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DSLR不久
一直以來都是使用光圈先決A模式居多
不過拍啊拍的
拍了這麼多的相片
總覺得相機的自動曝光並沒有想像中的聰明
因為拍攝的對象
不是黑貓就是白貓~
用了矩陣測光
明明在室內同一個光源下
固定了光圈
快門卻一直變來變去(黑貓白貓的緣故)
同一隻貓
角度稍一不同
曝光量就不一樣
拍出來的照片
有亮有暗
用了中央重點或點測光
黑貓常常過曝(又得隨時手動減EV)
白貓常常欠曝(有得隨時加EV)
貓咪跑來跑去
自己哪有那麼快的反應來調整
拍了這麼多的相片後
才發現自己一直很少用M模式(只有再拍夜景的時候才會用)
因為拍夜景的時候相機的自動曝光往往不是我要的數值
才會用手動曝光
來權衡相片的曝光量
剛剛才把這個道理想通
手動模式就是可以自己決定每一張相片的曝光量而存在的啊
在室內
光源固定
並不會忽明忽滅
只要得到一個較正確的曝光值之後
就可以用這個值來拍
不會再過曝或者是欠曝了
拍了這麼多
剛剛才發現~
真是太豬頭了
以上是個人小小心得
與大家分享一下M模式的好處
有錯也歡迎指正
也請各位大大可以指導更多的拍照技巧喔
其實各種模式適用的地方並不相同, 徹底了解正確使用才是王道
跟你分享其他的用M mode 好用的地方
1.夜拍 (請先自己算一下曝光所需要的曝光量, 在權衡設定的 ISO 與 光圈大小, 來算曝光時間)
2.黑白(深淺)居多(or 間隔)的物件(因為相機曝光表會有所誤判, 所以可以利用中間調來測光, 再以 M mode 來固定, 以免曝光亂跳)
3.反差極大的地方(常因構圖使得權衡曝光的位置有所偏頗, 而使曝光不准)
4.室內拍攝(例如飯店結婚現場, 除了進場時光會暗下來, 其餘時間光源尚稱穩定, 此時可利用M mode 來固定光圈、快門, 閃燈部分則可利用算法來補適當的光, 又或者利用 E-TTL 讓電腦自動幫忙計算, 誤判的機率會大幅減小, 特別建議, 光圈、快門與感光度設定後最好能讓曝光不要低於 -1EV 的量, 這樣閃燈捕的量才不會讓畫面的質感太硬, 也能保留現場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