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kd50 wrote:一家公司四個人開的成...(恕刪) 五名員工,一天賣不到五台電腦,當老闆的人不應會以此為滿足或許真是賣不到,但是業務目標必然超過5台恨多很多一天目標5台10台,何必請專職採購會計等人,這等事在小公司是老闆一手包的前期投資經費一定要有,風險也免不掉,但是以這種利潤水準而言,回收應該很快如果以一天賣一台兩台來算,或許有點吃緊,但是效率就嫌太低了.好比幾千萬買機台,結果業務量只夠一天開一小時至於一定說保險年終等等,那只是人事費的一小部份,和毛利水準相形之下,小事一樁轉個話題利潤高服務一定好?其實未必,服務也是競爭出來的.現在3C市場利潤比從前低太多了,但是服務水準怎麼說都勝過二三十年前電腦還是高級玩意兒的時代.01常見抱怨低服務人員品質低落,其實多年前這都算是常態,不過是以前消費者比較好騙,資訊也不流通,店家說是就是了,擺臉色給人看家常便飯越是獨佔超高利潤時代,服務人員越是大牌,為啥?這就是人性
Vincent Chen4028 wrote:誰跟你說零件利潤低 ...(恕刪) 你沒做過生產方,如果出貨定價 / 成本只有 2.5 倍的話,沒有一定規模,可能還是會賠的。定價是定價,銷售體系中,每一個環節都要利潤,你要是做生產的,人家來跟你買產品,一個是一次 1000K 的,一個是只有 1K 的,你會給誰折扣多?數量是壓低產品單價、提高利潤最有用的方法,但是....回到最初的問題,你有能耐吃多少量?你可以承受多少庫存?如果滯銷,你拿什麼來補?更何況,資訊產品的定價根本就是參考用的,誰用定價賣誰就找死,生命週期短的資訊產品,庫存多了就是賠錢,能越快賣出去越好,照定價賣賣不出去,換不回錢就是賠....
我是店長(股東兼店長)進貨,門市帳,管銷費用都我一手包,反正再多朋友出來"講事實",您和許多不相信的朋友還是繼續選擇不相信電腦賺很少,我覺得最簡單的方式莫過於您自己去開一間試看看,找不到門市(其實現在超好找的,因為想閃的人太多了)您也可以試看看網路銷售啊我講講以前我玩技嘉的方式吧,一個月2K的量去喊REBATE,這樣算起來一片主機板比和經銷商零叫貨便宜150-200左右,一片主機板的毛利可以到250-300,以門市銷售主機板來說是很高的利潤空間;不過一個月要背2K的量,平均一天要賣掉進近70張大概是聯強都A我一手吧,發票都開給我2.5價格以上是套一位網友的高論,一片主機板出貨價是2.5倍的......我只是說說經驗,我可沒說消費者不該比價殺價喔,我自己現在不做電腦了,買零件還是會繞一圈選最便宜的買
angle2000092000 wrote:我是店長(股東兼店長...(恕刪) 會說 2.5 或多少倍的,明顯的只是天真的在看 定價 / 材料成本吧,其實銷售體系每一環節都要利潤空間 (這也意味著議價的空間),有的人只看最後售價 / 材料成本價比, 卻忘了中間利潤空間其實是很多層在分,最末節的店面,因為無力吃量,所以議價空間通常最小、利潤也容易被吃掉。
Roger Shih wrote:會說 2.5 或多少...(恕刪) 經銷體系原本是這樣的,原廠製造出貨給所謂的代理商/供貨商,代理商/供貨商在選擇要不要過中盤或直接接末端實體通路到末端通路的時候成本已經比原廠出貨價高很多了以一般連鎖型態的門市來說,一個月2K的量已經很可怕了,看多會衝量拿REBATE啊?以前光華很多店家都來找我吃貨,甚至中南部的店家也探聽到跑來一起吃,一片主機板+100~150批給同行,大家都賣得很高興,賣到聯強業務來去抄序號....
說到機殼POWER好賺 我就覺得蠻好笑的想到以前幹學生的時候 機殼POWER都另外上網買...怎會讓店家賺現在去NOVA找人 他都說 鳥喔 最近很多買零件不買機殼POWER的 我就回 廢話 我以前也不買不過我去NOVA拿貨我很少殺價啦 因為機殼POWER等周邊 我都直接跟經銷拿 出門先看一下聯強經銷成本看一下原價屋 大概算好之後 就去拿了...有需要的話就請朋友幫我弄個發票處理一下....還是老話一句 會被人賺3K以上的都是自己沒注意...比價不夠多...開店原來都不會虧錢 只會賺錢 那還真好(沒看過CPU一次大降價的)之前光AMD有批很好吃的CPU大降價 全台中資訊業都在找那個業務算帳 業務都躲到不知道哪去了是沒看過業務跑路的嗎~~天天再賣的東西沒利潤 一年賣一次的利潤暴高 這是很正常的天天再賣的CPU一顆賺30-50 一台高階主機 高階NB 一台要賺7000不是難事 只是一年能有幾台..至於一般能賣超貴 是SALES的能力 服務就是金錢...沒服務就沒下次了
chadhsieh wrote:茂訊的股價多少?進入基本資料查詢後97年第一季毛利率多少?答案是:29.3%一台筆電賺200元?真的別逗了。...(恕刪) 茂訊的毛利率跟一般電腦賣場的毛利率會一樣!?真的別逗了。賣場屯一台庫存機賣不掉就不知道要賣幾台電腦才補的回來了~
angle2000092000 wrote:經銷體系原本是這樣的...(恕刪) 消費電子市場極大化下,利潤空間壓縮是必然的。以前因為玩耳機接觸傳統音響界,那利潤比抓的才高呢 (影音的部份因為消費電子影響,所以利潤比抓的頗低).利潤比抓的高的,通常市場很小,要存活就得拉高利潤。但換個角度,要存活,一種是不開拓市場 (或很難開拓市場),非得拉高利潤; 一種是開拓市場薄利多銷。兩種情況都有難處。會動不動就說利潤有多高的,大概跟我以前一樣,想的很天真,萬一真的下海去做的話,會有兩種下場,一是像我,做的都是佛心來著,垮了,沒人記得你。另一種就是變成奸商,比自己以前罵的奸商還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