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店家進貨價不等於實際付款價
通常店家跟廠商進貨都是採取月結的方式, 進貨時會有進貨單據, 上面的價格不是實際付款價
每個月付款時各店的付款金額都會有 "扣啪" 也就是可扣除總金額多少 %
而扣多扣少可能很多家不一樣, 跟進貨量, 總金額多寡有關
舉例來說, 有兩家店家進一台 NB 進貨價均為 30000
結果 A 店家賣 30800 元, 只賺 800 元, 但是這個月只賣 10 台
但是 B 店家賣 30500 元, 只賺 500 元, 不過這個月共賣 50 台
盤商看到兩家店的進貨金額, 給 A 店家扣 3%, 而給 B 店家扣 6%
算下來 A 店家實際上每台賺了 30800 - (30000*0.97) = 1700 元
算下來 B 店家實際上每台賺了 30500 - (30000*0.94) = 2300 元
matthew0129 wrote:
但是大家忽略了一項東...(恕刪)
你說的沒錯,結帳是有REBATE沒錯
不過你搞錯了一件事,就是這類量大有REBATE的產品大都在叫貨前就講好遊戲規則,我以前開店操作的手法會一次把所有的量叫進來,然後扣除REBATE作為成本,然後以此成本酌加利潤販售給USER OR批給同行
所以毛利不會包含到你說的事後折讓,都直接扣掉了,要不然貨跑得不夠快降價燙到的就絕對超過廠商給的REBATE了,商圈的NB商家都是這樣的操作方式
電腦集中商圈如果以存門市收入來說,能1成毛利算了不起了,之前也在電腦通路商業務部門呆過,我"看得到"的毛利大約在10-15%左右,PM端暗蓋了多少我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