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通常聽到的相機包是Loewpro、National Geographic、或者是KATA、Jenova等等的外文名稱,如果聽到牌子叫做「攝影玩家」是不是會讓你想回頭看看呢?這家公司創立於今年七月,推出的第一款包就是我們這次所要介紹的PhotoExpert T3,包包內的東西除了腳架以外,製造地是來自樹林、桃園、彰化等我們都很熟悉的地方。PhotoExpert T3又名為「腳架攝錄包」,顧名思義,這款包包裡面有個腳架,而且可以做為拍攝與錄影之用。
包包裡面有腳架?

沒錯。包內有腳架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拍攝的穩定度,以及減輕器材重量的負擔。而且它的背負的方式相當前衛:放在胸口的前背式。請問各位有看過市面上哪一款相機包需要背在胸口的呢?有的話恐怕也是少之又少吧。其實它的背法基本上還是後背,平常在走動或爬山時最好的方式還是把包包放在背上,讓胸部擴展,有更多的空間可以讓肺部伸展呼吸。但是在使用相機的時候,就可以把包包換到前面,並且把相機放在內置的腳架上,一來可以減輕脖子的負擔,二來因為相機有比較穩定的支撐,所以手震的機會理應也會稍微降低一些。然而事實是否如此?就來看看我們的介紹吧!

包包的尺寸還不小,29x17x42公分,相當於一般中型背包的大小。放進所有的配件後重量約2.2公斤。

隨包所附贈的東西還不少,除了保護包包外覆的保護套以外,還有附贈兩個鏡頭袋、一個機身保護套,還有一包白色的除濕袋。買相機包送除濕袋倒是滿鮮的...

包包正面中間的拉鍊裡放的是雨衣,除了包包與身體接觸的那一面沒有包覆以外,其他都可以防水。

前方的名牌為金屬鍍鉻材質。

相機包的外部材質是1680Den尼龍,內部材質則是210Den。
到底什麼是Den?我想女生可能對這個單位比較熟悉。當女生在買內搭褲或者絲襪的時候就常會遇到這個數字,通常越厚的內搭褲Den數就越大。這個Den是Denier的縮寫,它是「線密度(又稱纖度)」的計量單位,定義是「每9000公尺纖維的重量」。女生夏季穿的絲襪通常在20Den左右,代表這一件絲襪如果有60公克重的話,裡面就有27,000公尺長的纖維在裡面,實在是無法想像對吧!這個包包的是1680Den尼龍,代表PhotoExpert T3所使用的是每9,000公尺1,680公克重的尼龍纖維。

相機包左側有兩個口袋,一個是上方的小型拉鍊內袋,下面的則是可以連結到背包內部的開口。

側邊上方的口袋容量並不大,長寬大約是一包隨身衛生紙的面積,這個地方也可以用來放置手機。

下方的開口是作為快取用,拉開拉鍊即可取出鏡頭。

包包的右側一覽,上方的一大片就是相機包的主要開口,只要往上拉就可以打開。下方也如左側一樣可以連接相機包內部。

T3有一個快速掀開「屋頂」的設計,只要從側邊往上拉就可以了,蓋起時利用拉鍊個別將左右兩側拉回。上次介紹的四款相機包綜合評比中,其中的Manfrotto SB390也是這種掀屋頂的設計,不過它只能掀1/3左右,相機如果想要輕易拿出來並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相較之下PhotoExpert T3屋頂全掀的設計快速多了,而且拿取方便。

因為包包的上方是把整片屋頂掀開,所以打開之後一定會露出一條長長的屋頂,這裡做了一個簡單的小設計,就是在屋頂下方做一個魔鬼氈,然後可以將這片蓋子反摺並且放入包包側邊的袋子裡,所以前背使用的時候就不會甩來甩去。

前面說的屋頂反折之後可以折在包包裡面的這個地方,如此一來就不必擔心它會甩來甩去~

背包背部的扣子是為了固定左右兩側的背帶,在後背的時候可以讓包包不致脫落。其實旁邊還有另外一組較長的扣環,可以讓你在前背的時候向後鎖扣,固定相機包。

將背帶翻到前面的樣子,整個包包的背面都是透氣的孔洞材質。

與身體接觸的部分為網狀材質。上面佈滿了小洞,所以可以在與身體接觸時也能保有空氣進入的空間,背久了也不至於悶熱,目前後背包大多是使用這樣的材質

該進入袋內看看了。是的!你沒看錯,這款包就是一根腳架插在中間


在開始看腳架之前,我們先看看裡面的配件好了。裡面有一個收納小隔間,可以放置鏡頭或閃光燈等攝影配件。不過比較特別的是它的置放方式為直式,因為T3的中間插著一根腳架,所以你無法在這個相機包裡面橫放東西,意思就是說用來固定這個小隔間的魔鬼氈是在側面(剛好是圖片看不見的那一面)而非下方。放的時候開口朝外而非朝內,所以拿這些鏡頭的方式是從包包側邊下方的開口取出。

在內袋的隔間設計也頗具巧思,在一般的攝影包內袋的擋版通常是一片平坦的附魔鬼氈泡棉,所以如果你把內袋直放的話,裡面的鏡頭或器材就會相當容易滑落。PhotoExpert的擋板設計還在邊邊上多做了2塊突起,裡面沒有泡棉但有一片硬塑膠片。因為這款內袋是被設計用來直放,讓使用者可以從側邊直接將手伸入內袋拿取器材,這時隔板內若沒有邊邊這個小突起,裡面的鏡頭或閃光燈就會很容易滾動或滑落出來。是個貼心的小設計,雖然如此,我在放鏡頭時還會多加一個小動作,就是把這片擋板斜著放,朝外的部分較高、朝內的部分較低,這樣放在裡面的鏡頭滾出來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

包包的本體與內袋裡層皆使用8mm泡棉+2mm的塑膠板。因為有一片硬塑膠板的關係,所以不論內袋或外部都滿紮實的,相較於之前特別企劃的幾款包都來的硬。

相機內部的空間部分,右方是置放濾鏡的位置,一前一後共兩個存放袋。左邊則是記憶卡、讀卡機等等相機周邊的配件存放處。不過我很好奇為什麼這個部分沒有拉鍊或其他保護措施,按照道理若要存放小東西的話,要嘛是使用拉鍊把這些小型配件保護好,不讓它掉出,不然就是像Lowepro做個魔鬼氈的小蓋子,還有裡面本來就很窄的設計讓記憶卡不至於鬆脫。背過相機包的人都知道,我們不可能一直背著它,很多時候我們會把背包放在桌子或地板上,因為碰撞或者是傾斜而倒掉是很常發生的事情,如果這款包傾倒的話,圖中的讀卡機、鏡頭蓋會很容易掉出來,雖然不會不見,但要伸手去找就不是讓人太高興的一件事...
因為這個問題反映原廠,他們表示無拉鍊的設計是為了要保護相機,因為相機是鎖在腳架上面的,很有可能會因為拉鍊的金屬拉環或者是扣子部分與相機碰撞導致傷痕。但我認為仍然有不讓相機受傷的保護法,例如Lowepro的魔鬼氈,或者多做一小層把拉鍊藏起來,反正就是不要讓東西容易掉出來就是了,真的沒有人喜歡在包包裡面亂抓東西的感覺。

內部也有筆電的存放空間,我在裡面塞了三本壹週刊,大約是一般11吋筆電的大小。

相機的另外一側是長形的存放空間,這裡都是有拉鍊的。可以存放充電器或者閃光燈的電池盒等較大型的物品。你可以看到拉鍊延伸的最左方有一個黑色的小塊,它可以把拉鍊頭的末端藏好。

隨包附贈的2個鏡頭袋實在是有點佛心來著。稍微搜尋一下就可以找到這是一個深圳的牌子─Lynca(力影佳)的中、大型鏡頭袋。中型高度14公分,大型18公分,直徑皆為10公分。圖中左右分別為Canon EF-S 60mm f/2.8 micro與EF-S 17-55mm f/2.8。

鏡頭袋的材質是0.3mm潛水布,防護性很算是中規中矩。可以避免摩擦與一些低強度的碰撞。使用上的感覺是袋子很硬,將袋口束起時需要花一些力氣。

附贈的相機套,畫面中的相機是600D與18 - 135mm鏡頭,可以將正面完全包覆。

背面的話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的相機已經明顯地超過600D這類相機的大小,例如5D3或者是D800等等的中高階機種,相機套就不足以提供完整的保護,但是拿來做廣角或普通標準鏡頭的保護套依然是綽綽有餘。

終於來到重點─底座與腳架。高中數學都有教過「兩點呈直線,三點成一平面」這個法則。所以一般的腳架都是三支腳,因為三支腳無論是否等長,放在地上的三個支點連成的切面都可以成為一平面,除非腳架本身不穩固或地板容易鬆動、重心不穩或其他因素,理論上都會是穩定的。若是三支腳以上就無法達到這種效果,這是物理學上的定律無法改變。既然超過三支腳就不穩了,一整個面的「無限個點」穩定度肯定無法像三腳架一樣。所以很明顯的,這個設計並非要取代三腳架,它不能在凹凸不平的表面穩固地站著,也無法保證能夠在平坦的地面上讓你曝個超過5分鐘的星軌。
另外,三節單腳架都可以個別拆卸,並且可以個別單買,但是腳座就不行了(不然你就可以拿你自己的包包裝啦~)

PhotoExpert有兩種版本,差別在於腳管的長度,一個是拉長為45公分的兩節腳架T2,另一種則是最長為60公分的三節T3,這次借測的是T3。它們各節拉開的方式只要在關節處旋轉1/2圈就可以鬆動。下方的套子為紅色絨布,負責保護下方的底座板。

底座板材質也是鋁合金,厚度僅有2mm,重240克。經詢問後才知道打那些洞其實是為了減輕重量。而螺牙的位置為什麼不放更裡面一點?或者為什麼不放在中間?其實這個位置是在「鋁的剛性」與「腳架穩定」中所做的平衡,如果把螺紋做的太裡面,鋁板可能會因為腳架與相機的重量而導致彎折或斷裂,若是做的在鋁板的正中央則容易讓整個包包重心前傾。

鋁板的背面有什麼好介紹的?你可以注意到這不是使用焊接的方式將上面的螺絲與鋁板做接合,而是使用造船的技術將螺絲鉚上去,接合度會比一般焊接還要來的強。

腳架上方的雲台可承重5公斤,不過裡面並沒有附快拆板,所以在裝卸相機時會有一些麻煩。還好這個螺絲夠大,即便是裝上單眼相機下面也可以露出一塊來讓你旋上。
聽不懂?看看影片就知道:
這段影片裡我用了兩台相機,一是Nikon D80,第二台是SONY A99,在10秒的地方你就可以注意到這個螺牙設計得有點長,老闆說是因為安全的考量才這麼做,所以在中低階機身如Nikon D5100、D7000或者Canon 650D、60D這樣級距的機身裡,螺牙的長度會超過機身的螺孔;若是像中階以上的如D700、5D2或者是A99就可以完全將螺絲埋入孔中。
不過A99跟其他中階以上的的機身不同,因為它底部特別寬大,所以在你要拆下螺絲座的時候手指頭會缺乏施力點。若是相機裝上電池手把,或者是高階機身如D4或者1DX也會有相同的問題。如果是攝影機就更不用說了。螺絲孔過長的問題還好,只是不好看而已,但沒有快拆板真的有些麻煩。因為總會有需要把相機拿在手上的時刻,如果當下相機是背在前面那還可以,若是後背的狀態,你還要先包包打開才能旋開那個螺絲頭。所以還是建議有興趣的朋友使用自己的雲台,拆卸相機的速度會比轉螺絲來的快很多~

幸好,腳架的零件皆是可以替換的,所以這個部分所用的螺牙也是公定的1/4吋,可以讓你裝上自己喜歡的雲台。

例如原先所附的雲台沒有快拆板,我想要換上自己有快拆板的雲台,就只要把他旋轉鎖上去即可,不會有任何相容性的問題。若是你的器材螺牙孔徑是較大型、錄影機用的3/8",之後也會推出轉接的套件。

買腳架最在乎的當然是穩定度!7D、電池手把、17-55mm f/2.8、保護鏡&相機背帶,總共1,993公克,拿在手上一整天真的是練舉重來著。放在這款腳架包上面的目的就是可以讓兩手輕鬆,但這個看起來略顯單薄的雲台與腳架是否能夠撐住呢?



將7D裝上後,雲台與腳架都是可以撐住相機並且不會傾倒,雲台上鎖後的緊實度不是問題,不會慢慢垂下來,球形雲台把相機咬得緊緊的,但腳架的穩定度方面仍需要再加強。話說回來,一般實際使用時,我們並不會將這個腳架組從包包裡面取出來,通常我們是前背著整個相機包在使用,所以穩定度仍然是取決於個人握持相機的方式還有呼吸等等。通常不會像上面三張圖這麼做,但若是要拿出來放在地板上拍也是可以的,雖然不會倒,但鎖上雲台後腳架仍會稍微晃動,建議拍攝時還是調整為倒數計時拍攝,避開這段晃動的時間。

T3的腳架在全部收起來的狀態下,低階的單眼相機大概只能露出半個鏡頭,這裡的7D因為有加裝電池手把的緣故,所以才可以探出鏡頭來,普通狀況下是會被蓋住的。拉高時大約可以與頭等高,可以做一些高角度的拍攝。

相機收在包包裡的樣子,原廠也是建議這樣置放相機。

從側邊來看相機包的收納方式。

相機包的右側為了防止傾倒,還做了一個扣環保護。

原廠建議的收納方式:將相機套進相機套,然後轉頭收納。相機套可保護相機與鏡頭不致刮傷。

原廠借測時有附另外一個套件「錄影管」,是專為有錄影需求的人所設計的配件,說穿了其實就是一個延長的彎鋁管。不過這是要另外加購才會有。

只要裝上原先的球形雲台,然後在錄影管的另外一端再裝上另外一個雲台,如此一來就可以拉遠錄影機跟身體的距離,可以有更多自由的空間可以運用。

上方圖是在錄影管末端加上Giottos球形雲台的成果,若是沒有加裝錄影管的話,身體與相機距離太近,雲台上的握把會不容易使用;加裝錄影管後讓機身與身體保持一段距離,相機移動的幅度可以更大,也可進行較低角度的拍攝。
實背方式與使用心得:

萬佛朝宗!!!
離機閃是原廠建議的拍攝方式,上圖的快門線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只是想要呈現解放雙手的感覺,實際上快門線根本不需要(而且這個姿勢看起來有點蠢...),使用相機包+右手就能夠穩住相機,這樣使用左手拿閃光燈的效果,會比右手握持相機、左手拿閃光燈來的輕鬆,至少右手不會頻頻發抖。
錄影的情況下,因為是整個上半身支撐住相機,所以可以明顯地減輕相機的重量負擔,腳架的長度以及雲台都是可以鎖上的,所以可以提供一定的穩定性,對於錄影來說算是滿有幫助的。若你是換上附握把的油壓式雲台,效果還會比這樣的手持還要來的更好一些。
解放飽受撞擊的胃部

人類使用背部攜帶重物的歷史可能從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從我們的祖先會編織繩結做成籃子,並且把那些動物的皮毛、水果或者是石頭放進籃中帶出去打獵開始。使用背部數萬年,要突然改變習慣使用胸部來背重物感覺真的有點奇怪沒錯。但現代人有不同的需求,如果你的相機還不輕,使用相機背帶把愛機放在肚子前面,一定會有不舒服的經驗,我曾經在幫朋友拍照的婚禮會場上一度莫名覺得很想吐,後來才知道是背帶上的D700和24-70mm跟SB900一直在對我的肚子進行胃部攻擊,可是當下我不得不將相機背在胸前。PhotoExpert的出現倒是可以解決這個困擾,本來一直放在脖子上接近兩公斤的相機與鏡頭,重量被轉移到肩膀上面去;原本相機撞擊胃部都是「點」,現在變成整個相機包的「面」靠在胸前,整個負擔變得輕鬆許多。而且不拍照時兩隻手可以空出來,不需要一直握著相機。
設計上還需要再多加強

雖然是全新的設計,使用前背式並且裡面有附腳架的背包,但是目前看來還不到”Revolutionary”的感覺。
PhotoExpert T3就外觀與功能上來說還是保有很多後背包的特色,像是與一般後背包無異的背帶設計,或者是外觀設計、內部的空間配置等等。我認為這樣的產品還能夠更好,例如更適合前背的人體工學設計,既然設計給胸部使用,那我們就不能只用背部的標準去看它,不然它只是一個後背包轉正的產品而已。另外還需要更快的前背放式。你不可能外出工作或遊玩一直保持前背的姿勢,一定會在拍攝與休息之間做前背與後背的互換動作,通常姿勢互換的頻率一多,人最後就會選定一種的模式來做,選的通常是我們習慣的那種方式,因為小編實際使用的情形就是如此,背出去半天我就放棄了,把它當後背包來使用。原因無他,因為我要從看到好畫面→把包包卸下→把包包背到前面→打開上蓋→轉動雲台→調整腳架高度→將相機觀景窗拉至眼睛位置。這些繁複的動作相當麻煩,但若是把相機背在脖子上,大約三秒鐘就可以做完;放在後背包的話粗魯一點至少可以把包包丟地板,直接拿相機起來拍照,但使用這款包就很可惜,而且內附的雲台還沒有快拆板,所以相機非被包包綁住不可。所以不但快速轉至正面背負的方式很重要,快速從腳架上拆掉相機的方式也很重要。
再來,外觀的設計上也需要加強,後背包黑的灰的或紅的的其實沒什麼關係,反正它是放在背後,用久了我們就不會非常看重它的外觀,但若包包是放在胸前跟臉擺在一起的話,好不好看的這件事情就會變得很重要,我認為未來可以再出現更多變的款式。也因此,個人認為PhotoExpert目前吸引的使用者還是那些以攝影為工作的人,對於一般的相機使用族群來說可能還會再多加思慮。
它可以取代三腳架嗎?

三腳架有三點成一面的優勢,相較於T3一整面「無限個點」接觸地板來說,穩定性是很難占上風的(其實也不難,只要把腳座取出,並且用重物壓住就可以)。若是像三腳架要在夜裡曝個15分鐘的星軌,這款相機包恐怕也是無法勝任,要取代三腳架就目前來說可能還沒有辦法,但它有三腳架沒有的方便性,例如你可以將包包簡單的放在地板上,就立即成了一個簡單的60公分腳架,可以立即拿來自拍,若是城市夜景也可以這麼做,而不用把腳架從腳架套中取出→旋開各個腳管至適當高度→將相機裝上快拆板→將快拆板裝上雲台。所以在拍攝上算是各有利弊。

還有一點是三角架做不到的:移動性。如果你是負責活動的錄影工作,專業的錄影機體積龐大我們暫且不談。如果是使用單眼相機錄影,這樣前背的腳架可以取代簡易的錄影穩定器或者是肩架,用整個上上半身的支撐來取代過去只有雙手的作業,穩定度跟輕鬆度都會提高不少。不過不是每一位攝影師都習慣隨時背著一個背包工作就是了。
總結來說,這款PhotoExpert T3帶了一點三腳架的味道,也有一點錄影機穩定架的感覺,再加上裡面可以置放器材,讓包包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簡易的行動工作站。就包包的概念來說是滿新穎的設計,它讓我們知道了其實相機包還有更多的可能,但目前來說仍然有許多需要加強的地方,我很希望看到未來PhotoExpert系列會加入更多新的概念,會有更好的揹負方式以及更多變的外觀。畢竟要看到台灣人設計、生產製造的相機周邊廠商並不多見,希望PhotoExpert可以繼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