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問各位大大 關於光纖陣列櫃的問題

妹子插個花一下

這個賣家妹子也有接觸過

看過他拍賣這整組好像要200多張小朋友還是300多張忘記了....(一整個機櫃喔)

不過NAS或SAN這種系統不是所謂的"組裝"就可以囉

妹建議你直接使用光纖卡+陣列櫃

如果資料流量不是相當大的話用PCI-X SCSI陣列卡 U320 +陣列櫃就好囉
總比花個幾十萬去買整組的好

(如果資料的重要性大於價格的話就可以敗入囉)

不過...NAS或SAN....真的不是一搬人玩的起的啊(妹子的夢想就是擁有一整組的NAS SYSTEM啊)
linux_koko wrote:
不好意思,小弟插話一...(恕刪)


抱歉...妹想請問一下是否有比較簡易的方式可以了解NAS或SAN的架構?GOOGLE上的資料太多太雜了

diclee wrote:
1.照linux_koko說的這櫃只是磁碟櫃單元,要能使用還需要控制單元DPE(Disk Processor Enclosure)
2.如果你要使用的話還少一張HBA卡,而這張HBA卡可能就比這櫃貴了,除非拿的到便宜的二手卡
3.有HBA可以設SAN boot,只要開機的LUN asign好抓到就可以用了~
我玩過Windows,Linux Sanboot~其他OS目前沒時間玩XD~


完整的解決方案的話應該不只吧
也有請大大解釋一下囉

讓妹子開開眼界
V4杯開催
這是剛剛臨時畫的
畫的不是很好
各位大大加減看一下吧!



解說:
DAS - 個人電腦或是伺服器「直接連接」磁碟陣列
「直接連接」可以是SCSI、USB、IEEE1394、Fiber等

NAS - 個人電腦或是伺服器「透過網路連接」內含磁碟陣列的伺服器
「透過網路連接」是要經過網路設備(HUB、SWITCH、ROUTER等達到一對多分享

SAN - 個人電腦或是伺服器「透過網路連接」伺服器
伺服器再透過「SAN網路設備連接」最後面的磁碟陣列
「透過網路連接」是要經過網路設備(HUB、SWITCH、ROUTER等達到一對多分享
「透過SAN網路設備連接」一般都是指SAN SWITCH或是SAN HUB等設備
連接後端SAN儲存設備(磁碟陣列、磁帶機或磁帶櫃等)

若是觀念有錯的請大大們指導糾正
小弟目前手上有一套 SAN 系統的架構
因為種種原因
目前正在準備轉成 DAS 給我自己用
SCSI U320 10000轉的硬碟,可惜每一個只有 32G
但是一個櫃子放了 16 顆,所以就將就點用囉
麵包妹妹 wrote:
完整的解決方案的話應該不只吧


要完整的SAN解決方案嗎???
這可是用錢堆出來的東東,絕對不是個人或中小企業玩的起的設備.....
相對於NAS這種慢的跟蝸牛一般的存取方式,實在沒什麼好比的
除了價格外其它都是一面倒的慘敗,除非NAS採用10Gb的ethernet Lan才有比較的意義
(只是10Gb的環境應該會跑更好用的iSCSI吧,畢竟直接跑SCSI protocol效能會好很多)

SAN的fiber channel架構之所以遠比古老的SCSI好用
除了bandwidth略高之外(4Gb -> 400MBytes vs Ultra 320 -> 320MBytes)
redundant pathes、client支援數目、距離限制等等,都遠遠不是SCSI所能相提並論的
光距離這點就足以把SCSI巴的死死地,以前SCSI年代server必需圍著storage長
只要距離稍微遠一點點,訊號太弱就一天到晚出現怪問題,fiber的話隨隨便便也能拉上100m

就我手上目前現有SAN的環境來看
是拆成三層,最底層為Storage、中間為SAN switch、上頭才是連接server

最底下的大型Storage,插了數千顆FC-AL disk,擁有數百TB容量
(disk全用mirror,raid 5速度太慢了不允許存在production環境)
加了上百GB的cache memory,且全是用mirror cache(不允許單一條ram掛點造成問題)
插了偶數片controller,有nx2 個 fiber port對外提供services

Storage內所有的東西,除了Backplane外,全部都是偶數個以上互相做為redundant
除了Backplane外的任何一個零件故障,都不會對系統有任何影響
不用說disk,fan,power這種東西,連controlller,cache memory故障都毫無影響

而且這種怪物級的Storage還不只一座,我們一個機房內就養了三座這種東西
且在DR(Destroy Recovery) site還養了兩座備用

Storage上層再擺上偶數座的大型SAN switch,我們是擺了四座256 port的SAN switch
再上層才是連接Server,share給上百台的UNIX server使用

我們是在storage上插了8片controller,有32個fiber port連接到SAN switch
這台是舊機器了只有2GB的fiber port,乘上32後有64Gb 的頻寬可用(也已經綽綽有餘)
32個fiber port 撒在兩座256 port的SAN switch上頭

所有的Server全部使用偶數片的HBA card,不能用單卡上兩個port,萬一card掛點就玩完了
只要是上SAN的機器,一律走muti-pathes,至少要在每座SAN switch上各插一個port
預防HBA card, fiber cable,SAN switch,storage controller.....
其中任何一元件掛點時,所可能造成的services中斷

server間互相做cluster,只要一台server掛點,standby 那台會立刻由SAN switch上
把它原本使用的disk 拉進來用,立即接手使services不至於中斷

一套完整的SAN除了在H/W上要做到full redundant外,還要有software上的搭配
不是你拉兩條fiber到server上,server就會自動跑muti-pathes
這是需要software來控制,和storage之間互相搭配才能做到地

除了以上之外,可別忘了backup,這可是非常非常重要地
雖然我們對Data已經做了n層的保護 (disk mirror, storage ture-copy)
但backup工作還是不得不做,它可是最後一道防線,絕不能棄守
現在的tape library早已全部走上SAN的架構
SCSI因距離上的嚴重瑕疵,早在n年前就已經被市場完全淘汰出局

我們的backup架構,已經開始採用更快速的D2D2T(Disk to Disk to Tape)
從mirror的高速FC-AL disk,先把Data透過SAN倒到低階的SATA組成的raid-6 disk
(raid-5的安全性已經不足以存放重要Data,現在已經改用可靠度更高的raid-6)
再由獨立的backup server透過SAN,慢慢從低階storage中把Data搬到tape做永久保存

更有錢更快速的做法是,直接由Storage本身create出一份Shadow Image
再由別台server把這份Shadow Image備份出來,完全不影響production機器任何效能

SAN要不是因投資金額過於龐大,非一般小企業玩的起,不然也不會有iSCSI出頭的機會
SAN除了在價格之外,對於其它所有的架構,都是一面倒的優勢
麵包妹妹 wrote:
抱歉...妹想請問一...(恕刪)


小弟剛好對Storage有一點點點點的小小研究
在這邊小小獻醜一下
如果有錯的話還請各位糾正

Connect Type:
NAS:
傳輸模式: File I/O
主要通訊協定: TCP/IP(Client to NAS Access Point)
平台: Microsoft Windows Serial(2000, XP; Server 2000, 2003)
Linux Samba(Red Hat, SUSE)
模式: 檔案共享(NAS Storage), 網路磁碟機(Client)
好處: RAID, 檔案集中管理, 權限集中管理, 資料備份集中化
缺點: 僅能支援檔案共享機制
可能出現的效能瓶頸: 網路卡, Ethernet Switch, PCI BUS Bandwith, XOR效能

SAN:
傳輸模式: Block I/O
主要通訊協定: Fiber Channel(1Gb/s~4Gb/s)
平台: 獨立硬體平台
模式: External Storage Attach(OS會認為他是本地端Storage)
好處: RAID, Fiber傳輸速度, 一對多主機支援, 廣域性資料集中, 資料集中管理
缺點: 價格, 獨立作業系統
可能出現的效能瓶頸: 光纖卡, Fabric Switch, PCI BUS Bandwith, XOR效能

iSCSI(IPSAN):
傳輸模式: Block over TCP/IP(SCSI Command in TCP/IP)
主要通訊協定: TCP/IP
平台: 獨立硬體平台
模式: External Storage Attach(OS會認為他是本地端Storage)
好處: 建購價格較低, RAID, 一對多主機支援, 廣域性資料集中, 資料集中管理
缺點: 多層指令解譯問題
可能出現的效能瓶頸: 網路卡, Ethernet Switch, PCI BUS Bandwith, XOR效能
改車&改電腦是我的專長, 基本上只要是可以經由改裝增強的東西, 我都會想去改一改.
totolor wrote:
要完整的SAN解決方...(恕刪)

totolor兄公司是大台的,不過中小企業級也有小台的function.
價錢當然沒有大型Storage價格那麼高!!
而production還是有用Raid5的Lun,特別重要的Server才用Raid0+1.
totolor兄公司是HDS的Storage?
DR site該不會在龍潭?
人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寬度~心有多寬路有多寬!!
不是HDS就是HP
因為兩家的同一個東西
也有可能是IBM的
也有可能是EMC的
應該就這些家的東西了
不好意思...
小弟我蠻想了解一下價格的...

如果說那種企業所用的超大型的
totolor兄的那種大型的..

所需要的價錢是以千萬計嗎?
還是億?


蠻想了解一下的...
如果說有那麼大的系統...
是不是一定需要有24小時看著系統的管理員啊...

還是說HDS或HP系統現在都是全自動了?

謝謝
davince wrote:
不好意思...小弟我...(恕刪)

一般來說都會有一個SAN管理員,而監控則交由OP來執行!!
一有問題通知管理員和廠商.
另外據我所知,HP和SUN的是由HDS OEM給他們的~
所以市場上最常見到的算是IBM,HDS,EMC.
至於價格的話真的是要錢堆出來的,不過..............再多的$$也救不回lose的data!!!!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