】數位相機規格進階


CNET電腦區/楊士範  2004/11/08




從入門機種上手的使用者,玩數位相機一陣子之後,隨著各種新機的出現,會逐漸不滿足於入門機較陽春的功能,而雖然對於數位相機已經有點認識了,但是面對市面幾十台價位類似的中階機種,要怎麼選擇呢?

預算: 20000 元到 25000 元

如同我們在「數位相機規格入門」所提,買東西還是以預算為第一考量,不然就算規格再好,畫質再漂亮,沒有那個資金,一切都是白講。而一般來說,進階機種我們建議預算可以定在 20000 元到 25000 元之間,目前更貴的相機通常主因在於更高的畫素和某些特殊的功能,如果沒有畫素的迷思,那麼 25K~20K 是進階機種較適當的預算。

即便預算在 20000 元到 25000 元 之間,可供選擇的 DC 還是非常多,隨便一抓都超過十台,此時使用者應該針對自己的需求來做選擇,以下列出一些規格,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最重視的功能來做排列,選擇一台最適合自己的 DC 。

特殊功能的閃光燈

如果是內建的閃光燈,一般來說水準是比不上外接的閃燈,但是在普通場合也是很好用的配備。通常入門機種的閃光燈功能較少,僅有自動閃光、無閃光、紅眼減弱等,而高階的消費機則會有比較特殊的閃光模式,如慢速同步閃光。

慢速同步可分為前簾同步和後簾同步,前簾同步是前簾剛開啟,而此時後簾剛開啟或尚未開啟,觸發閃光燈;後簾同步則是後簾關閉,曝光即將結束前,觸發閃光燈。

對於靜態攝影來說,前後簾同步影響不大,但對於動態攝影來說,前後簾同步效果就有差別了。最常看見的夜間汽車攝影,如果是使用前簾同步,你會看到一台汽車的大燈類似發出光線砲之類的影像,原因是當曝光開始時,閃光燈啟動,於是在感光器上留下清晰的汽車影像,而此時曝光尚未結束,汽車繼續前進但因為曝光不足,於是僅有大燈發出的光線被拍到,但因為汽車在動,所以留下一條拖曳的光線,看起來就像是汽車發出了光線砲的科幻影像。

如果是後簾同步,當快門開啟時,閃光燈並未啟動,汽車的曝光不足,無法在感光器上留下影像,但是大燈的光線卻會留下影像,而同樣因為汽車移動的原因,故留下一條拖曳的光線,當過了快門設定時間,快門要關閉時,閃光燈啟動,於是汽車此時在感光器上留下清晰的影像,看起來就比較接近一般我們認知的情況,汽車後面拖著一道光線。

一般的進階消費機,都會有慢速同步閃光,但通常目的是為了夜間拍攝人像時,除了用閃光燈補光,也利用慢速同步快門來補進背景的光線,才不會使得人物很亮,但背景很暗看起來很不協調,通常都是前簾同步,而且會兼顧防紅眼。但如果希望拍攝夜間動態物體的話,還是要尋找有分前 / 後簾同步閃光的相機才行。

慢速快門指的是相機在閃光同步速度以下的快門,均能和閃光同步,在同步速度以下進行的閃光攝影,就叫慢速同步。

好處多多的大光圈

大光圈的好處有兩個,一個可以提供較高的安全快門,比如說光圈是 f2.8 ,快門如果是 1/15 , f1.8 的大光圈可能可以提高到 1/25 左右,而較高的快門,可以有效的防止手振發生。

另外一個好處是大光圈可以製造較淺的景深。雖然專業的玩家會認為 DC 那種等級的淺景深,看起來有跟沒有差不多,但是還不想跨入 DSLR 領域的進階者或預算不夠的使用者,找一台有較大光圈的 DC 練習,不失為一種折衷的替代方法。

目前的進階機種,最大光圈約在 f2.8 左右,所以能夠稱的上是大光圈的相機至少光圈要低於 f2.8 才行,目前看的到最大的應該是 Olympus 的 C5050z ,最大光圈到 f1.8 ,但那已經過期的產品,此外如 Sony 的 F828 、 Canon 的 G6 等也都可以到 f2.0( 實際上前一系列的 F717 、 G5 也都有 f2.0 的實力 ) ,而 Olympus C-8080z 和 Canon 的 Pro 1 則可達 f2.4 。

不過上述幾台相機的價格都偏高,除了 G6 低於 3 萬元之外,其他的都在 3 萬元以上。但除了低於 f2.8 的大光圈之外, Panasonic 的 FZ10/20 具備恆定 f2.8 光圈,使用者不妨以長焦距來試試淺景深的效果,或許會有意外的驚喜,而 FZ20 目前的價格僅約兩萬元出頭而已。

超廣角

一般數位相機的焦距會用 35m m 的相機來做一個換算的等級,通常低於 28m m 的相機就可被稱為廣角相機,目前超廣角的進階機種頗多,甚至連較高價位的隨身機也都號稱有超廣角,在拍攝風景或是團體照時,會收到較好的成效。

不過廣角的拍攝有時會有照片影像變形的問題,較好的鏡頭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實際上還是要試拍看看能不能接受。

超近拍

近拍的迷思前一篇專題才剛剛提過,使用者不需要太過執著於近拍的公分數,如果是一般拍攝產品或是室外花草等情況, 5 公分 左右的最近對焦距離就已經足夠,市面上很多 DC 號稱可 1 公分 近拍,我們並不懷疑他的對焦能力,但是在 1 公分 如此超近的距離,會讓光線變的非常微弱,而且可視的範圍變小,如果非高解析度輸入,利用後製裁切也是不錯的方法。

白平衡

白平衡雖然說數位相機都有,但是好不好就差很多。一般相機提供的自動、陽光、陰天、日光燈、鎢絲燈等幾種白平衡,大部分的時候如果修正得當,那麼已經可以應付多數的情況。

不過大部分的高階消費機種則會提供單觸式白平衡,也就是當預設的白平衡效果不夠精準時,可以用一張白紙來校正相機的白平衡,比較適合複雜光源時的拍照。但有些相機除了單觸式白平衡外,還會提供每一種白平衡的色階微調,比如說同樣是日光燈,還可以再自己手動調整偏紅或偏藍,這樣可以提供單觸式白平衡以外,對顏色做修正的方法。

好的白平衡可以把白色校正回來,不過有些相機會過度校正,導致其他顏色會變淡或是較冷,實際試拍會是比較好的方法。

B 快門

對於想要多玩點數位相機的使用者,光圈先決 / 快門先決 / 全手動絕對是必要的功能,其中快門的範圍當然是越廣越好,通常正常快門最慢不會超過 30 秒,而一般夜間攝影約有 15 秒的曝光能力大概就夠用了。

除了一般的快門外,有些 DC 會另外支援 B 快門。 B 快門是由使用者自己來控制快門的開啟時間長短,按下快門鍵時快門開啟,手放開時快門才會關閉,而因為曝光時間長,所以除了腳架是必需品外,也會搭備使用快門線,以免在按快門時晃動到機身。

高倍望遠 / 防手震

高倍望遠也是目前數位相機廠商常常在跨口的地方。高倍望遠的應用很多,如拍動物、拍運動等等,目前以 12X 光學變焦為消費機最高極限, Konica Minolta 的 Z3 和 Panasonic 的 FZ10/20 是 12X 光學變焦的機種,其中 Z3 變焦和對焦的速度都比 FZ20 來的快,但 FZ20 則是在別的地方贏過 Z3 。

除了 12X 光學變焦,擁有 10X 光學變焦的 DC 也不在少數,如 Konica Minolta Z1/Z2 、 Fujifilm S5500 、 Kodak DX7590 、 Nikon 8800 、 Olympus C8080wz 及 700 系列。

不過高倍望遠如果沒有腳架的話,防手震就變得相當實用,目前 Konica Minolta 、 Panasonic 都有光學防手震,而 Nikon 則有自己的 BSS 防手震系統。

高速連拍

高速連拍對於運動的分解動作拍攝非常有用,尤其是如果你棒球有興趣,那麼越高速的連拍可以讓你把投手的投球動作分的越細,讓你可以仔細比較每個投手不同的投球動作之間的差別。

高速連拍的原理非常簡單,就是在拍攝時將影像暫存到內建的記憶體中,所以理論上如果內建記憶體越大,可連拍的張數越多,而調整較小的影像尺寸也可連拍較多張,甚至速度更快。

Panasonic FZ20 和 Olympus 的 C5060wz 可以達到 3fps 連拍四張的速度,而 Nikon 的 5400 則可達到 3fp 連拍 7 張的實力,不過目前已經停產了。更高階的 DC 並沒有往高速連拍發展,通常是 2.6fps 左右的速度,但可連拍 6 、 7 張左右,但很不幸的是,如果你真的想拍投手的分解動作, 3fps 的速度是無法分的非常細膩。

選你所需

上面列出了非常多種規格,但是很少有某一台 DC 是面面俱到,每一個功能都做到最強,即便是目前最貴最高階的消費機也是一樣,如同開頭所講的,選擇你需要的進階功能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說如果你需要近拍超強、大廣角的機種,那麼如果沒有多樣化的白平衡,也不需要太過在意,而如果需要大光圈,那麼沒有大廣角或高倍望遠也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基本上進階機種的手動功能都有,依照需求強烈度作排序挑選是最好的方法。

試拍才是關鍵

如果你不確定除了你需要的功能之外 ( 比如說近拍、大廣角 ) ,其他的功能能不能讓你滿意,那麼帶著你的記憶卡去現場試拍是個不錯的方法,如果這家不給試,摸摸鼻子去別家試也無妨,如果一台相機有你最需要的特色 ( 如 1 公分 近拍、 12X 高倍望遠 ) ,而其他的重點如白平衡、閃光燈的功能你也可以接受,那麼就不要再為了較弱的功能而感到猶豫或遺憾了,沒有一台十全十美的相機,只有用起來最順手,最適合你的相機。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