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之前的0號腳被我忘在玉山鎮守台灣了 T_T,最近在物色登山用的新腳架,由於GITZO跟大陸碳腳價差實在有點大,但網路上有用的評測很難找到,一直有一些疑問想問,我就以SIRUI跟GITZO做比較來看:
1. Gitzo標榜G-lock是專利設計,為什麼SIRUI可以採用呢?(SIRUI也有外銷國際,看來好像又沒有侵權問題)
2. SIRUI標榜使用8層碳纖維,比Gitzo的6層還厚,但實際拆下碳腳來比較(我沒有精確量測僅目視),發現Gitzo的腳管的厚度似乎比SIRUI稍微厚一點點,是SIRUI每一層碳纖維都較薄所造成的?還是並沒有廣告宣稱的8層那麼多?
3. 以1號腳做比較,GITZO GT-1544T 與 SIRUI T-1204X 在身形上相似,但重量SIRUI硬是比GITZO輕了將近20%,最大承重又比GITZO多了2KG承重能力(G牌8KG vs S牌10KG),不知道是在哪個零件上有這樣的差別呢?
SIRUI真的夠穩定嗎?很想省錢衝大陸腳。當然我知到這些規格數字上的差別可能是灌水造成的,但還是想問問看大家的意見!?另外關於腳架,業界不知道有沒有對於穩定性以及承重能力有標準的量測方式?
勇者昇 wrote:
由於之前的0號腳被我忘在玉山鎮守台灣了 T_T,最近在物色登山用的新腳架,由於GITZO跟大陸碳腳價差實在有點大,但網路上有用的評測很難找到,一直有一些疑問想問,我就以SIRUI跟GITZO做比較來看:
1. Gitzo標榜G-lock是專利設計,為什麼SIRUI可以採用呢?(SIRUI也有外銷國際,看來好像又沒有侵權問題)
2. SIRUI標榜使用8層碳纖維,比Gitzo的6層還厚,但實際拆下碳腳來比較(我沒有精確量測僅目視),發現Gitzo的腳管的厚度似乎比SIRUI稍微厚一點點,是SIRUI每一層碳纖維都較薄所造成的?還是並沒有廣告宣稱的8層那麼多?
3. 以1號腳做比較,GITZO GT-1544T 與 SIRUI T-1204X 在身形上相似,但重量SIRUI硬是比GITZO輕了將近20%,最大承重又比GITZO多了2KG承重能力(G牌8KG vs S牌10KG),不知道是在哪個零件上有這樣的差別呢?
SIRUI真的夠穩定嗎?很想省錢衝大陸腳。當然我知到這些規格數字上的差別可能是灌水造成的,但還是想問問看大家的意見!?另外關於腳架,業界不知道有沒有對於穩定性以及承重能力有標準的量測方式?
1.專利是有時效性的,沒辦法一輩子獨佔,以Gitzo 百年的歷史,時效性早就過了。
2. 與3. 請專家解答,一般人知道這個部分沒有什麼用處,重點是用它拍的照片是否滿意。
大陸大廠碳纖維稱得上穩的就是Sirui 與Kingjue,
業界我是不知道怎麼測量,
但我看過Giottos 測試雲台承重的方法如下圖,
大天使的氣息 wrote:
在官方網站與購物網站分別還有特別提供了更詳細的承重資訊,
就我們平民來測量,
承重測試,
用超高倍或超微距鏡頭,
(如果沒有就只能用短焦鏡的望遠端)
架好設備,
調整好角度,
手先不要離開相機快照一張,
再設定倒數計時2 秒按下快門,
放開相機讓它自己快照一張,
如果第二張的位置比第一張低,
就是承重不足,
雲台俗稱垂頭,
腳架俗稱腿軟,
穩定測試,
請在月黑風高殺人夜找兩個環境測試,
其一是風大的環境,(海邊、高山...)
其二是路面會震動的環境,(大馬路旁、陸橋上...)
用超高倍或超微距鏡頭,
(如果沒有就只能用短焦鏡的望遠端)
架好設備,
再設定倒數計時10 秒或使用快門線,
讓相機自己對微光長曝20 秒以上,
檢查成相結果,
如果細節是抖動的如下圖,
宅男乙 wrote:
承重夠, 如果沒什麼阻尼, 那系統會晃很久很久 還不會停下來. 幾十mm的短鏡, 這種像彈吉它弦的震 (RING), 可能看不太出來; 上百上千mm的長鏡, 光是觀景, 就晃到你腦震盪.
這不是在玩 光影塗鴉, 這是上了一根 1000mm 手動鏡, 上腳架後, 系統 阿擱咧 ring ... 室內哦!!
那就是不穩囉,
以上
就我使用過的一點點小心得來說,Gitzo穩定性和抗壓能力比Sirui來的好一點
我手上有Gitzo 1號腳 Sirui 0號腳和 3號腳
Sirui 0號碳腳(T025)穩定度和高度完全不行,唯一優點也是我買它的目的就只是輕
腳架+雲台僅有0.82kg,被我拿來登山、旅遊時對重量斤斤計較使用
Gitzo 一號碳腳(1128/1541)用的很滿意,不管是組裝的扎實姓使用上的穩定度真的沒話說
缺點是高度不太夠拍照時要微蹲,遇到地型不平時就會矮一截
也因此一直想換隻高一點、粗壯點的腳架,可以在不用辛苦扛腳架的場合使用
之前是考慮Gitzo 3541L/Benro C3580T/Sirui M3204這三隻三號腳
最後選上M3204主要也是因為它相對便宜,不到3541L一半價位還送一顆雲台
但是說真的Sirui M3204這隻全開後大力壓下去是會輕微位移的
用過朋友的Gitzo 二號碳腳真的穩,並不會像Sirui輕微移動,差別在張開關節的設計上
不過話說回來3號腳全開再架上1.5kg重的油壓雲台,使用上真的夠穩了拍照時也不會去壓它
看在價格份上沒什麼好挑剔的,真要講究穩定還是得選Gitzo
來源: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to/2012-05/25/c_123192678_4.htm
第一步,拆解腳管鎖定機構:
擰開兩節管的連接部分,鎖緊環寬度大的比寬度窄的好,這個環越寬,連接處抗橫向力的變形越小,腳架支撐強度就越高;有的產品這個鎖緊環不但很窄,只有2-3毫米寬,而且材質是塑料的,一碰就碎,這樣的產品壽命就值得懷疑。
每節腳管松開、收回時,都感覺有一定的空氣阻尼(有些品牌的腳架剛一松開鎖鈕,下節腳管就“亂往下掉”,這樣極不安全),這說明兩節管之間的縫隙比較緊密,這樣在鎖緊操作失誤時,腳架不會“說倒就倒”,給用戶留下了一定的“緩衝時間”。
第二步,檢查腳架抗壓能力:
在不是過于光滑的普通地板上,升起腳架,不要升起中軸,進入正常工作狀態。然後按住中心法蘭盤逐步用力下壓,三條腿不能顫動、抖動,更不能出現明顯的彎曲和外移。根據彎曲、外移的數值評定星級。
第三步,檢查腳架抗扭曲能力
按住中心法蘭盤適當用力左右轉動,在扭力矩下法蘭盤不能有任何的“可以轉動”的感覺,稍有活動量該腳架就壽命不長,根據扭力過程中,三條腿中部的變形數值確定星級。
用這一步可以篩選淘汰出大多數的低檔不合格腳架。
第四步,檢查腳架腿抗橫向應力的撓度變形
左手按住法蘭盤,右手握住一條腿的中部,橫向稍微用力向裏向外來回搖動。這時主要是考驗腳架鎖鈕的連接固定鎖緊能力。優秀的腳架(例如捷信的G鎖鈕腳架)隨著外力只有輕微的彎曲晃動,幅度不足3毫米。而多數普通低檔腳架則會發生20毫米甚至40毫米以上的彎曲晃動。
第五步,查看抗共振能力。
這項內容是指“當三腳架係統受到外來震動幹擾時,能否迅速化解振動,不產生共振,很快回歸靜止的能力”。業余測試的方法很簡單:把腳架全部張開,右手虛握住一條腿的中部,左手食指在另外一條腿上稍用力一彈——這時右手就會感覺到腳架一陣振動,從強到弱,最後回歸靜止。這整個過程的時間長短就反映腳架的抗共振能力。其數值越長,說明腳架在受到外力衝擊時,對拍攝的幹擾越大。
之所以要右手“虛握”,是因為如果握“實”了,腳管就“振”不起來了,無法模擬實際工作室的狀態。這個“延時”若是能用秒表精確測定固然更好,不過我覺得影友購買時檢測沒有必要這麼“科學定量”,“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只要使用“對比”法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最優秀的是曼福圖055XPro腳架,共振延時只有一瞬間,0.2秒左右即刻靜止。而捷信GT2541、2331、等大都是0.5秒左右,GT3541則不到0.5秒。多試幾次就能做到“心中有桿秤”。
勇者昇 wrote:
大陸網站看到的內容,頗專業,也可自行測試。
來源: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to/2012-05/25/c_123192678_4.htm
第一步,拆解腳管鎖定機構:
擰開兩節管的連接部分,鎖緊環寬度大的比寬度窄的好,這個環越寬,連接處抗橫向力的變形越小,腳架支撐強度就越高;有的產品這個鎖緊環不但很窄,只有2-3毫米寬,而且材質是塑料的,一碰就碎,這樣的產品壽命就值得懷疑。
每節腳管松開、收回時,都感覺有一定的空氣阻尼(有些品牌的腳架剛一松開鎖鈕,下節腳管就“亂往下掉”,這樣極不安全),這說明兩節管之間的縫隙比較緊密,這樣在鎖緊操作失誤時,腳架不會“說倒就倒”,給用戶留下了一定的“緩衝時間”。
第二步,檢查腳架抗壓能力:
在不是過于光滑的普通地板上,升起腳架,不要升起中軸,進入正常工作狀態。然後按住中心法蘭盤逐步用力下壓,三條腿不能顫動、抖動,更不能出現明顯的彎曲和外移。根據彎曲、外移的數值評定星級。
第三步,檢查腳架抗扭曲能力
按住中心法蘭盤適當用力左右轉動,在扭力矩下法蘭盤不能有任何的“可以轉動”的感覺,稍有活動量該腳架就壽命不長,根據扭力過程中,三條腿中部的變形數值確定星級。
用這一步可以篩選淘汰出大多數的低檔不合格腳架。
第四步,檢查腳架腿抗橫向應力的撓度變形
左手按住法蘭盤,右手握住一條腿的中部,橫向稍微用力向裏向外來回搖動。這時主要是考驗腳架鎖鈕的連接固定鎖緊能力。優秀的腳架(例如捷信的G鎖鈕腳架)隨著外力只有輕微的彎曲晃動,幅度不足3毫米。而多數普通低檔腳架則會發生20毫米甚至40毫米以上的彎曲晃動。
第五步,查看抗共振能力。
這項內容是指“當三腳架係統受到外來震動幹擾時,能否迅速化解振動,不產生共振,很快回歸靜止的能力”。業余測試的方法很簡單:把腳架全部張開,右手虛握住一條腿的中部,左手食指在另外一條腿上稍用力一彈——這時右手就會感覺到腳架一陣振動,從強到弱,最後回歸靜止。這整個過程的時間長短就反映腳架的抗共振能力。其數值越長,說明腳架在受到外力衝擊時,對拍攝的幹擾越大。
之所以要右手“虛握”,是因為如果握“實”了,腳管就“振”不起來了,無法模擬實際工作室的狀態。這個“延時”若是能用秒表精確測定固然更好,不過我覺得影友購買時檢測沒有必要這麼“科學定量”,“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只要使用“對比”法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最優秀的是曼福圖055XPro腳架,共振延時只有一瞬間,0.2秒左右即刻靜止。而捷信GT2541、2331、等大都是0.5秒左右,GT3541則不到0.5秒。多試幾次就能做到“心中有桿秤”。
這幾種測試方法完全是經驗法則,
需要使用過非常多的腳架才能分辨出來,
我自己看腳架大致上已經是用這種方式在測試,
但就一般平民還是用我上次回應的實戰測試比較容易判別,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