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A wrote:先對大哥這麼辛苦的整理, 致上一份敬意, 真的是辛苦您了!
71 已經點出其中可能的來龍去脈, 40 則是告訴大家, 除非量大到十萬百萬隻, 否則一隻手機至少要增加 100~1000 (驗一次40萬/進 4000~400 隻手機) 的成本, 看來某些少見型號(全台進貨量 1000 隻左右)大概會增加 500 台幣的成本吧. 43 隱含的意思就是在審過之前, 這批貨的倉儲, 貨款利息皆需計入成本, 而且等到審過新機早就退流行變成舊機.... 這樣就能有效減低新手機出現在市場上的速度. 減輕競爭壓力. 做重點/整理共同筆記還真累 ....(恕刪)
不過, 上面文中有些誤解, 以下再說明一些. 關於審驗, 實際上的流程如下:
(圖片來源: 電信技術中心)
上面說要收幾十萬元的, 是在上圖的步驟 5. 「設備樣本檢驗報告」
但這筆錢不是被 NCC 收走, 而是民間的檢驗機構.....
NCC 本身只是驗證機構,真正收的錢只有這樣:
電信終端設備通信介面審驗費: $6,500元 (同系列產品者減半收費)
電信終端設備審定證明證照費: $500元 (申請補發或換發時應繳交本項費用)
所以, 每一個型號, 只需要繳給 NCC 總共 $7,000 元就搞定!
那 NCC 審甚麼? NCC 只是拿「設備樣本檢驗報告」裡面所鑑定出來的數值, 核對目前國家的標準, 只要數值在標準範圍內, 就可以核發認證, 上市販售.
那前面說要花幾十萬的「設備樣本檢驗報告」, 又是在檢驗甚麼? 以手機來說, 可能需要驗證下面這些項目:
PLMN01
PLMN08 RTTE01 / LP0002
GCF CC
EN 301 489-7 (GSM / GPRS / EDGE)
EN 301 489-24 (WCDMA / HSDPA / HSUPA)
EN 301 489-25 (CDMA2000 / EVDO Rev A.)
EN 301 511
EN 301 908-1&2 (WCDMA / HSDPA / HSUPA)
EN 301 908-1&4 (CDMA 2000 / EVDO Rev A)
FCC Part 15B
FCC Part 22H
FCC Part 24E
CTIA OTA (GSM / WCDMA / CDMA 2000 / EVDO Rev A)
例如: 一隻「宣稱」具有 WCDMA 功能的 3G 手機, 檢驗機構就要去驗證: 他所發射出來的幾十種編碼訊號, 是不是每一種都符合 WCDMA 的規定? 這個工作非常多, 不是拿一個探針去戳一下, 就可以得到所有的數據; 必須一項一項逐步去核對電磁波的內容, 通常需要幾星期的時間才做得完.
所以, 如果一隻手機, 肯花幾十萬去做上面的檢驗, 拿到認證, 我們當然可以放心的信任使用.
如果一隻手機, 完全沒有經過上面的檢驗, 沒有認證, 只有廠商自己宣稱的功能, 我們怎知廠商所說是真的?
(所以, 從規格上來講, 未經認證的歐美日等國手機, 其實跟未經認證的山寨機, 是一樣的. 因為消費者都無法證實它們的規格是真的)
最後, 審驗認證並不是等產品送到代理商手上之後, 才開始做的. 事實上, 有很多產品, 是在製造商「研發」的最後階段 (在量產之前), 就要開始送認證了.
為什麼? 因為這樣才能及早發現不符認證的項目, 萬一有問題, 製造商還來得及修改. 不然, 量產下去了, 貨都送到代理商手上了, 結果送認證不過關! 請問這下怎麼辦? 量產上線了, 製造商不可能再改, 代理商貨在手上, 要賣給誰?
代理商不是傻瓜, 所以不可能會出現上面所說: 「....審過之前, 這批貨的倉儲, 貨款利息皆需計入成本, 而且等到審過新機早就退流行變成舊機....」這些問題, 因為, 審驗認證都是在產品還沒量產前就做完了....
此外, 送型式認證審驗時, 需要附上「產品外觀照片」, 這點原本讓廠商非常介意, 因為依據上面的流程, 產品送審時, 根本就還沒對國內市場公開這個產品, 萬一送審所附的照片被流出曝光, 行銷會非常的頭痛. 因此後來 NCC 就允許: 廠商可以「延後 45 天才公開照片」, 但同時必須切結: 在 45 天的保密期限之內, 不得對外販售此產品.
以上的規定, 也間接證實, 送審作業並不是在產品上市之後才進行的, 通常都是在尚未上市, 甚至量產前就要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