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 wrote:


感謝分享
這文真...(恕刪)


文包兄也去IOP註冊啦?!真是歡迎.小弟在那兒的ID是酷兒,請多指教

小弟有幸看過黃東明先生用Sinar機背加噴墨印表機的成品.質感真是嘆為觀止啊!

個人看法,專業用的數位器材,其實在絕大部分都不見得會輸給底片.小弟原本也
是底片死忠者,後來接觸了Leaf機背,非常訝異他在寬容度,解析度,色彩方面的強
大性能.買台好一點的螢幕來搭配(EIZO,VAIO, Apple...),它所呈現出的細膩質感
讓小弟感受到空前未有的震撼.可惜的是這種性能的數位裝置目前還看不到降價
的跡象,所以始終只有少數人才能體會到,數位其實已經可以做到這麼厲害的地步了.


文包 wrote:


感謝分享
這文真...(恕刪)


唔.......他不是為了他所說的發明的"彩調"照片才把他轉成數位黑白來合成嗎?

要放大到這麼大單用底片也可以.....只是要夠大的放大機



不過........就我所知背景黑白主體彩色的所謂"彩調"照片.............好像是一個外國人發明的?

台灣我看到比蔣先生早用的也有幾個......不過都是設計學院的學生在用的........也許學生的作品比較不被重視?
http://www.flickr.com/photos/easf
肆捌零歐姆 wrote:
唔.......他不是為了他所說的發明的"彩調"照片才把他轉成數位黑白來合成嗎?

要放大到這麼大單用底片也可以.....只是要夠大的放大機



不過........就我所知背景黑白主體彩色的所謂"彩調"照片.............好像是一個外國人發明的?

台灣我看到比蔣先生早用的也有幾個......不過都是設計學院的學生在用的........也許學生的作品比較不被重視?


如果你要考慮放大機的尺寸. 放到邊緣的失光問題. 清晰度問題. 甚至暗房空間大小裝不裝的下洗相水盆的問題....


我現在很懶的爭這些東西....

我也不管蔣先生究竟這麼作的本意是什麼

我只管我能從中間獲取什麼有價值的經驗心得就夠了. 這個心得就是. 數位處理/輸出繼續發展下去. 確實可以打破傳統暗房的尺寸限制.
A夢 wrote:
個人看法,專業用的數位器材,其實在絕大部分都不見得會輸給底片.小弟原本也
是底片死忠者,後來接觸了Leaf機背,非常訝異他在寬容度,解析度,色彩方面的強
大性能.買台好一點的螢幕來搭配(EIZO,VAIO, Apple...),它所呈現出的細膩質感
讓小弟感受到空前未有的震撼.可惜的是這種性能的數位裝置目前還看不到降價
的跡象,所以始終只有少數人才能體會到,數位其實已經可以做到這麼厲害的地步了


您自稱小弟會讓我這晚輩過意不去哩 我才剛滿30. 玩攝影也才三年資歷而已說....

數位機背小弟我是沒有那個經濟能力啦
這是沒辦法的事
小弟能做的. 就是把手上的器材盡可能發揮. A100的10MP像素要放個8*12也很ok了

而小弟現在的重點是

1.透過數位暗房. 精確控制照片的色彩/對比等等效果. 以達到我的要求.
重點是精確控制
不是放給機身或軟體跑給他全自動

這一段. 起碼可以確保在螢幕上/在網路上發表的成果品質


2.確保處理完成的成果. 盡可能完整輸出到反射稿上


螢幕校正還可以勉強自己肉眼+軟體來彌補
輸出校正方面也有方案可以解決
可惜2.這階段我就缺乏輸出設備. 因為今年沒什麼預算可以買印表機了.


今天看完黃老師的經驗談. 我確信.
建立自己的一套完整處理流程. 從拍攝. 到最終成品輸出. 從頭到尾精確控制在自己手裡
這個方向
肯定是正確的

-

文包 wrote:
今天看完黃老師的經驗談. 我確信.
建立自己的一套完整處理流程. 從拍攝. 到最終成品輸出. 從頭到尾精確控制在自己手裡
這個方向
肯定是正確的


這一年來我雖然買了DSLR
帶出門的卻都是底片機種
不能即時檢視,讓我每拍一張都比數位時用心許多
可是當要送沖洗的時候...就是掙扎了(我拍彩色多,黑白也是請人代沖)
我試過了很多間相館
有很大比例結果並不會符合需求
也許是在沖片就出問題,更大部分是在數位化的過程不盡人意
我看了黃老師的經驗談之後
有種恍然大悟的感受
我喜歡拍底片那種期待成果的感覺
一筆一筆記下拍攝資訊,或寫點小筆記
不過以後可能也是會把重心轉移到數位了吧...


我是Hiroyuki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