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看到 P 家用戶轉接後,還有BB 聲,就讓人覺得怨嘆, C 家的 OVF 小又暗是不爭的事實,還沒有對焦指示實在太沒有人性了.... 可是誰理你阿...,追根究底,原來 EOS 接環的電子接點如果沒有接收到焦距光圈的訊號,是不會給你激活合焦 BB 聲的功能,EOS 鏡頭的手動功能,因為還有接點接進去,所以合焦會有指示。因此先前有人把舊的壞的 EOS 鏡頭拆下接點來接。雖然如此,這個轉接仍然是昂貴而且不合實際的。
理想中的轉接,除了提供電訊號的接點讓合焦可以激活之外,另外還必須有些特色。
1. 可以在 EXIF 中紀錄光圈,不然光圈都是 00 實在太爛了,每次光圈都要用小簿子記下來
2. 大量生產而且便宜
3. 可以和任一種 EOS 機身能用的轉接環搭配
4. 容易安裝 (或不需安裝)
好消息是,有人作出解決方案出來了,這是 DC543/DCVIEW 上面的 ptlin 做出來的一個模擬電路板,可以先達成合焦激活的功能,並且紀錄光圈,價格也不算太貴,這個電路板由於第一版出現了一些測光上的誤解,所以目前是第二版,只能固定光圈紀錄,我手上有三個,分別做個測試吧
今天測試的主角,除了轉接電路版之外,分別有準備了四個不同接環的鏡頭來做測試
* M42 接環: Asahi SMC Takumar 50/1.4
* F 接環: Nikkor-P Auto 105/2.5
* CY 接環: Contax 35/1.4
* OM 接環: Zuiko 55/1.2
首先轉接的是 M42 版本的 SMC Takumar 50/1.4,我這支有點黃黃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稀土元素鏡頭.....。
電路板使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把電路板粘貼到轉接環接機身的那一面,我先用雙面膠帶代替。黏的時候要先試試看能不能讓所有該接的接點都接到,以免無法作用,確定好了之後就可以用更強的膠來做固定。
M42 的接環是最好改裝的,先隨便比一比貼一下,然後進行細部修改就可以, M42 的轉接環又寬又平,上去就粘的很牢。詳細步驟先跳過。
SMC Takumar 當然是順利的通過考驗,當對焦合焦到的時候,機身對焦的 BB 聲會響起,同時合焦只是燈也會亮,但是要注意一點,合焦指示燈有時候會亮了又熄滅,表示你的對焦不精確,快門要按下時,合焦指示燈應該是持續亮起的。
SMC 50/1.4 的測試照,模特是 Zuiko OM 55/1.2,鏡屁股已經接上 EOS 轉接環,係看之後就發現其與 M42 轉接環不同,並沒有一個很平的面可以貼,轉接環和內徑間居然還有小小落差,也許是誇耀技術吧...

OM Zuiko 鏡頭是可以機身縮光圈的,他的奧妙就在這鏡尾巴的光圈撥桿,各位請仔細看那個轉接環有一個短短的螺釘向內突出,正好把光圈撥桿向前推到縮光圈的位置,這樣才可以手動縮起來。
剛剛說到 OM 接環誇耀技術,還真的是這樣,當把電路板貼上接環之後,居然發現整體太厚,擠不進機身那個小溝裡面,因此就目前的這個接環來說是不能使用的。
Nikkor-P 這個是意外標到的,因為我當時要跟同一個買家買多一點東西弄運費折扣,結果我要標的 Takumar 135/2.5 遮光罩敗北,只好臨時拿這支來充數,雖然如此,這支的成像我卻很喜歡,銳利但是散景也不太差。 However,因為汎用性不高,所以我沒有定製 105/2.5 的電路板,而是定製 135/2 的,不過沒關係,我們來試試看。
Nikon -EOS 轉接環一樣沒有寬平面可以貼,所以要用心的把他貼到旁邊突出的一小條窄窄的邊上,記得,千萬不可以蓋住接環突出的刀刃部,這樣會轉不過去,強轉的話將會損失電路板或是機身。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才總算把他弄進去,不過有一邊還是懸空的。
雖然使用的焦距光圈都不同,不過這支老鏡還是可以在機身上合焦,Nikkor 105/2.5 好像是以散景著稱的鏡頭,用內人當模特來照照,果然不含糊。
另外一張,對著毛巾對焦,這個東西毛短,其實不太好用裂像對焦,我們用合焦指示,卻很快就可以找到對焦點,實在蠻方便的,散景...變醬糊了。
最後提到的是 CY 35/1.4,這個鏡頭也算是銘鏡啦,雖然色彩很漂亮,不過,說實話色散稍微嚴重了些,開大光圈時要注意避開高反差的區塊。 CY 35/1.4 的對焦行程很長,而且景深很淺,常常一下子手滑了就失焦了,有這個就方便多了。
CY 鏡屁股一樣有光圈撥桿,乍看之下會撞到,但是這個電路板似乎有對 CY 鏡最佳化,所以盡量貼著光圈撥桿黏附,就可以不卡到外面的接環刀刃。CY 裝上去之後數值也可以正確的讀取並且對焦。測試照的目標就是兩支大光圈標準鏡,散景非常自然,只有前面路色部分出現很不明顯的二線性。
簡單的測試了 ptlin 電路板在這幾種接環上的適用性,目前雖然 OM 接環還不能用,但是假以時日用銼刀磨一磨應該不成問題。

)

,接環也是kindai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