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分享] Canon 接老鏡頭的合焦解決方案

喜歡轉接老手動鏡頭的 Canon 用家很多,一方面因為那個北港香爐規格很好接,另方面則是因為佳能機身不用知道目前光圈值也可以測光,非常方便。只需要克服一個問題就是對焦,於是很多人都去改了裂像來用。

但是看到 P 家用戶轉接後,還有BB 聲,就讓人覺得怨嘆, C 家的 OVF 小又暗是不爭的事實,還沒有對焦指示實在太沒有人性了.... 可是誰理你阿...,追根究底,原來 EOS 接環的電子接點如果沒有接收到焦距光圈的訊號,是不會給你激活合焦 BB 聲的功能,EOS 鏡頭的手動功能,因為還有接點接進去,所以合焦會有指示。因此先前有人把舊的壞的 EOS 鏡頭拆下接點來接。雖然如此,這個轉接仍然是昂貴而且不合實際的。

理想中的轉接,除了提供電訊號的接點讓合焦可以激活之外,另外還必須有些特色。

1. 可以在 EXIF 中紀錄光圈,不然光圈都是 00 實在太爛了,每次光圈都要用小簿子記下來
2. 大量生產而且便宜
3. 可以和任一種 EOS 機身能用的轉接環搭配
4. 容易安裝 (或不需安裝)


好消息是,有人作出解決方案出來了,這是 DC543/DCVIEW 上面的 ptlin 做出來的一個模擬電路板,可以先達成合焦激活的功能,並且紀錄光圈,價格也不算太貴,這個電路板由於第一版出現了一些測光上的誤解,所以目前是第二版,只能固定光圈紀錄,我手上有三個,分別做個測試吧

今天測試的主角,除了轉接電路版之外,分別有準備了四個不同接環的鏡頭來做測試

* M42 接環: Asahi SMC Takumar 50/1.4
* F 接環: Nikkor-P Auto 105/2.5
* CY 接環: Contax 35/1.4
* OM 接環: Zuiko 55/1.2



首先轉接的是 M42 版本的 SMC Takumar 50/1.4,我這支有點黃黃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稀土元素鏡頭.....。
電路板使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把電路板粘貼到轉接環接機身的那一面,我先用雙面膠帶代替。黏的時候要先試試看能不能讓所有該接的接點都接到,以免無法作用,確定好了之後就可以用更強的膠來做固定。



M42 的接環是最好改裝的,先隨便比一比貼一下,然後進行細部修改就可以, M42 的轉接環又寬又平,上去就粘的很牢。詳細步驟先跳過。

SMC Takumar 當然是順利的通過考驗,當對焦合焦到的時候,機身對焦的 BB 聲會響起,同時合焦只是燈也會亮,但是要注意一點,合焦指示燈有時候會亮了又熄滅,表示你的對焦不精確,快門要按下時,合焦指示燈應該是持續亮起的。

SMC 50/1.4 的測試照,模特是 Zuiko OM 55/1.2,鏡屁股已經接上 EOS 轉接環,係看之後就發現其與 M42 轉接環不同,並沒有一個很平的面可以貼,轉接環和內徑間居然還有小小落差,也許是誇耀技術吧...


OM Zuiko 鏡頭是可以機身縮光圈的,他的奧妙就在這鏡尾巴的光圈撥桿,各位請仔細看那個轉接環有一個短短的螺釘向內突出,正好把光圈撥桿向前推到縮光圈的位置,這樣才可以手動縮起來。



剛剛說到 OM 接環誇耀技術,還真的是這樣,當把電路板貼上接環之後,居然發現整體太厚,擠不進機身那個小溝裡面,因此就目前的這個接環來說是不能使用的。


Nikkor-P 這個是意外標到的,因為我當時要跟同一個買家買多一點東西弄運費折扣,結果我要標的 Takumar 135/2.5 遮光罩敗北,只好臨時拿這支來充數,雖然如此,這支的成像我卻很喜歡,銳利但是散景也不太差。 However,因為汎用性不高,所以我沒有定製 105/2.5 的電路板,而是定製 135/2 的,不過沒關係,我們來試試看。

Nikon -EOS 轉接環一樣沒有寬平面可以貼,所以要用心的把他貼到旁邊突出的一小條窄窄的邊上,記得,千萬不可以蓋住接環突出的刀刃部,這樣會轉不過去,強轉的話將會損失電路板或是機身。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才總算把他弄進去,不過有一邊還是懸空的。


雖然使用的焦距光圈都不同,不過這支老鏡還是可以在機身上合焦,Nikkor 105/2.5 好像是以散景著稱的鏡頭,用內人當模特來照照,果然不含糊。


另外一張,對著毛巾對焦,這個東西毛短,其實不太好用裂像對焦,我們用合焦指示,卻很快就可以找到對焦點,實在蠻方便的,散景...變醬糊了。


最後提到的是 CY 35/1.4,這個鏡頭也算是銘鏡啦,雖然色彩很漂亮,不過,說實話色散稍微嚴重了些,開大光圈時要注意避開高反差的區塊。 CY 35/1.4 的對焦行程很長,而且景深很淺,常常一下子手滑了就失焦了,有這個就方便多了。


CY 鏡屁股一樣有光圈撥桿,乍看之下會撞到,但是這個電路板似乎有對 CY 鏡最佳化,所以盡量貼著光圈撥桿黏附,就可以不卡到外面的接環刀刃。CY 裝上去之後數值也可以正確的讀取並且對焦。測試照的目標就是兩支大光圈標準鏡,散景非常自然,只有前面路色部分出現很不明顯的二線性。


簡單的測試了 ptlin 電路板在這幾種接環上的適用性,目前雖然 OM 接環還不能用,但是假以時日用銼刀磨一磨應該不成問題。
PTLIN的這個電路板我也有興趣啦,在DCVIEW注意很久了,沒想到已經開炲販售了喔。
請問怪醫兄,入手價格多少啊,不方便公開說的話,請私訊給我。
大力丸兄,這個要去他自己的部落格看看,因為是手工製作,所以產量可能不是很高囉,外頭也在賣,比起 eBay 上面洋人那個半成品,算蠻成熟的產品。

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dueMs5CCBBufwr0hWHv2DQ--

有些缺點應該說說
1. 安裝還是麻煩了些,如果有隨賣已經裝好的 M42 cy 接環應該很不錯
2. 測光問題仍尚未完全解決
3. 接環通用性, Kindai 這等級的太細緻的東西都不是很好粘
文山小藍謅記: http://thomas-lan.blogspot.com 癲癇進修劄記: http://nyepilepsy.blogspot.com
感謝怪醫兄的測試,我用的是FOTODIOX的CY轉接環,今天找上自己盯著轉接環比較半天,發覺能夠黏這塊電路版的地方實在太細太窄,不知道怪醫兄黏成功的是那個牌子的CY轉接環?
CY 接環,我用的是 Kindai 的產品,做工非常好,但是粉貴
黏貼處一樣只有大概 1-2mm 的寬度,用雙面膠很不牢,所以我昨天去買 AB 膠把它黏起來了...

今晚再來試試無限遠對焦的問題,電路板是黏附在接環內側,跟鏡頭不接觸,所以『應該』不會有無限遠對焦的問題。
謝謝敗家怪醫提供這麼有用的訊息
沒想到轉接環還可以接這種東西,讓舊鏡頭可以在350D上面合焦,
真的是太方便了,
不過不知如果買回來,自行黏貼會不會很麻煩,另外如果裝了這個之後,
是不是就可不用換裂像了呢? 因為之前有一點心動也想換裂像
目前我手上的C/Y肯定是會打到,目前正在想辦法磨一些掉。(實在是捨不得動用尖嘴鉗呀…)

去函請教過pt兄,線路已經疊好幾層,短時間看來要把晶片壓得更小是不太有可能的。
開刀的話,外側則勉強有0.5mm、內側有0.3mm(在C/Y光圈撥桿行程範圍的),內側其他部份更是不足0.2mm。
圖上那隻筆是0.5的筆蕊…
補充,350D+CZJ135/3.5光圈全開@5米位置,約有10多公分的合焦極限,亦即,指向相距10公分的兩物品,不管是對前對後,相機都會滴滴叫。

這部份應該是來自機身的合焦能力極限,和這晶片應該無關。

嗯,這個誤差也有可能來自手振…@@,瞄準A物會晃到B物,當然相機都會滴滴叫。
改天上腳架試試。

另外很有趣的一點,只要有微微的光線(半夜僅開盞桌燈),光圈就算縮到f8都仍然可以合焦,但是光圈一旦縮超過f8,不管太陽再怎麼大都很難合焦。這是很好玩的一件事。
另一隻85f2也有這個現像。
似乎和亮度、焦段沒有關係。

之前有聽過合焦元件是靠相位差計算合焦+有聽過完全沒有二線性的鏡頭無法自動合焦+有聽過光圈越小相位差越小…。
會是因為光圈縮到f5.6以下,因為相位差消失導致無法合焦嗎?有趣的思考中…^^
TO tie999大,裂像還是可以裝的,這個電路板不是萬能,合焦有一個區間,方便很多但是還是受限機身的對焦準度,而且裝上裂像對焦屏還有矯正 Canon 鏡頭移焦的附加功能....

TO erc大,您那個是第一版的電路板嗎?我手上的第二版已經可以用在 CY 上面了,而且不會碰到光圈連桿,
第一版是可以調整光圈的,您試用的感覺如何呢?

PS. 今天把 OM 接環的突出邊用銼刀磨到跟接環刀刃處齊平,電路板合焦 OK 達成!!
這大概是這個電路版最先試用 OM 接環成功的

PS2. erc 大,晚上測試合焦可能太勉強像機了,白天試試看吧,我自己在晚上試驗也是有一個很大範圍的合焦區間,白天還沒空試....
文山小藍謅記: http://thomas-lan.blogspot.com 癲癇進修劄記: http://nyepilepsy.blogspot.com
我是第二版(白金版)晶片呀…,接環也是kindai呀…,我的contax會打到呀…

剛剛又把接環拿出來看了一下,只要先側身入機身再卡上,那麼黏晶片似乎不用外緣對外緣也可以塞入機身。這樣就不用磨板子了。
只是說要先搞定對位的事,很怕這樣外移會造成晶片接腳對位對到隔壁針腳上去了,要是冒煙事情就大條嚕~

光圈對合焦的影響是在大太陽下發現的。
當時以縮光圈f11拍完長廊,忘了放開光圈就把目標轉向迎著陽光的塔樓。
結果快門速度會爆掉1/4000s的太陽,竟然無法合焦,實在出乎意料之外。
然後就開始了室內/外、暗室、檯燈…等測試。目前已知大概f8是個神奇的關鍵點。

合焦區間也是當天下午四點測的。
裂像合焦比晶片合焦精準,記得很早以前就有人做過實驗証實了。
主因可能來自數位的東西必然要設定合理容差(即定義0和1的區間),受限於技術、成本、使用性…,很多因素都會造成這個區間無法無限制精細;
但類比的裂像屏,極限在於眼力和大腦推斷經驗。
就實測結果來看,正常的眼力和推估經驗,似乎是勝過數位訊號的。

試用至今的結果,合焦晶片在操作手感上也明顯不如裂像屏,裂像屏可由像裂狀況知道快接近合焦了,而合焦晶片只會「有/無」突然間嗶嗶,常常措手不及。(缺一隻USM手)

人類全身上下全是類比裝備,類比的東西硬是比數位的東西合人性一些。
就是裂像圈會對構圖和測光產生一定的困擾,否則裂像屏會是比手動合焦晶片更好的選擇。

至於要參考選購的網友,其實可以兩個都買來試試,二選一之後脫手損失其實不大。
親身選擇會比聽文字描述要好上很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