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wakawa wrote:
先聲明,我對顯卡沒有...(恕刪)
訊號資料處理錯誤嗎?恩,這個應該是不需要使用者擔心的部分
因為大部分的資料訊號處理錯誤,都會有拋棄重算的機制
顯示卡本身的高速運算,就算把部分錯誤資料拋棄重算再輸出
使用者大多也不會有感覺,這部分是必須在顯示卡內部設計做掉的
當訊號輸出時,幾乎不可能有問題發生,除非你超頻造成問題
話說回來,不只是顯示卡,網路封包,CPU處理資料,甚至是音效資料跟一般IO存取都有一樣的問題
而這西都是各家廠商在設計過程中,會去預先設想併處理的
而輸出的部分,關於DVI/D-Sub/HDMI的電氣訊號
有他的標準規範,包括傳輸頻率,腳位定義,錯誤處理,還有物理屏蔽部分
如果DVI/HDMI的錯誤處理跟訊號屏蔽有問題,那更不用期望傳輸純類比訊號的D-Sub不會出問題了
因為類比訊號是無法進行錯誤偵測的
簡單分兩類,即為RGB與YUV
而RGB又分為 16bit(555)、(565),24bit(888),32bit(888)
以早期非線性影像來說,通常只會使用到RGB 16bit(555)
但是因為RGB壓縮效率不佳,在加上16bit取樣率不夠用
後來dvd壓縮使用YV12,也就是4:2:0 YCbCr Color Depth
因為YV的好處跟MP3原理一樣,把人類看不到的色彩給省略掉,達到高壓縮的目的
而顯示卡輸出品質的優劣,就是把壓縮影像還原的能力而有所差異
而撥放流暢與否,又牽涉到Renderer的效率
以我測試的經驗來說
ATI在Overlay Mixer方面是最強的(針對消費型產品而言)
我們從Radeon 9600,以及同期推出的nVIDIA 5700系列開始測
在Overlay Color spaces方面,ATI全部都PASS,而NV只有RGB部分PASS,YV部分則全部failed
由此可發現ATI在顯示的基礎上,擁有相當深厚的基礎
當時不流行的DXVA,ATI在9600就有支援,而NV 5系列完全不支援
而NV後來6系列,總算加入了一部分的DXVA以及更多的Color spaces支援
但邊緣仍然會發生綠邊的現象,直到7系列仍然會發生
雖然廠商一直認為是decodec的問題,但同樣的影片,同樣的decodec,在ATI上都不會發生
我對NV的感覺,他們擁有強大的3D運算技術,但對於2D以及色版轉換的基礎不如ATI深厚
我覺得單純抓圖就想叫大家去判斷顯卡,這是很不厚道的做法
畢竟幾個人真的懂DXVA?
幾個人真的懂Color Depth?
幾個人真的懂Renderer?
老實說我也只會測,原理我也不懂
不過長期測下來,可以了解到ATI在2D輸出、色版轉換的能力,絕對是顯示卡業界中的翹楚
而NV在3D運算上的能力,也是倍受消費者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