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買東西時,不會特別注意產地

回家之後仔細觀賞,如果發現是MIJorMIT 心情總是會錦上添花
但是看到如果是MIC,也不會特別傷心,只是有種淡淡的憂愁

而MIK的東西....應該會更傷心,不敢說MIK的都不好,只是個人用過MIK的東西一般都不是太耐用,雖然質感不錯...

呵呵 這樣算是產地情結嗎?
anyway
一分前一分貨
不一定比較耐用但是就是有人肯將白花花的鈔票掏出來
買他覺得質感比較佳的東西
這或許是工業設計上的進步
耐用上其實我覺得跟使用者也有正相關
愛惜的人就算MIC也是可以當MIJ來使用(愛惜)
大家也都知道"阿陸崽"這個說詞
也都有點反感更何況是買他們製造的東西
(上述為個人以第三人立場臆測非本人意思)
如果說家人問你這哪製造的當你說日本
我想應該很多人都第一直覺:耐用
原因不外乎以前農產品外銷一船的香蕉
換一丁點東西(生活用品) 且有一定年紀的人
都覺得以前日本買的東西都很耐用
到現在都沒壞掉當然他們也都一直將他告訴自己的下一代
寧願多花一點錢買好一點也不要多花冤望錢買來受氣
當然大陸製造也有一定優勢但是畢竟它製造的東西
才近幾年再世界慢慢有一點知名度
比起日本當然差很多
日本花了好幾十年才創造出的傳奇怎嚜可能
被一個只靠低價勞力的國家給輕易取代
這應該可以想像而知
MIC並非不好只是有待時間考驗,
MIJ並非神話只是以過往的例子來說
MIJ是好產品的樣本數比起MIC是好的樣品數來說比較多(多多少應該可以想像一下)
NIKON D80, 16-85mmVR, SB900, IBM X60s A59,ThinkPad W700 服役中

MIJ真的會比較好??

我不這麼認為

話說全世界135相機王者的鏡頭機身大部分都MIJ........

還不是會移焦

有品牌的公司不會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各產地的分廠都有品管的

http://www.flickr.com/photos/easf
辛辛苦苦賺的血汗錢
當然要優先給台灣人賺啊(MIT優先)
除了拼經濟, 更要支持台灣的產品
至於拼命Cost down的中國, 就算了吧
包著光鮮外表但骨子爆濫的韓國商品, 就...看到一台砸爛一台 (國外一元機型, 台灣賣超過一萬, 真的當作台灣人都是白吃喔)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其實從眾多知名公司到大陸設廠,即代表其技術已獲得認可,
只是因日本國情關係,本國產品所使用原物料,皆比在其他國
生產時要好,故耐用度及壽命也就比較好一點,才造成MIJ比
MIC要好的現象
而MIJ比MIC產品要貴,也就是人工及材料成本較高的因素,
經過長期經濟不景氣,在日本純日製已越來越少,多的是
MIC的東西
lololuan wrote:
MIJ 的F31是...(恕刪)


差在爽度..MIJ用了就很開心..
個人最喜歡的是 MIG > MIT = MIJ = MIC > MIK
個人看法,目前大陸製的產品,的確有許多不良的紀錄,但他們正在起飛,想想30年前的日本製
產品外銷至美國,結果也是屬於沒人要的次級廉價品,看看20年前的台灣製產品也是屬於次級廉價品,但這種情況會永遠嗎?我想現在我們已經看到MIJ & MIT的產品,如何從次級升級為高級
如何從廉價搖身一變為奢侈品,這就是進步吧!

目前中國製的產品,雖然形象很差,但別忘了神五、神六,也是阿陸仔自己搞上去的,舉凡造船,造飛機,造汽車,造火車,造軌道車,重機械、精密機械等。
這其中都包含了機電整合、軟硬體等系統整合,大陸都可以100%的自製,我想在目前世界上除了七大工業國,外加個位數的國家外,沒有幾國可以辦到,雖然品質差了一點,層次低了一級,但可以符合最基本的需求,而且這個狀況也不會是原地踏步,而是會跳躍前進。

前2個禮拜去深圳出差,抽空去了趟深圳的購書中心,除了大以外,各種專業書籍可以說是一應俱全,包羅萬象,而且很有系統的規劃,最讓我感慨的是,我看到了許多人手拿筆記在抄書,年齡層從小到老,幾乎都是專業書籍,不然就是語言書籍,這一幕讓我想到,這應該是我們父母親那一輩才看的見的影像,而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也正好是我們的父母親那一輩所付出的辛勞,
所以!個人感覺~這種國家會強盛,而我們也應該看的到他站起來的那一刻,屆時不知該感到榮幸亦或忌妒,還是恐懼,還是雙贏?

沒有顏色!無關政治立場,非關筆戰,只是小弟的小小感想~

當然我是正港的台灣人,目前買東西都以台灣製造為優先~ 台灣第一!

ernst_wu wrote:
個人最喜歡的是 MI...(恕刪)

那間叫深圳書城啦,在華強中也有間分店,這間書局大的不像話
不過深圳的書店很像也不多啦
貓看一下版版._.
恩,這是相機版._.a
所以對於貓來說,貓的最愛是Made In Germany...
其他的產地統統閃邊去=.=+
停權計數:3次
我舉例來說好了。一台 Dell 的電腦,光是螢幕的部分,由於分散風險的關係,會有好幾個供應商,韓國的Samsung、LG、日本的SHARP、台灣的AUO、CMO、CPT、QDI、Hanstar、大陸的上廣電、京東方,但是,你買了一台Dell的電腦之後你分得出差別嗎?答案很顯然,為啥麼呢?首先,雖然每個廠的品質跟良率不一 ,QC, Quality Control 也不見得一樣,但是,要成為Dell的供應商之前,Dell會先列出幾百條的項目跟標準,要你限期內達到那個標準,然後到時候它們會派人到該廠去審查(甚至還會突擊檢查技術員有沒有確實戴好防靜電手套或無塵衣喔!),而且通常還會約談相關的高階主管,經過冗長且困難的審查之後你才有資格成為Dell的供應商之一,這是對一個工廠的生產信賴度的建立。接下來,針對不同的產品,Dell會開出不同的規格,規定你生產出來供應給Dell的LCD必須達到這樣子的標準,同時也會檢視你的 6σ 分佈、上下管制線...etc 以確保供應上的穩定度。如果達不到它們訂的標準,例如某某20.1吋的產品的對比跟亮度要多高以上才行,那也是抱歉再聯絡。接下來送樣給Dell測試,Dell測試通過之後開始小量供貨,在這期間Dell會不定時抽測,等到確定沒問題之後開始Massive production出貨給Dell,出貨前的抽檢率是100%,有問題的貨就攔下來。接著出貨到了Dell那邊之後,Dell還會再做可靠度測試,至於此時的抽檢率是多少那就不一定了,萬一此時被Dell抽檢攔到異常貨,就會有所謂的客訴,在客訴問題被解決之前,同一批出貨的其它同型產品會被暫停出貨或是調高製程過程中的抽檢率以避免問題貨銷售出去。
上述過程不管是台日韓還是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供應商全都是照一樣的流程在跑。
這就是活生生的 QC Flow,在這種情況下,同一個大廠牌所出的由不同供應商供應的零組件所組成的同一種產品,會有差別嗎? 我可以很直接的說:還是有。但是已經把風險降到最低最低、降到消費者分不出來了,就像你分不出這幾台同一款的電腦是否是由同一個技術員組裝出來的一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