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第四代1150腳位的V3,除非說是考慮到以後要升級更高級的 i7,不然用第三代1155腳位的 V2 就好了。
因為 E3 已經非常接近「頂」了,再升 1萬元左右的 i7,效能提昇也不大,除非是升 2~3萬元那種的 i7。而且 E3 應付未來4年需求應該也是足夠的。
就是說:未來會去升級 CPU 的可能性不大。等到需要升級電腦時,差不多第五代、第六代都出來了,到時也是連主機板砍掉重練了,不會單單只是升 CPU。那麼特地去選 11550腳位的,就沒什麼意義,只是多花錢。
所以 E3-1230V2 + B75 的主機板,足已。便宜又大碗。
想必應該也不會去用什麼 RAID 磁碟陣列,所以 B75 的 SATA3 只有一個,也夠用了。
E3、I7 需配塔型散熱器。
網路上有些人會把 intel 神話,說啥有外星科技,超低溫、省電,都不必塔扇的。
其實那個只限定在 i5 以下。TDP 55W 以下的。
如果是 E3、I7,TDP 在 69W以上的,仍是需要額外買塔扇。原廠的溫度會太高,且噪音大。
站內就有不少篇文章,在質疑 E3 的原廠散熱器:溫度太高,太吵的。
i7 還有 TDP 破百W的,不過那種的都是 2~3萬元。
**************************************
SSD 其實就和硬碟一樣用法,硬碟怎麼用的,SSD 就怎麼用的。
AHCI 那個只不過在 BIOS 把 SATA 調 AHCI 模式。新款的主機板應該預設都是 AHCI 模式的,不用調。
4K 對齊的話,用 WIN7 / WIN8 光碟開機去格式化的,一定是 4K 對齊。這個也是不用調的。
系統碟,建議一定要 SSD,128GB 的就行了。
尤其用到 E3 這個等級的電腦,硬碟只是拖慢速度而已。感受不到高速電腦的好處。
此外硬碟也要有,硬碟是放資料的,資料/影片 碟。
硬碟可以考慮直接上 Toshiba 3TB。
硬碟要就一顆大容量的,比如要 2TB,就買 2TB 的。
不要 1TB*2,除非是要組 RAID 磁碟陣列。
因為愈多顆,愈耗電。
機殼內溫度也愈高,每顆硬碟都相當於一個小暖爐。愈多顆,溫度自然也愈高。
且存放時,不好整理。比方說有一個目錄叫做影片,這顆塞不下,又去放另一顆的,然後每次要找資料,就得兩邊找。這樣用起來比較不方便。一顆大容量的就好。
***************************************
如果要用內顯的,可以考慮組台便宜的 APU 先頂著用。
就是 APU 先用個 2~3年,大4要做專題時,若有需要,在花個幾千元去升級 CPU+主機板。
到時科技進步,能買到的 CPU+主機板,肯定速度更快、更高級、更便宜。
顯卡正常使用下,不會莫名奇妙就壞掉。
就算真的莫名其妙壞掉,問題是:用的人有辦法把電腦拆開,拔下顯卡,並且設定讓內顯運作?
不熟電腦組裝的人,本來顯卡壞,讓他去拔顯卡,結果搞到主機板什麼的全部燒掉,愈搞愈糟都有可能。

說到底,還不是一樣要送修....
顯卡中邪突然壞掉,改用內顯,那個只對熟電腦 DIY 組裝的人有效。對不會修電腦的人而言,是無效的,一樣是得送修。
而如果是趕作業,沒電腦可用,去網咖包台用就好了。
題外話:
除了電腦主機,做設計的,螢幕應該也很重要。
色彩必須精準,那個要花不少錢,省點主機錢,去投資螢幕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