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A wrote:
其實早在底片機時代,...(恕刪)

阿花的特殊閃燈腳帶來的是各家閃燈中最早(當時大家裝閃燈都還在轉啊轉),最穩(雙牙咬住),拆裝最快(裝卡上去就好,一鈕快拆)的快拆腳.
一樣這是二選一的問題,性能或是相容?我認為論性能阿花腳各方面都是優於一般的ISO腳的,只可惜它不是ISO標準就是.

不過阿花燈其實不用太苛責那怪異腳,因為他跟Canon閃燈一樣一換系統幾乎就是不堪用(設計上控制只有自動到底與完全手動).
換系統終究是得換燈,較少人抱怨坎農燈卻很多人抱怨阿花燈還滿不公平的.
greenpeace wrote:
再來是已經停產的36AM,這款現在店家新品出清價才4000不到,就有GN36和跳燈可用
相較之下同樣的錢在N家居然只能買到超沒力的SB400....還不能跳燈,根本是被搶錢嘛 ......XD .......(恕刪)


SB-400 可以跳燈啦! 它只是不能擺頭~~~
重量輕 體積輕巧易攜帶
是預算不高時的好幫手
決定了
看完各位大大專業的回答之後
咳........
SB900馬上打進購買清單裡

ASRAAM wrote:
因為他跟Canon閃燈一樣一換系統幾乎就是不堪用


我不會這樣覺得
CANON我只記得他只有二次大改
底片機以及數位機不同控制的方式
而且EX系列的閃燈從CANON EOS50底片機就開始一直到現在
也就是說如果那時候是買550EX(9500元)到現在的5DII一樣可以用說
同時期的NIKON從SB-28DX-->SB-80DX-->SB-800-->SB-900
換到第三支閃燈才可以正常和機身工作說
所以就目前單眼糸統而言CANON閃燈比較保值說

但自從MINLOTA單眼技術被SONY使用之後
雖然一直延用那接腳但是用料卻變的不耐用,朋友的56AM的接腳
斷了好多次說,不如以前了
01上的攝影棚燈達人 LineID:@evd8183g

Herman老師 wrote:


不好意思,室內我...(恕刪)



還真的差真多耶

感謝老師的分享
wretch.cc/album/jay0505
ASRAAM wrote:
阿花的特殊閃燈腳帶來的是各家閃燈中最早(當時大家裝閃燈都還在轉啊轉),最穩(雙牙咬住),拆裝最快(裝卡上去就好,一鈕快拆)的快拆腳. 一樣這是二選一的問題,性能或是相容?我認為論性能阿花腳各方面都是優於一般的ISO腳的,只可惜它不是ISO標準就是.(恕刪)

其實我很怕摔到的時候, 閃燈把機頂閃燈插座拔斷. 那個就事情大條了
D5D/D7D + 5200i 塑膠製相機閃燈插座 + 塑膠製閃燈插頭 (這會斷哪裡? 很難預測)
20D/350D + 540EZ 金屬製相機閃燈插座 + 塑膠製閃燈插頭 (摔下去通常是換540EZ 的塑膠閃燈插頭, 一顆新品約百把塊, 不過要託熟人去香港找)
D100/D70 + SB-26/SB-28 金屬製相機閃燈插座 + 塑膠製閃燈插頭 (摔下去通常是換SB-26/28 的塑膠閃燈插頭, 去香港找)

不過先別笑 KM/Sony 的 (塑膠製相機閃燈插座+塑膠製閃燈插頭) 組合, D100/200 + SB-600/800 , 350D/20D + 580EX 都是 (金屬製相機閃燈插座+金屬製閃燈插頭) 組合. 摔下去的時候這個衝擊的力道就很難藉著讓 (塑膠閃燈插頭) 破裂而消散. SB-600/800, 580EX 終於有快拆鈑手的設計, 不過這個簡單實用的設計真的就是慢了 Minolta 大概 10 年才推出.

埋怨 Minolta 的閃燈系統其實也很正常 (Sony 的 memory stick 也是被嫌又貴又容量小), 他家的新一代燈只能接自家相機 (獨樹一格的閃燈插座/插頭). 底片機閃燈裝上 DSLR 照出一片慘白, 其實還是有一個很隱蔽詭異的小徑 - 5200i 大概是最相容於 D5D/D7D 的底片機閃燈, 5400HS 相容性反而差了許多. 不過說實話, Minolta 曾經是個時代的創造者, 只是理想終究屈服於現實, 吹了熄燈號.

現在還是用老閃燈, 反正拍多了自然知道輸出光度, 光束投射投影角度, 光圈與快門的關係. 只要不是搶拍新聞或是捕捉水滴撞擊水面的一瞬間 , 或是突發事件. 手動或是全自動閃燈其實沒什麼差別. 反而用了頂級神燈之後, 拍壞照片 (e.g. 捕捉到閉眼打盹的一瞬間) 還會被家人朋友說成是惡作劇. (以前都和同學說那是因為專心 "看/等" 老閃燈充滿電, 看到閃燈充滿電的時候按下去, [剛好不小心] 照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機不在貴要拍才行
gogobail wrote:
我不會這樣覺得
CANON我只記得他只有二次大改
底片機以及數位機不同控制的方式
而且EX系列的閃燈從CANON EOS50底片機就開始一直到現在
也就是說如果那時候是買550EX(9500元)到現在的5DII一樣可以用說
同時期的NIKON從SB-28DX-->SB-80DX-->SB-800-->SB-900
換到第三支閃燈才可以正常和機身工作說
所以就目前單眼糸統而言CANON閃燈比較保值說

但自從MINLOTA單眼技術被SONY使用之後
雖然一直延用那接腳但是用料卻變的不耐用,朋友的56AM的接腳
斷了好多次說,不如以前了

Canon. Nikon 都有幫老燈留下後路, 老閃燈裝新相機 (540EZ+350D, SB-26+D-100)只是失去自排(自動控光) 功能, 手排(閃燈手動調光)功能一樣可以使用. 例如 540EZ+20D, 540EZ 要進 M mode, 20D 進 Auto, Program, Av, Tv mode 按下是沒反應, 進入 M mode 手控光圈快門就能拍攝. 在這點設計上, Canon 是值得嘉許的.

KM / Minolta / Sony 沒幫自家老燈留下多少後路, D5D/D7D + 5400HS = 一片慘白, 反而是D5D/D7D + 5200i 可以手排(閃燈手動調光)拍照.

不過上代燈王 5400 HS 還是有辦法使用的, 那就是買個閃燈架把 5400 HS 完全與相機隔開. 進入 Multi (多次閃光)模式, 100 Hz * 100 次閃光. 5400 Zoom 好之後按下測試鈕, 在這一秒之內 D5D/D7D 可以連拍兩三張. 只是電池耗很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機不在貴要拍才行
gogobail wrote:
我不會這樣覺得CAN...(恕刪)

閃燈換代的問題,我覺得是我們剛好在換代的當下所以覺得苦悶吧,當年遇上換代的前輩們應該跟我們一樣苦悶,嘴上回顧"以前XX閃燈系統只維持了X年"只是幾個字,自己遇上閃燈不相容的滋味可就大不同.
Nikon是底片機F3時代啟用的標準TTL,數位機D1為了迎合CCD反射特性而急就章改版的D-TTL,然後終於受不了這樣彆腳使用一次把功能改齊的i-TTL
Canon FD時代的閃燈系統進入EOS後也是廢掉,然後是A-TTL,接下來才是全面改版的E-TTL

主要會抱怨的問題還是圍繞在不太長命的D-TTL系統上吧(也活了快10年了耶),但若真的依D-TTL這種找回了準度卻喪失其他功能(特別是離機閃燈)的特點,可能很多人還是會希望它快改版吧.

Minolta我想就跟上面前輩說的一樣吧,它的很多東西理想很高很好很棒,卻沒有那個力量去實現.
那個閃燈腳正是很Minolta性格與下場的一個實例.

Canon與Minolta燈之所以說它一離開原有的系統就不堪用是因為沒有留下Auto閃燈模式,兩家性格都是自認是先進系統所以不屑留下這種"古老的玩意兒"(鏡頭沒光圈環也是),但這對跨系統用戶真是有著莫大的困擾(或許他們也不喜歡用戶跨系統),除了這兩家以外Nikon與Pentax都有留下Auto閃燈模式,更令人驚訝的是最年輕,完全新造的OM閃燈也有Auto閃燈(OM在4/3上有回顧舊物的態度非常明顯),這一比對起來C與M的性格真的是完全的表露無疑.

副帶一提的是Auto閃燈功能在580EX II上偷偷的出現,但目的只是要應付一些用戶棚燈擊發的預閃干擾問題.
只要閃燈一離開E-TTL機身,那功能竟然就馬上消失..(說到底還是不喜歡自家閃燈給其他機身用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