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讓我重溫了一下底片的溫暖
順道貼幾張十年前的舊圖

數位化時代來後很快就消失於市場上的Reala
一直都是當年我拍照的主力
原稿已經散失在那幾箱數萬張底片中

這張是用紙板和膠帶黏成的"相機"拍攝
數年後重回舊地看到這張~依然感嘆當年數位沒辦法把原作的感覺掃描出來
沒記錯的話~這張是以一台300dpi的掃描器掃出
底片的塗層分布
放於當年一個不怎麼有名但是還蠻多人看過的網站
(好吧~算是我臭蛋一下)

這張是負片片基的位置與顏色的關係
通過片基的光線在一層層遮蔽後在各塗層找到屬於它的歸所

這是負片的塗層分佈色彩示意
藍色感光層要在片基前~過了片基藍色就全都不見了

正片的塗層示意

拿起傳統膠捲的時候總是喜歡去讀一下上面的DXCoding
短短的12格裡~是我們千變萬化的世界

DxCoding從第二到第六碼是ISO的判讀
25的底片呀....記得是最先被腰斬的
很可悲的是~我連這老情人的名子都記不得了

第8到第10碼說的是膠捲的長度
雖說是24or36
不過總是記得我們都弄成26~39在拍
常常沖洗時因為店家的機器太聰明把前面的照片切成一半而生氣

11到12是底片的寬濃度
雖然直到底片在我手中陣亡前
我還是搞不懂相機知道這項訊息有什麼實際的用處
以上~純粹是垃圾分享
一堆捨不得從硬碟內刪掉的垃圾
再過個五十年也不會變成值錢的骨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