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22] 點測光心得 - 其之二 : 負片與寬容度試驗

衝著第一張那個百年不見的店名~先加五分再說

這篇讓我重溫了一下底片的溫暖
順道貼幾張十年前的舊圖




數位化時代來後很快就消失於市場上的Reala
一直都是當年我拍照的主力
原稿已經散失在那幾箱數萬張底片中



這張是用紙板和膠帶黏成的"相機"拍攝
數年後重回舊地看到這張~依然感嘆當年數位沒辦法把原作的感覺掃描出來
沒記錯的話~這張是以一台300dpi的掃描器掃出


底片的塗層分布
放於當年一個不怎麼有名但是還蠻多人看過的網站
(好吧~算是我臭蛋一下)


這張是負片片基的位置與顏色的關係
通過片基的光線在一層層遮蔽後在各塗層找到屬於它的歸所


這是負片的塗層分佈色彩示意
藍色感光層要在片基前~過了片基藍色就全都不見了


正片的塗層示意


拿起傳統膠捲的時候總是喜歡去讀一下上面的DXCoding
短短的12格裡~是我們千變萬化的世界


DxCoding從第二到第六碼是ISO的判讀
25的底片呀....記得是最先被腰斬的
很可悲的是~我連這老情人的名子都記不得了


第8到第10碼說的是膠捲的長度
雖說是24or36
不過總是記得我們都弄成26~39在拍
常常沖洗時因為店家的機器太聰明把前面的照片切成一半而生氣


11到12是底片的寬濃度
雖然直到底片在我手中陣亡前
我還是搞不懂相機知道這項訊息有什麼實際的用處

以上~純粹是垃圾分享
一堆捨不得從硬碟內刪掉的垃圾
再過個五十年也不會變成值錢的骨董
到狗窩裡說狗臭 豈有不被狗咬的道理
文包 wrote:
我再強調一次負片本身...(恕刪)


关键问题是,你不对传统暗房操作而对数字暗房操作。所以你的测试是没有什么条件可循的。
反正我就是更倾向于那位仁兄说的,是对扫描仪扫描的宽容度的评价,因为确实是对扫描仪宽容度的评价。我对这篇文章一直会保留这样的看法。
至于你认为对相纸来说是公平的那是你的看法,也用不着一遍一遍强调,因为你强调多少遍,也会有像我一样的人不认同的。本来就是拿到论坛上的东西,你也没必要一遍一遍重复同样的话迫使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既然是评测,你把你的观点表达清楚了,我发表什么样的言论和你没什么关系,我只是有感而发而已。更何况我也不屑于专门去做一个这样的评测来得到什么样的说法,而且我也没有闲的胶卷来做这些事情
khadgar_959 wrote:
本来就是拿到论坛上的东西,你也没必要一遍一遍重复同样的话迫使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既然是评测,你把你的观点表达清楚了,我发表什么样的言论和你没什么关系. 我只是有感而发而已。更何况我也不屑于专门去做一个这样的评测来得到什么样的说法,而且我也没有闲的胶卷来做这些事情


怎麼. 來踢館的人....還怪樓主不客氣喔??

你不懂掃描器和DSLR.
一再地回答錯誤資訊來質疑我.
結果只有我一個人在當真. 去翻Canon 8800說明書. 去翻silverfast網站上的技術文件. 去會場問EPSON技術人員. 想辦法驗證你提出的說法是否正確.

DSLR動態範圍只有五格. 也是"依你看". sample也是我拍給你看
電分與底掃天差地遠. 也是"聽朋友說". sample也是我拿給你看
掃描器投射光強度可以改變. 也是"你覺得"
你說光強度可以改. 那請你掃給我看暗部到底會不會多細節出來

現在兩手一攤擺明跟我說你沒嫌功夫可以做測試?? "不屑"測試??所以? 就出一張嘴好??


好吧. 我也服了you (攤手


文包 wrote:
現在兩手一攤擺明跟我說你沒嫌功夫可以做測試?? "不屑"測試??所以? 就出一張嘴好?



文包兄別生氣,替您加分消消火氣...



網路上多得是指導教授級的朋友,
只需要出張嘴就可以指出因為某某地方不嚴謹而否定整篇文章。

批評容易而建設難,我很肯定文包兄您這系列文章的價值呢。
希望不會因為這些朋友們的言論而壞了您分享的興致。
加分 ~~~
加分 ~~~
加分 ~~~

又上了 一課.... 真是 感謝 .... (千言萬語....)




另外.... 我不喜歡 簡體字.....
又上了一課了...

感謝文包大的分享....

學習無止盡...用功去...
http://www.flickr.com/photos/guess_tsai/
文包兄的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很敬佩你這麼用心寫了這篇文章,也很開心能看到像這樣測試文還有跟其他大大的討論也是讓小弟獲益斐淺

文包 wrote:
現在兩手一攤擺明跟我說你沒嫌功夫可以做測試?? "不屑"測試??所以? 就出一張嘴好??


文包兄,喝杯涼水消消火,看完整篇之後我還蠻敬佩你的實驗精神跟求知慾,現在很多人都把不負責評論變成了一種習慣,嘴巴動一動然後烙跑走人,這實在也是我很不認同的態度.現在是有圖有真相的年代,要批評應該就要拿出更有力的證據.
期待文包兄不要因此失望,希望以後還有機會繼續拜讀你的大作.

我想有實驗精神是很好,不過這篇似乎一開始就設定有誤
不妨看看這裡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1071566&m=f&r=5&p=1
這篇做出了很多樓主沒有設定好的測試

當然樓主掃的技術分享很好
如果可以把底片設定好,重新改寫一下會更完美
lithwei wrote:
我想有實驗精神是很好,不過這篇似乎一開始就設定有誤
不妨看看這裡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1071566&m=f&r=5&p=1
這篇做出了很多樓主沒有設定好的測試


我的重點在拍攝與掃描整個流程前後關聯上. 而不是在底片沖洗過程上
我也沒有設備做彩色負片
而且
這還是我第一捲認真拍的彩色負片
不然我從04年底買DSLR之後. 底片機從來都只拍正片

infoto也在這串文裡與我討論很多有關彩色負片特性的問題
這也是他寫那篇心得的原因之一


負片的特性. 在之後的心得裡已經有做修正
可以參考這篇[090620] ASAHI Camera五月號特集: 階調感探討
雖然是翻譯文. 但這期雜誌所做的測試特性一覽無遺
針對數位和底片的特性原理說明也很深入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