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眼帶到下雪的地方要注意什麼??

飛毛腿 wrote:
@@下雪的地方不是很...(恕刪)

單眼ev值是呈正向調整的把像機自動減光或加亮的值用手動補回來已達到現場原有的曝光量
因為像機很笨不知道你要的亮度是什麼所以設定值都設定過亮就會自動減亮度
過暗就加亮度,所以雪地是白色會反光像機會判斷過曝或太亮所以會減亮度
照出來的影像就會灰灰或過暗,所以為了要忠實呈現現場的亮度因此要加EV值
用在亮度不足的地方也是相同的情形為了要保持現場原有的暗度就要減EV
有個公式就是亮+ 暗-記住這個口訣就很好理解了,小弟若有解釋錯誤的地方還請前輩們補充導正
多帶電池 +1
之前在西藏騎車的時候 也是下雪天氣暴冷
電池的電力是最傷腦筋的
另建議帶上暖暖包給電池取暖
我是去年聖誕節去北海道的,

像機真的沒那麼脆弱,

下雪我什麼保護也沒弄,直接就給他拍了,

去之前也是研究很多前輩的經驗,

什麼塑膠袋拉、夾練帶之類的,

但後來發現跟團根本沒時間弄那些,

何況去熱門景點人多的話很難得才會出現空檔,

搶時間都來不及了,

不過我的機子(400D)是很低階的,所以我根本沒在怕的

去的這幾天只有用副廠電池遇到電力下降特別快外,

其他都很正常!

配備:400D + S18-200 + 閃燈540


拍的很爛
我在匹茲堡與溫哥華拍過幾次隨手照,供您參考囉:

手套不要太厚,會妨礙操作。

防水不用太擔心。真的下大雪,相信你也不會把相機拿出來拍。

側背可以很快收起來,就可以不用太擔心進水過多。少量進水是一定會有的,晚上烤一烤應該就沒事了。

電池保暖我都沒在做,拍少量問題似乎不大,應該還是跟溫度有關。

若想在一個地方停很久,可以考慮打傘(但是行進間傘的用處不大,雪跟雨不太一樣)

http://picasaweb.google.com/liangyun.wang2/20080202SevenSprings#
小弟這兩年都去附近山上滑雪 也是DSLR隨車攜帶
記得帶一條吸水毛巾 如果遇到大雪 拍完可以擦乾一下
除此之外 就是+EV 因為很容易曝光不足 至於電池快速沒電這檔事 我是還沒甚麼感覺
畢竟滑雪為主 拍照只是划累了才拍一下 沒用這麼兇
其實相機沒那麼脆弱,去年大陸下大雪,我去拍雪景時相機不小心掉到雪堆裡,撿起來抖一抖後繼續用也沒事,而且我的只是D70而已。而且我覺得下雪時拍比下雨時還不用擔心,反正雪是乾的,把相機甩一甩雪就掉的差不多了。
請教各位大大,去雪地需要CPL嗎?
不要整天只想拍出真實,因為人都不想面對真相。葉影瓶像。https://leafyeh.com
112358 wrote:
相機自動測光時,不知...(恕刪)


聽各位前輩說明,今天又學到一課了..
mobile01真是個好地方
到時候會拼命加EV@@...
EV加過頭反而會變成這樣




要注意的是,雪本身非常非常亮
1. 因為雪地反光強,相機會判斷現場光線是很強的,會自動透過光圈、快門的變動去減少進光量,或維持低ISO值去維持低感光敏感度(看你的相機模式開什麼),結果是導致相片偏暗,雪會是灰的 --> 現場+EV,或照RAW回家自己調亮
2. 電池會比較快沒電 --> 電池充飽,且盡可能多準備電池。
3. 濕氣理論上會是問題,但現實上卻未必真得會出問題。因為通常室內有開暖氣(巴士、電車、旅館、餐廳...etc),所以很乾燥 --> 戶外照完回到室內,放在有開暖氣的室內空氣流通的空間一陣子就好(24hr開暖氣的室內,濕度比台灣防潮箱裡面還低)。

第三點我的處理方式跟一般人建議不太一樣,因為覺得這樣比較容易,雖然理論上有風險。電器就是有濕氣時,不要通電操作,讓它完全風乾。而長時間開暖氣的室內是非常乾燥的大防潮箱。如果有開潮溼機的地方例外,但通常是沒有(因為太乾燥,"人"會受不了,所以才會有潮溼機這東西)。

側背方便在外面做收納的動作。但肩膀受力不平均,所以比較不適合太重的裝備或長時間使用。後背的優缺點剛好與側背相反。所以就看你東西有多重?徒步要走多遠?

後背的用法是,
在景點的時候一機一鏡在手上,其他鏡頭、腳架、雜物背在後面,讓整個身體去承重。有減壓帶的話,一機一鏡的部份直接側背或掛脖子,這樣是很ok的。當在景點與景點之間長距離移動時(例如候機、搭車時),東西整個收後背包,空出雙手好做事(拿票、拿錢包等等),重量又平均放在身體上,比較不會局部承受特別大的壓力。

不過使用後背包在外面旅行時,要特別注意每次拿東西後拉鍊要拉好,不然背在後面自己不容易察覺。
Who needs a lifestyle-statement SUV?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