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潮箱-乾燥劑與晶片式除濕過程實際紀錄。


辰趙 wrote:
我是不了解,就單純做測試比較而已..
我就把我所見到的如圖顯示出來而已,眼見為憑,並不是單獨聽聽單方面說法跟理論就真的相信,
就像頂新集團一樣,全部都只是欺騙大眾,把台灣當畜生養,所以都讓台灣喝飼料油,
至於晶片與乾燥劑的成本,我不懂,不過照你所說的幾十塊錢而已,我查了一下市面拍賣上的晶片,
最少最少最少要三百多,不過產地不知道是不是台灣,真的找不太到幾十塊的...我可能只是井底之蛙,
或許晶片也真的很簡單,
那餅乾,藥品,包包,都會附一包乾燥劑,看到都直接拿來丟了,
照大大的說法,這乾燥劑成本應該也只有幾毛而已,而且非常拋棄式,
謝謝大大提醒,有特別去觀察水槽裡面是不是真的有水,但是沒有,特地看了除濕主機後面,晶片位置的地方有塊黃色海綿,
應該是吸到那裏面去了,然後排出箱外,
不然"照理"來說,溼度計顯示的濕度不可能會降低,應該在變成水的時候,濕度顯示會飆升回來,甚至根本降不下來,
溼度計是測空氣中含的水水量,當空氣中的水份經過冷凝變成水加上冷凝速度大於水的蒸發速度這時濕度是會下降的
可是並沒有發生這種情況,相信大大買的晶片防潮箱似乎有瑕疵,應該可以打電話叫修,
不然原則上會從水槽排出去才是正常的。
如果乾燥劑真的是照大大的說法來做除濕動作,請問為何剛開始插電後,濕度開始飆升,甚至比外面濕度還濕,
應該要"直接"吸濕(溼度降低),然後排濕,可是照測試圖片上看,他是直接加濕上去,
就算是排濕好了,應該"維持"住現在的濕度,可是並沒有,請問這點是不是跟大大的說法有衝突?
我敢保證,我所做的測試絕對沒有造假,完完全全真實的測試,
不把官方說法拿出來做字面上的解說,而是,自己做測試,眼見為憑,如果過程有半點造假,願意負擔法律責任。
兩種防潮箱都有確實除濕,所以不是壞掉的。
如果真的說法理論相同,那顯現出來的效果就應該一樣才對。

你的實驗我不認為有造假
而這兩種除濕方式各有各的優缺點
但是你只做了對晶片式的優點這半部就下了註解
當然會有人出來說話
真要分享就做完整點
把雙方的優缺點都比出來
而不是只做對單方面有利的實驗
jack1027 wrote:
你的實驗我不認為有造...(恕刪)



謝謝大大的指點...,我會努力多研究多做測試,

只是單單從插電開始測試到一小時,真的太短了,

不過這短短一小時的效果,相信對於乾燥劑論點的人來說,真正的成果已經不像他們所說一樣,

下次會補上完整版,1:兩台測試達最大功率(H),分別要多久時間才能達到及最低濕度環境分別為多少。

2:兩台達最低濕度環境後,模擬停電現象,查看回潮反應及HOLD住乾燥環境的時間。

3:兩台分別耗電量,看哪種耗電較高。

4:兩台除濕穩定度,兩種是穩定持續除濕,還是忽高忽低的不穩定除濕。

辰趙 wrote:
謝謝大大的指點...,我會努力多研究多做測試,

只是單單從插電開始測試到一小時,真的太短了,

不過這短短一小時的效果,相信對於乾燥劑論點的人來說,真正的成果已經不像他們所說一樣,

不懂你這句話的意思?
我看不出有什麼問題也


下次會補上完整版,1:兩台測試達最大功率(H),分別要多久時間才能達到及最低濕度環境分別為多少。

2:兩台達最低濕度環境後,模擬停電現象,查看回潮反應及HOLD住乾燥環境的時間。

3:兩台分別耗電量,看哪種耗電較高。

4:兩台除濕穩定度,兩種是穩定持續除濕,還是忽高忽低的不穩定除濕。

個人覺得要做比較就該先做功課
下結論也該列出雙方的優缺點
完全一面倒的結論就是廣告文了
當然大家就上來砲囉
個人推測除濕劑型的防潮箱會有濕度上升問題應該是吸濕跟除濕的轉換時間
因為是物理式的所以他的閥門是慢慢轉換不是像電子的東西可以馬上把閥門關閉所以會有些微反常現象
如果我做測試我會想辦法做出溫濕度變化曲線
這曲線不是單單1小時而是24小時或是48小時的變化
再來就是必須同時間做測試
如果先做一組在作另一組因為外在環境的溫溼度不同還是會影響到結果
晶片型除溼在短時間內反應快,但檢測時間拉長,傳統除濕劑加熱型機種,也可以穩定地保持低濕度。

樓主用的Testo 608濕度計可以紀錄溫濕度最大/最小範圍。測試時間拉長,應該可以發現,就算除濕劑在加熱排除濕氣期間(內部閥門關閉/外部閥門打開),防潮箱內部濕度上升大約也只有4%附近。

遇過兩台故障品,在除濕劑加熱時、防潮箱內部濕度上升超過12%,原因是排氣閥門連動鋼絲斷掉,變成加熱時,水氣全部留在防潮箱內部,內部濕度當然爆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