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22] 點測光心得 - 其之二 : 負片與寬容度試驗

2008/11月號的日本Camera付了一本解釋專有名詞的FAQ小冊子

裡面對於動態範圍的解釋





第一段就直接講明了"與底片的寬容度同義".


所以名詞用法....我想應該是沒什麼爭議了

-
joykafka wrote:
另外, 提供一個數據給文包兄參考或實驗看看,

Pro 400H 的 under/over latitude 是 -2.5 / + 5 stops.


後來仔細想想. 負片在亮部的寬容度表現. 應該會超過掃描器的極限

這次自己試驗確定了五格的實際拍攝標準
不過實際上
我這台掃描器不易紀錄的範圍之外. 負片在亮部還有更大的寬容度.
這點是確定的
文包 wrote:
不好意思. 雖然我沒...(恕刪)


如果是调histogram的话,最高就不会只有100%,我是这样认为的。而且这个调法,是每次扫描都必须按照一个值,直到下次扫描才能改,所以我更倾向于是背光的。可惜不能把上盖打开看看,否则也不太清楚
毕竟EPSON自己的人做不到的话,不代表其它厂家做不到,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跟你说“只有我做不到”的

PS:不过考量宽容度无论如何用扫描仪总是有失偏颇的,受扫描仪限制太大了。考虑电分、出片机或者高档滚筒扫描才是正道。用电分的朋友总是跟我说电分出来的层次远胜扫描仪
khadgar_959 wrote:

如果是调histogram的话,最高就不会只有100%,我是这样认为的。而且这个调法,是每次扫描都必须按照一个值,直到下次扫描才能改,所以我更倾向于是背光的。可惜不能把上盖打开看看,否则也不太清楚
毕竟EPSON自己的人做不到的话,不代表其它厂家做不到,但是他们绝对不会跟你说“只有我做不到”的



我不知道他的100%是怎樣的單位
而他提到曝光與色階兩詞
查了一下原廠說明書PDF....還是認為他是調整histogram/Level

不如您試試看. 針對正片最暗部.
用不同設定掃過以後. 可能得到明暗度不同的結果
再降到相同的明度
有沒有比較多的細節出來


EPSON沒有. 我目前使用的Microtek也沒有
前輩的coolscan和imacon也沒有改變光強度的功能

能跨各式平台的silverfast官方網站. 也沒有提過這種功能.
只有Multi Exposure
http://www.silverfast.com/highlights/multi-exposure/en.html
這像是coolscan 5000/9000ED的多次掃描加強版

我個人認為彩色掃描器的光投射強度是不能改變的. 因為這樣無法維持顏色準確性.



khadgar_959 wrote:
PS:不过考量宽容度无论如何用扫描仪总是有失偏颇的,受扫描仪限制太大了。考虑电分、出片机或者高档滚筒扫描才是正道。用电分的朋友总是跟我说电分出来的层次远胜扫描仪


我所謂的五格寬容度. 不是這款負片的所有實力
而是一個保守估計. 最重要的. 它是我可以應用在實際拍攝時使用的範圍

今天如果我拍攝了一個亮部+4EV的照片
底片有細節
但是我的掃描器掃不到. 以致於沒辦法輸出相片
這對我來講是沒有意義的

我拍到的東西. 我要有把握一定印的出來才有意義. 我是以最終輸出為目的. 來控制對底片的曝光. 掃描處理

底片不過是影像的載體. 能夠承載影像到相片輸出就算功成身退了


至於電分(電子分色儀就是滾筒掃描器. 早年尚未進入數位時代時的稱呼)
滾筒掃描器的實力如何
您可參考這個網站
http://www.largeformatphotography.info/scan-comparison/#

或是我的測試
這裡

我的經驗是
1.滾筒. CREO. 與imacon算是同一等級.
2.滾筒. CREO. 與imacon不論是清晰度. 還是OD值. 都勝過一般平價掃描器

但是差距有多少??
坦白說我認為不大. 跟兩者間的價格完全不成比例

而且這是機器性能面的差異
實務上
準確的色彩還原. 色彩管理. 重要性更遠勝過性能上的差異.
文包 wrote:
後來仔細想想. 負片在亮部的寬容度表現. 應該會超過掃描器的極限...(恕刪)


自拍攝後以至於輸出的層層處理方式, 機器/技術/材料, 都有很多需要考量的因素, 多少都對寬容度有影響, 這對我也太複雜, 基本上的概念或許可以說是, 沒照出來的洗不出來, 沒洗出來的掃不出來,沒掃出來的印不出來.... 以符合底片特性拍出來的片子, 愈多高品質的細節可以處理. 先低曝, 我覺得已經先減少暗部的細節, 連帶的會降低掃出來暗部細節的品質. 如果文包兄覺得低曝不影響品質, 也不能提高品質, 不瞭解文包兄低曝的道理在哪裡?

需要以洗、掃、印來考慮寬容度,通常是有一些前提假設。例如要照的影像超過底片(某一側,或兩側)動態範圍,必需有所取捨的時候,考慮掃圖以降的問題來彌補在寬容度上的損失; 例如正片要拍成以幻燈片觀賞為主和以輸出成印刷品為主的曝光值也有不同的最佳化情況, 又或許像是照人像通常以過曝較為討喜這些情況, ... 等等. 依照底片的寬容度來決定曝光, 我覺得是能保留最多細節的. 而有一些底片的實際感光值比名目感光值還低些, 也是讓人偏向稍微過曝的原因之一。

我的經驗, 讓我覺得一般掃描器的(極)暗部表現都沒有想像中或是您描述的那麼理想. 您舉的幾個例子也讓我覺得暗部不理想,當然這篇心得可能因為注重在極亮極暗部的曝光與掃描結果才有這種現象。不過,在實際拍攝的時候, 我覺得我個人會避開這種選擇。我有限的經驗倒是與steelshark兄和infoto兄的分享蠻相符的, 不過文包兄的著眼點可能在掃描上, 所以我們討論的條件也可能不同.

出差, 補文修正之處,還請見諒。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剛剛收到前輩轉寄microtek技術部門的建議

親愛的全友客戶你好,
由於影像掃描的顏色與燈管的亮度有直接的關係 ( 如下圖所示 ),為確保scanner 的掃描影像的品質,因此針對每天需要長時間使用scanner 的客戶,我們建議約兩週 ( 10個工作天 ),使用隨機所附的IT8 Calibration Target,作一次色彩校正 ( 亦即作一次燈管的亮度校正 )。




所以得到兩點結論
1.燈管光線的強度直接影響色彩.
2.這信件付了一張圖. 表示未校正的狀況. 影像會變模糊
文包 wrote:
剛剛收到前輩轉寄mi...(恕刪)


恩,发现了,你之前说的几个扫描仪都是要预热型的,在达到设计色温的情况下扫描才能正常扫描。
不过现在EPSON的V系列和我现在用的8800F都是LED光源的,没有色温的影响。不过我还没有去问过佳能的客服。
只不过我倒是一直不赞同用扫描仪来评价胶片的宽容度,毕竟几千和几十万的机器的差别放在那里
khadgar_959 wrote:
只不过我倒是一直不赞同用扫描仪来评价胶片的宽容度,毕竟几千和几十万的机器的差别放在那里


對於掃描器. 價格的差距. 遠小於性能的差距
我個人強調的是這點
largeformat photography論壇的那篇測試文已經充分說明了差異所在

影像如果沒辦法放到相片上. 底片寬容度再神. 也沒有實質意義
前後端都要配合的上才行
文包 wrote:
對於掃描器. 價格的...(恕刪)


关于不能放到照片上这一点我绝对赞同。反正现在的瓶颈既不在扫描仪,也不在CCD/CMOS,都在打印机,或着退一步说,显示器。至少在我的显示器上看,不同角度细节都不一样。
至于扫描仪的差距,绝对比你想象的要大。即便是平扫和底扫的差距就已经非常可观了。即使现在最新的平扫也远输于数年前发布的底扫,更不用说滚筒和电分了,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khadgar_959 wrote:
至于扫描仪的差距,绝对比你想象的要大。即便是平扫和底扫的差距就已经非常可观了。即使现在最新的平扫也远输于数年前发布的底扫,更不用说滚筒和电分了,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這位朋友. 各家掃描器的範例. 我已經貼給你看了
我自己做的測試. 圖也貼給你看了

這不是我的想像.
也不用聽您朋友說.

請相信您自己的眼睛.



Ken Rockwell對EPSON 4990的評價
http://www.kenrockwell.com/epson/4990.htm

It scans so well that when I have time to use it I'd rather be scanning my film than running comparisons to my more expensive film scanners. It's 99% as good, and maybe better, than my $3,000 Minolta Multi-PRO scanner.

與Minolta MultiPRO相比. 表現一樣. 甚至更好.


恕我不再回應關於掃描器的性能優劣問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