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幫公司去光華買硬碟都習慣固定去同一家前前後後也買了10幾顆買次問老闆可不可以便宜一點他總是回答我~不行啦我一顆硬碟也才賺你50塊我說:我買那麼多次了都不能便宜點嗎?老闆:真的只賺50塊而已...雖然它賣的也沒比別家貴但為啥賣相機跟電腦的都特別鍾愛50這個數字
小弟我不是在相機產業不過是在通訊門市上班常常會跟朋友們提起現在的消費者可以為了幾百塊街頭問到街尾我真的覺得這種人很厲害,腳都不會酸的,可以這樣一直走,一間一間問像版上有人舉電腦的例子,覺得貴就回家上網買就好啦,還有人送貨到家,服務多好網路現在很方便,也因為太方便了,有些店家會在網頁上PO價格(EX:比X王、手X王)那種價格連通路看了都要吐血,不是跟成本一樣,就是比成本還低,怎麼做?其實只是手法而已,用價格吸引消費者上門,消費者帶回家的會不會是當初看好價格的那隻呢?相信80%不是,不是沒貨就是要另外買配件,能夠用當初看到的價格直接到店帶走的少之又少店家是想反正客人上門了,沒利潤幹麻賣,不買沒關係啊,都一趟路來了,反正浪費的又不是店家的時間金錢油錢不然就是店家說搭"一個"門號0元,到現場又跟客人說要附加其他的網路卡、簡訊卡(就是再兩個門號)然後被騙又上網來哇哇叫,說自己白跑一趟這樣是誰不對?店家?消費者? 個人認為是兩者都有不對消費者不讓店家有正常的利潤賺取,店家只好以低價吸引消費者上門說說小弟在門市的實際案例小弟也是遇過很多網路客,報價硬是都會比網路貴,可是還是很多會回來買小弟有問客人怎麼沒在那買,得到的答案都是"沒貨"多搭門號""多買配件"然後再跟小弟抱怨白跑一趟(怪我喔),還說車子被開單叫我再算便宜點也遇過原本在附近店家的客人,是一位太太,後來跑來我們店裡買跟小弟交易時也是東殺西殺,彷彿手機都不用錢似的,說之前都去那那那買,都很便宜因為你們比較貴所以都沒跟你們買,那為什麼這次會來我們這邊買呢?太太回答:因為...他倒了...(這是小弟故意問的)這是小弟的一些經驗,小弟在外面也是消費者,大概是因為自身經驗的關係所以買東西之前,功課會先做好,找到店家或熟識的店家,價錢差幾百就買了也不會去跟店家說些有的沒有的,個人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般店家都有回算機制, 賣的多在月結算時會有回算,我想會有 10~20% 吧,所以店家會拿進貨單給你看, 但看進貨單是不準的,因為那個價格只是參考而已...說真的, 零組件的利潤不太高, 但量大價格就DOWN 的很可怕,我買IC , 零買一顆是15元, 買500 顆 就變5元... 再多一點還可以再低一點...所以,3C都有通路商在大量買進, 價格才壓的低...但風險也高...說真的, 利潤不到1.5成的店面應該也撐不久了, 不要太相信老板的話,
我是一個極度討厭殺價的人買東西前我一定會搞清楚行情,設定一個上限,比如說我不久前買手機,在做完功課後,設定13500為上限,只要店家報價超過,就不買。之後,走進店裡詢問價錢,只要比13500多一塊錢,馬上笑臉說謝謝,然後轉身走人。對我來說,店家開的價錢只有能不能接受的問題,沒有殺價的問題。能接受,小朋友就離家出走不能接受,謝謝轉頭就走
既然講到店家的利潤問題,我不得不碎碎念一下台北車站漢博特區的店家,昨天才去買個濾波器,雖然事先有查了一下比較推薦的牌子,不過沒有查各型號的平均價位,結果買回來後今天不小心上網查了一下價位,平均單價1100的東西他賣我2000...當時還拚命跟我講賺不到"50"元更,當時真該問他50元是哪種幣值的,還有上個月去買線材,不到一分鐘60元/米的線材就被我砍到30元/米,這還是我車子停在黃線上,怕被拖吊懶得跟店家耗,加上購買的數量不大,差沒多少錢,不然我相信可以殺到20元/米以下沒問題,有時候不是消費者沒事找碴亂殺價,店家是否也該檢討自己,遇到一些比較不熟悉的消費者就亂開價,有這種店家在當然也會有消費者為求自保而亂殺價,誰知道店家會不會因為消費者不熟而亂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