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公式跟鏡頭焦距的問題

loser4925 wrote:
由於 135 系統存在已逾百年而且擁有者眾...(恕刪)


插花補充一下:

「135 系統存在已逾百年」時間點有誤。135格式底片最早出現的時間是1934年
(135是柯達公司的底片編號)。

LEICA第一台安裝35mm電影底片的Ur Leica最早在1913年才開始,1918年造出第
三號原型機,使用的是35mm電影膠捲底片(兩格電影片幅當一格相機片幅用)。

LEICA第一台商業產品LEICA I型,一直到1925年才上市,使用者要在暗室中自己剪
電影膠捲裝進機身中。柯達公司一直到1934年才有135底片,1936年推出135格式
的Kodakchrome 35mm底片。

按照這些資料,135系統歷史尚未超過百年。但攝影這門技術超過百年是毫無疑問的。

參考資料:
1. Gianni Rogliatti, LEICA, THE FIRST 70 YEARS, P9.
2. M型LEICA大全集(日本EI出版社),P16.
loser4925 wrote:
像距是指"等效鏡片"到投影面的距離。
焦距則是"平行光透過等效鏡片後聚於焦點, 等效鏡片至焦點的距離"。
如果物距不是無限遠,焦點需前移才能得成像。
物距是拍攝物到等效鏡片的距離。


樓主沒搞清楚的在這兩句話,還有什麼是會改變的東西

「像距」跟「焦距」不是同一個東西

無論物距多少(拍遠拍近)跟「焦距」無關,同一顆鏡頭只會影響「像距」

舉例
1/物距+1/像距=1/焦距

焦距(焦長)50mm

拍攝5m的景物(物距5m),所以像距:
1/5m+1/x=1/50mm
x=0.0505..m(約)

換句話說,鏡片離底片50.5mm(約)

再來,拍50m的景物(物距50m),像距:
1/50m+1/x=1/50mm
x=0.05005..m(約)

鏡片離底片50.05mm(約)

換個鏡片,焦距(焦長)500mm

拍攝5m的景物(物距5m),所以像距:
1/5m+1/x=1/500mm
x=0.5555..m(約)

換句話說,鏡片離底片55.55mm(約)

再來,拍50m的景物(物距50m),像距:
1/50m+1/x=1/500mm
x=0.5050..m(約)

鏡片離底片50.50mm(約)

所以,回到問題

kolong wrote:
意思就是物距越接近相機...相機的焦距要越長
也就是說...要拍微距的東西..相機的焦距要夠長才可以


Why?物距近為何焦長要長?
物距改變像距也會改變,看不出為何焦長一定要長才能拍微距

kolong wrote:
所以光學成像原理還是對的啦...
拍近距離...相機的焦距還是比拍遠距離的焦距長....

又是倒因為果,物距改變,跟著變動的是像距不是焦距


kolong wrote:
了解...
以50mm這顆鏡頭來說好了...
當物距向鏡頭移近...相機是如何調整才會讓像距落在焦距上...

公式在上面,同一顆鏡頭,焦長不變,改變物距,還有什麼可以改變?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馬克蘇 wrote:
樓主沒搞清楚的在這兩...(恕刪)



感謝馬克蘇大大的講解...
讓小弟了解的更清楚..

再請問..
鏡頭的焦距固定..
那物距的遠近-->像距也會跟著改變..
實際上..隨著物距的改變..
像距有可能會比鏡頭的焦距小嗎...
kolong wrote:
感謝馬克蘇大大的講解...(恕刪)


不可能,算算看公式呀,
1/物距+1/像距=1/焦距

如果物距比焦距小,像距將會變成負的,距離可是沒有負的~



從相機操作的觀點來看,在近距離對焦時,像距比焦距來的大,當物距越來越大時,像距越來越接近焦距,當物距到無限遠時,這時候像距等於焦距。
所以除非有比無限遠更遠的東西才能成像,但實際上無限遠就已經是最遠了,所以像距小於焦距是無法成像的。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carl3104 wrote:
不可能,算算看公式呀...(恕刪)



感謝大大的解說..
另外..
每個鏡頭都有最小可拍攝距離..
請問是如何得知...
公式..經驗...還是specification....??
kolong wrote:
感謝大大的解說..另...(恕刪)


specification


鏡頭規格都會標明

攝影新手的家 http://easyshot.mytw.net
kolong wrote:
erc wrote:
請問「相機本身的焦距」是什麼東東???

erc大大..
以canon s80來說他的等效焦長 28-100mm

呃,懂了,您是拿DC的望遠鏡頭要來搞懂光學原理…呃,這個難上加難喔~

雖然光學原理是肯定不會變的,但是DC的東西是加工再加工再加工再加工、等效再等效再等效再等效…之後的產物,裏頭還夾著一堆工業妥協、成本妥協…,而非光學的東東,單單要搞清楚裏頭的那些關係就會搞死一堆腦細胞了~

比如您問的:最近成相位置
光學上指的是落在焦點上的那個位置。近於那個點,光學上是不可能成相的。
但是工業上,因為不可能打磨出完全理想的透鏡,所以最近成相位置指的是成像最後堪用的位置。
硬是把東西放到距離內,用手硬轉,照樣是可以成相的,只是很難看而已。
也有可能是鏡頭裏的鏡片會打架,已經貼到一起,你想轉也轉不下去。
這些都是工業問題,不是因成像公式而造成的。

不要問我哪些是工業問題,哪些是光學問題。
我只能回答您,在古典物理的範圍內,所有的光學理論都是正確的,而且不管在任何狀況,一定會依循這個原理。
但是所有的工業產物都是折衷的,所以工業產物都達不到理論值。

所有都是,所有都不是。所以這種問題沒法子答呀~

如果真的好奇,那麼摸熟幾個光學公式,再對照市售產品,自然就會知道哪些產品對哪些部份做出工業上的妥協囉~
但是若拿市售產品要人說明「為什麼和xx光學原理不一樣」,這個真的很難,超難,無敵難。
感謝各位大大的回覆..
再請教關於景深的問題
假設:前景深--0.5m
後景深--1.2m

他的意思是...前景深--0.5m以後是模糊的
後景深--1.2m以後是清楚的...

這樣對嗎..?
kolong wrote:
感謝各位大大的回覆..
再請教關於景深的問題
假設:前景深--0.5m
後景深--1.2m

他的意思是...前景深--0.5m以是模糊的
後景深--1.2m以是清楚的...

這樣對嗎..?


錯。


指得是距離底片 0.5m ~ 1.2m 處的物體能清楚成像,近於此遠於此都是模糊。

有夢最美,妄想相隨
loser4925 wrote:
錯。指得是距離底片 ...(恕刪)


感謝大大不厭其煩的回應...
今天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1/物距+1/像距=1/焦距
假設一個鏡頭焦距100mm
意思是很多光從無限遠的地方射過來會距焦在100mm處..
那最後不就都在同一個點上了嗎...
這樣不就成像為一個點.....??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