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這隻就是今天的主角, Manfrotto 405 Gear Head, 左邊這包就是包含驅動螺桿與扭力彈簧, 右下角三隻 "ProGrabit" 就是螺絲崩角打滑必備的退牙器 (左手螺旋擴孔鑽頭)

因為我隨手用英制內六角扳手去扳開螺絲, 不過 Manfrotto 事實上是用公制螺絲 (4 mm 內六角螺絲 ). 圖中鉛筆指著的這根螺絲鎖得超緊就把內六角扳圓打滑了. 只好又去 Home Depot 買了退牙器 (圖中左方的三支工具) 與整套的公制與英制內六角扳手.

裝上退牙器開使用退出打滑的螺絲. 由於一般螺絲是右手螺旋而退牙器是相反的左手螺旋, 鎖緊退牙器剛好可以把一般螺絲旋鬆.

卸下螺絲終於得以一窺內部結構. 其實就是鋁鑄件加工車出來的. 沒什麼特殊機構, 結構也很簡單.

手指用力把中央的齒輪頂出來 (其實應該扭轉右方手把放鬆離合器, 這樣取出齒輪就輕鬆多了)

齒輪終於退出來了

轉動手把就跟著轉動蝸輪, 蝸輪轉一圈齒輪走一齒, 所以才能達成精密微調的目的.

原來是離合器不夠緊, 黃銅蝸輪常在半離半合之下驅動, 蝸輪被磨圓之後重負下老是打滑.

磨損的黃銅蝸輪近照之一

磨損的黃銅蝸輪近照之二, 其實鋁質齒輪只磨損到1/3 ~ 1/4 象限, 轉 90 度換用沒磨損的部位就好了.

左下方這隻白色的就是等了兩個半月由義大利原廠製作的替換品.

替換品的全圖

問題是怎麼把磨損的黃銅蝸輪卸下, 根據蝸輪頂上的溝槽判斷應該是螺絲鎖緊的. 手邊沒這麼厚的螺絲起子, 只好用工具匕首的刀背權充螺絲起子 (其實匕首產生的力矩反而比螺絲起子大多了), 打滑了兩次差點把自己的手指頭削到 ... 還是轉不動/拆不下來.

反正都拆了一大半, 乾脆把最後的橡膠套筒慢慢用細刮刀頂開. 原來 Manfrotto 原廠用矽膠把橡膠套筒和底下的鋁質手把黏死. 難怪半天打不開橡膠套筒. 橡膠套筒退下之後謎底揭開 -- 原來鋁質手把和黃銅蝸輪之間藏著一隻 2mm 內六角螺絲鎖緊.

用 2 mm 的內六角扳手鬆開固定黃銅蝸輪的螺絲

完全退出固定的螺絲 (其實轉鬆四五圈就可以)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 黃銅蝸輪終於可以用刀背轉下來了.

這就是公制 (右半部) 與英制 (左半部) 內六角扳手的近照. 這次大修用到 4 mm, 3 mm 與 2 mm 三隻公制內六角扳手

黃銅蝸輪與右方黑色的鋁質手把完全分離

但是要換上底下新的白色蝸輪之前還要把, 黃銅蝸輪滑出灰色的鋁質滑套. 如果 gear head 沒遭受過重摔撞擊 (黃銅蝸輪還是直的) 把黃銅蝸輪滑出灰色的鋁質滑套自然毫無問題. 但是假設gear head 曾經被摔過 (黃銅蝸輪的長桿被撞歪了) 要退出鋁質滑套是幾乎不可能. 只能買整隻手把/驅動總總成來更換

換零件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細節, 像是減低磨耗的塑膠墊圈就不能忽略. 用久的時候這些修理的細節都會浮現出來. 所以我還是喜歡自己處理細節.

塑膠墊圈移到新的白鐵蝸輪 (似乎是黃銅鍍鉻, 忘了確認)

新舊蝸輪再對比一下

舊蝸輪收進包裝袋留念, 等了兩個多月的原廠零件.

蝸輪裝回之前先上一點潤滑脂

灰色套筒和黑色手把結合之前, 注意一下它們的偏心結構. 這兩者之間的正確結合位置只有一個.

結合完成之圖一

結合完成之圖二

把新的白鐵蝸輪鎖進黑色手把 (不要鎖太緊免得轉不動)

把固定白鐵蝸輪的 2 mm 內六角螺絲鎖緊 (沒鎖緊就會把螺紋打滑, 一切修理又得重來)

翻新修好的手把總成 (右方) 與庫存的手把總成 (左方) , 蝸輪的顏色不同.

手把總成裝上離合器的扭力彈簧 (其實這是錯誤的安裝順序) 用 3 mm 內六角螺絲鎖在扭力彈簧的塑膠C型環的開口 (還是錯誤的安裝順序)

正確的安裝順序是把扭力彈簧裝進外殼. 先利用外殼上的小孔固定扭力彈簧的凸起端, 再把塑膠C型環的小孔放在扭力彈簧的第二凸起端. 然後就把剛剛翻修的手把總成鎖入外殼.

在這個位置手把總成鎖入外殼4/5而已, 不過 3 mm 內六角螺絲剛好對準傳遞扭力的塑膠C型環開口. 把 3 mm 內六角螺絲鎖入C型環開口內 (轉到底). 確定扭力確實傳遞到手把.

裝回中央齒輪之前先把手把總成的白鐵蝸輪扭到離開中央齒輪的位置, 再把中央齒輪滑入外殼. 此時中央齒輪與白鐵蝸輪會被扭力彈簧夾緊而結合.

最後把中央的 4 mm 內六角螺絲鎖緊就完成了.

注意 405 有 X, Y, Z 三軸, 上述步驟僅更換 X 軸傳動蝸輪, Y, Z 二軸亦須依此要領更新. 修完也耗掉幾乎整個星期六的早上了, 這也算是 3D 立體拼圖遊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