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Scooba 330吧!在修好Scooba 5900之後,兩相比較下發現各有優缺點,5900因為重量重,所以拖過的地板吸水吸得比330來得乾,而且拖地的範圍較330大;但也因為重量的關係,同樣一顆剛充飽的電池,330可以跑2.5個週期,而5900卻只能跑1.5個週期;而耗材磨損方面則是兩者不相上下,可能是家裡地板是磁磚的關係.不過在拖地清潔能力上則真的不相上下,就因為這點我才繼續使用330,不然我很有可能捨330不用,改用5900了!
再來是最令我傷腦筋的Roomba 561,原廠的集塵盒在使用一個月後,從剛買時每2~3天倒一次集塵盒的垃圾,到現在一定要每天倒,而且每一周都要把它的橡膠吸塵刮條反壓1小時(如下圖)
如果不這麼做,在跑完一周期,掃完2房2廳之後就會變成下面模樣
灰塵塞滿整個吸塵刮條,這樣反而越吸越髒,因為灰塵會被刮滿到溢出來,然後隨著她到處跑到處溢 :(
最近iRobot或許發現這問題,推出AeroVac Bin,堪稱可以解決這問題,而且此吸塵盒的吸力會更強
我抱持著試試的心態,買了一個試用
原來,她的設計就是把吸塵刮條拿掉,並用塑膠檔板封住,讓吸塵馬達的吸力完全從主機的膠刷與毛刷進入
剛開始用AeroVac Bin時,的確讓我有"錯覺"她比之前的集塵盒吸得乾淨,而且也不用天天到垃圾;
但是再用了1周後發現,怎麼地上常有些被小朋友踩扁的小餅乾屑怎麼一直吸不起來?我剛開始以為會不會是黏太緊了,所以Roomba吸不起來,用刮刀把它鏟一下發現並沒有黏在地板上,可是眼看搭載AeroVac Bin的Roomba明明從這堆扁屑屑上方走過,怎麼它們還在?
不信邪地再用遙控器強迫她再走一次,結果仍是一樣,直到換了以前的集塵盒走過之後才不見....
於是我發現,原來的集塵盒在吸地時,吸塵刮調會緊密的貼在地面,所以這些沒被第一到膠刷與毛刷吸走的扁屑屑會在第二道吸塵刮條再被刮掉吸走,以下這張照片可以看到吸塵刮條平時被壓的樣子(難怪壓久了反而阻塞而吸力不佳)
至於裝上AeroVac Bin之後,很明顯地可以看到原本應該是吸塵刮條的位置有一個2釐米的空隙(老相機無法有清楚的微近拍,請見諒)
於是,我放棄了AeroVac,再度採用原來的集塵盒,只不過現在每周在幫Roomba清潔後,順便如上面第一圖一樣把刮條反過來壓1小時,有壓過之後,之後的一個禮拜就不會發生灰塵塞滿刮條窘境,但還是得天天倒集塵盒垃圾,不然第二天就又會逐漸開始塞
唉~這是當初淘汰掉沒這問題的Roomba Discovery所意想不到的狀況呀~
不過,看在Roomba 561比以前那台Discovery安靜,回基地台又精準的份上,這點小缺點就放過她吧!靜待iRobot有沒有發現這問題以及解決之道.
PS:我在網路上也知道這有可能是濾網被灰塵阻塞所致,我換了新濾網之後,跑一周期下來,也是塞滿了一半的刮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