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22] 點測光心得 - 其之二 : 負片與寬容度試驗


關於顯示器
如果可視角度太小. 那應該是TN面板的問題

請用CRT. 或是比較好的IPS面板機種. 搭配色彩校正器

文包 wrote:
這位朋友. 各家掃描...(恕刪)


扫描仪差别是巨大的,详见以下
都是佳能的从上到下依次是8800f,上一代8600f,早年的底扫FS4000
都是开到最大4800dpi,FS4000是开到最大4000dpi













FS4000是佳能早年的底扫,噪点和现在的不能比,但是清晰度和明暗层次明显高一级
就好比V700和尼康5000ED相比,也是差不多是这样的

另外如果再用电分的话层次还要有巨大的提升。你给的那篇东西全是小图,什么都看不出来。4990以前和朋友用过,效果确实不错,算是平扫中最优秀的级别了,可惜是白炽灯管要预热而且寿命不长,所以现在才换成V700。另外EPSON标明了光密度值只有4.X,所以普通平扫扫出来无论如何也是不如数码的效果的。

PS:显示器那个不是可视角度的问题。而是如果显示器背光更亮能看到更多的细节,但是背光是有指向性的,所以即使是IPS面板,也一样需要换个角度对着背光看
khadgar_959 wrote:
另外如果再用电分的话层次还要有巨大的提升。你给的那篇东西全是小图,什么都看不出来


你給的全是小圖. 什麼都看不出來.
文包 wrote:
你給的全是小圖. 什...(恕刪)


我给的都是4800dpi扫的截出来的100%大图

原图是这个,上面的图是红框里的部分
khadgar_959 wrote:
我给的都是4800d...(恕刪)


我給的也都是截出來的大圖. 不論是largeformat那邊的還是我的
而且我和他都是實際用過滾筒和imacon的範例圖檔

你用不同解析度去掃同一張底片. 基本上就沒得比了.


另外我沒聽過顯示器還要背光這種搞法. iso規定軟體校樣的標準觀看環境就是LCD+遮光罩.


這次回應已破例
除非您拿出更多的實際範例來證明"電分與平台有多大差距". "底掃與平台有多大差距"
不然我實在是不想再回應了.
我的範例圖就躺在那邊. 您只用說的. 不可能說服誰
joykafka wrote:
自拍攝後以至於輸出的層層處理方式, 機器/技術/材料, 都有很多需要考量的因素, 多少都對寬容度有影響, 這對我也太複雜, 基本上的概念或許可以說是, 沒照出來的洗不出來, 沒洗出來的掃不出來,沒掃出來的印不出來.... 以符合底片特性拍出來的片子, 愈多高品質的細節可以處理. 先低曝, 我覺得已經先減少暗部的細節, 連帶的會降低掃出來暗部細節的品質. 如果文包兄覺得低曝不影響品質, 也不能提高品質, 不瞭解文包兄低曝的道理在哪裡?


就不用問他了,他也只會回你這是他要的

負片本來就不是設計來掃描的
如果一開始就是為了掃描,片基就該是設計成全透明,而不是洋紅色或棕色

掃瞄的意義,是設法將底片該有的紀錄轉成數位檔案
如果是機器的極限,本來就該提升掃瞄器等級去應對,或是改變掃描方法
而不是拿掃瞄器的問題,去侷限底片的優勢,這就是倒果為因的思維才會做出這樣的報告

有經驗的攝影師,面對底片掃瞄器無法處理的情況
通常就是送去手工放相,依照他要求的加減光方式處理出一張原稿
再將這張原稿照片送去掃瞄

再者,可以去問問經驗老道的分色師傅
如果同時有照片與負片可以掃,哪一個出來的效果最好
幾乎都是回答掃照片而不是負片

在整篇的回答看不到如何讓負片的暗部細節最佳呈現,只挑選色彩管理的架構來陳述
也就無怪乎,質疑聲浪一直不斷,也無法正面回答
infoto wrote:
在整篇的回答看不到如何讓負片的暗部細節最佳呈現,只挑選色彩管理的架構來陳述
也就無怪乎,質疑聲浪一直不斷,也無法正面回答


因為我本來就是在講數位暗房. 而不是傳統暗房.


負片是不如正片適合掃描
不過現實上. 現在有幾個拍負片不掃描的呢? 有幾個會拿去手放? 哪裡手放?

面對現實. 採取最佳方案而已


ps.負片片基厚的部位是畫面的亮部. 這是掃描器比較弱的地方. 所以我測光時便控制亮部不超過+2EV
至於畫面的暗部. 掃描器表現絕對不是問題.

如果您故意忽略我這幾篇所述的數位技術. 一定要扯到暗房顯影控制.
那請您另開標題.
我想大家都很歡迎您的分享
文包 wrote:
因為我本來就是在講數...(恕刪)


我也是在講數位暗房阿

明明就看曝光過度1格的負片底掃出來的效果極佳
也沒有你講的掃不出亮部細節問題
如果真有問題,所有沖印店掃瞄器早就必須針對這點進行修正
更不用說那些增感2格以上的情況了
所以你也沒回答,別家掃得出來,為何你認為必須遷就掃描器的局限來拍曝光不足的負片?

我也提出負片的處理特性,曝光不足本來就會讓色彩飽和度降低,尤其是暗部特別明顯
即使去拉色彩飽和度,對低於第三區以下的暗部助益也有限
我一直在強調這點,你也只回答這是你要的效果不是?

更何況,傳統數位化本來就不是只有負片/正片掃瞄一途
我只是提醒閱讀者,最佳化的效果很可能不是負片掃描而已
這樣也算是硬扯傳統暗房?

你的數位操作流程本來就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你設定負片拍攝條件是因為掃描器的局限
我一開始就是這樣提問的,這樣就算忽略你的數位技術?
infoto wrote:
我也是在講數位暗房阿

明明就看曝光過度1格的負片底掃出來的效果極佳
也沒有你講的掃不出亮部細節問題
如果真有問題,所有沖印店掃瞄器早就必須針對這點進行修正
更不用說那些增感2格以上的情況了
所以你也沒回答,別家掃得出來,為何你認為必須遷就掃描器的局限來拍曝光不足的負片?



效果極佳??....要看您原圖亮部有多亮阿.

沖印店沖掃一捲一兩百....根本就隨便掃. 能要求啥

您拍底片決定曝光的時候. 難道就不必考慮放大機燈泡鏡頭性能和相紙的寬容度??
那麼我拍底片時. 考慮掃描器的性能極限不也是很合理嗎??

infoto wrote:

更何況,傳統數位化本來就不是只有負片/正片掃瞄一途
我只是提醒閱讀者,最佳化的效果很可能不是負片掃描而已
這樣也算是硬扯傳統暗房?


沒錯銀鹽相紙是很適合掃描.
但是底片放到相紙. 寬容度要損失多少? 相紙再經過掃描器. 如果設定不當或處理不當. 又要損失多少?

有幾個使用者有能力手放? 有哪些地方還可以接受彩負手放??

您手放的顏色可以做到多準?? 能比PS裡用數字控制準??能比校色器+色彩管理流程控制的準?


何況這年頭有幾個拍底片都不掃描的....?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