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克CCD/CMOS,用硬體規格的半數畫素紀錄就夠了

感謝你的熱心與分享

但個人認為,很多人會把這篇文章搞混
隨然討論不至於深入,但也牽扯許多成像原因

早期"CCD的鏡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AlexHsu wrote:
我想,為什麼版主對於...(恕刪)

這樣比解析度時,是否也要把pixel pitch值考慮進去?
以下空白
大家都說的好有道理,認識不少東西。
不管是哪一種規格一定都會有死忠的買家。
反正只要照出來的東西是自己想要的,我想一張照片容量是一張記憶卡的機器還是有人會買。
個人認為自己才是王道,爽就好。 感謝各位大大的知識。
三張昨天照的.
Sony A700,
機身設定有三種大小.
12M, 6M, 3M, 都用最高畫質壓縮比拍攝,
然後 6M, 3M 分別以 Neoimaging 內建的 B-Spline 放大到 12M,
並且以精細銳化 100% 加強銳度.
以下是中央局部裁切.

12M:


6M:


3M:
searchman wrote:
您說的沒錯,一個 pixel 是由 RGB 三個微畫素組成。

一張3000x2000的圖檔有 600萬個pixel,共需要600萬R+600萬G+600萬B 共1800萬微畫素。
然而 600萬畫素 Mosaic CCD/CMOS 所能夠得到的卻只有 150萬R+300萬G+150萬B 共600萬微畫素。
這樣的差距其實很明顯,我們想要探討的就是這個差距對解析力所造成的影響。



有研究精神是很好~不過最好能再廣泛深入一點的瞭解,再發表

人眼對於亮度的敏感度遠遠比對於彩度更明顯
相關原理自己SURVEY一下或生活實際體驗一下都知道

BAYER SENSOR,在感光時,所有的畫素都是以光的亮度為區分去轉換為電壓訊號
所以一開始的亮度資訊是600萬畫素(灰階)

再來透過RGGB的濾鏡排列去得知這些光中R有多少亮度G有多少亮度B有多少亮度
再由演算法去計算出一幅彩色的圖

而之所以G的濾鏡比較多,那是因為人眼對於黃、綠色的光波較為敏感
所以G的亮度採樣值更多,對於演算法解析出更符合人類視覺經驗的影像顏色是更有益處

再來大家使用JPG這麼久,可知道JPG演算法的奧妙之處在哪
為何容量可以縮減這麼多,但是畫質的影響卻是很小

這是因為JPG演算法首先捨棄掉的資訊,也是以符合人眼視覺經驗來決定
最先捨棄掉的大量資訊細節,就是顏色層(彩度)

再來才是關於細節對比的亮度層資訊(灰階)

三層感光CCD,光是在人眼視覺最敏感的亮度層,就先輸了
至於你提出的那個網頁,我左看右看,實在不符和平常看過5D的圖像感覺

其實拿sd14跟5d比實在是有點不對稱
下面這個sd14對照d40x的等級比較相近~
光看那個黑白解析度測試圖表
http://www.ifotovideo.cz/clanek.php?id=1164
外加pdf檔上d40x加18-55KIT 去比對SD14加17-70
http://www.ifotovideo.cz/images/nikon-vs-sigma-test.pdf
可以得知BAYER SENSOR雖然無法發揮相乘的效果
但在較多畫素下要KO三色感光原件號稱實際可以乘3倍的效果~還算蠻容易的~
疾管局承認狂牛症在牛死3.5小時內才能驗出,證明台灣再檢驗無效!全世界僅美國阿茲海默症(常為狂牛症之誤診)為第7大死因!
searchman wrote:
您這一句話我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同意!
例如在拍攝一顆紅寶石特寫,要顯現出它的色澤及光輝的時候,
由於都是靠 R 在感光,G 和 B 幾乎發揮不了功能,
所以主要都是由 Mosaic CCD/CMOS 剩下 1/4 的 R 畫素在描寫細節,
1/4 畫素所記錄的東西,若把它插補成全畫素,如您所說:
〝消失掉的東西是沒辦法無中生有的,低畫素沒有紀錄到的細節,再怎麼樣放大、處理、計算、補強,也不可能會出現,放大只不過得到一張解析度跟低畫素一樣的高畫素圖片,並不會得到一張高解析度的高畫素圖片〞
...(恕刪)


觀念真是錯誤到離譜~唉

視覺感應細胞有分桿狀細胞與錐狀細胞

彩度顏色與細節亮度

被你混在一起,傻傻分不清楚還振振有詞的

照你這樣的立論與邏輯~全世界的狗應該都是青瞑狗

疾管局承認狂牛症在牛死3.5小時內才能驗出,證明台灣再檢驗無效!全世界僅美國阿茲海默症(常為狂牛症之誤診)為第7大死因!
AlexHsu wrote:
我想,為什麼版主對於...(恕刪)

看到你貼的花瓣比較圖
怎麼看都是5D的細節實在遠遠超越了SD14
人眼看不到花的白點
不代表花沒有白點啊
那篇文章的老外作者程度
已經可想而知了

之前有一大堆拍鈔票的測試
人眼也看不到鈔票油墨的細節啊

那到底是人眼看不到鈔票上油墨的細節
還是鈔票上油墨沒有細節,是相機被宋七力附身呢?

5D的以正確解析出花瓣上的白點
不管是花瓣的脈絡、紋路都非常清楚
相反的SD14只能把花瓣上的白點解析成一片糊糊灰灰的色層
脈絡跟紋路又糊的可憐
實際解析度差這麼多~那個老外作者還可以掰成這樣~真是丟臉丟到台灣來了


疾管局承認狂牛症在牛死3.5小時內才能驗出,證明台灣再檢驗無效!全世界僅美國阿茲海默症(常為狂牛症之誤診)為第7大死因!
四五年前的DC
當時的四百萬畫數其實是用三百萬補出來的
只是當時fuji把這個提出來變成一個功能(基本上也不算欺騙消費者)

只是當初打實際畫素的那幾家~~看了這篇文之後,我也對"實際"開始質疑
aniceb2k wrote:
5D的以正確解析出花瓣上的白點
不管是花瓣的脈絡、紋路都非常清楚
相反的SD14只能把花瓣上的白點解析成一片糊糊灰灰的色層
脈絡跟紋路又糊的可憐

Canon 5D 100% crop Sigma SD14 100% crop

小弟剛剛去花店,特別看了一下紅色玫瑰花瓣顏色,以小弟的肉眼仔細看,花瓣的顏色比較像SD14的顏色,就是有一點像絨布的一樣的質感,而沒有像5D照片的白色點點,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花店實際看一下。
AlexHsu wrote:
Canon 5D 1...(恕刪)

大大想說質感吧
同意+1
顏色不是此貼重點
另外暗部SD14有較好表現
5D是不是過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