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能~玩(店)家自行體會呀~
不要說賣3c的,就連我父母開水電的(夠傳統吧)
還是會有不長眼睛的,剛出社會的工程學徒(台語)
來跟我們拿貨(臨時缺料吧,不是附近鄰居老客人),報價給他用一般價給他
它竟然嫌我們,我跟中盤拿也沒這麼貴...囉哩八嗦一堆
我媽乾脆就跟他說你要拿那種價就去跟中盤拿,小賣有小賣的價,要不然請問你要跟我拿多少?
那個學徒鼻子摸摸付錢走人
別人也要養妻小,要不然妻小要寄人養嗎?
其實我們學校教了一堆只會讀書記知識的人,但是就是沒教會用知識的人
這是台灣的困境,現在政府也是這樣(題外話)
現在光華商場為什麼有的人賠有的人一直開
門外漢剛來開是看人家做很好賺所以矇著頭跟著湊熱鬧一起開
不知道老店會擴店的原因就是要擴大經濟規模,以在光華固定面積內以點增多使需要購買的客人到店機率增加
多家店賣的量大就不用多說照之前各位所說什麼回扣什麼的使利潤能夠增加
達到獨占的規模就一定能維持一定的利潤,至於老闆會賺多少我不知道,不過依這樣擴大的經濟規模是有利可圖
不過需要靠極大的資金挹注(相對的也有極大的風險)以及靈活的經營手腕
蕭逸 wrote:
我只能說等真正出了社...(恕刪)
台灣會用知識錢滾錢的人多著,不然不會有那麼多人當老闆,已當老闆的人也會因為競爭者少過得更愉快
並不是大家資本猛投入就能通通賺錢,只能說資本雄厚的經營者具有較大的競爭力,換個說法就是比誰的口袋深
如果市場無法擴大,口袋淺的必然被逼出市場,不然就是開拓新市場,賣點別人沒有或是還不敢玩的
簡單的說就是供需平衡而己,要讓更多人賺錢就要擴大需求,需求夠大就養得活夠多的通路.當然,更多人投入資本後,新的競爭又將開始.....
店家抱怨顧客會殺價一直是讓我感到很詭異的事.往上游看,零售點也就是盤商或通路商的客戶,後者又是生產者的客戶.從經營者轉換成客戶角色,殺價功夫大概也不是一般消費者能望其項背的.或許在很多時後,向通路殺價並沒那麼容易,也只是又回到一個供需平衡的老問題上
蕭逸 wrote:
"台灣會用知識錢滾錢...(恕刪)
不知您火些什麼?若言詞有冒犯之處還請包涵
還是我的意見一定要完全不同?
有些事說來複雜也是很簡單,養牛的成本很難算,但最後一定會讓喝牛奶的人支付
消費者當然認為喝牛奶很簡單,因為他們付了包含養牛擠牛奶加工運送.....的費用,如果回到農業時代,大家自己養牛,顯然很多人要失業
現代消費市場形成,是因為分工而不是消費者沒知識(賣方成本干我何事?),也不是消費者不會用知識(其實應該是,這樣才會有維修等行業的存在)
很少人只是消費者角色,他們同時也是各行各業的生產者或通路或老闆,當老闆的人當起消費者也是找便宜有利絕不手軟
沒錯,我是沒開過店,開店的壓力我也知道,但是那是消費者的問題嗎?消費者賺錢生活難道不辛苦?
不過我倒是從來不殺價,價錢不滿意直接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