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C2924 wrote:如要大量電流可以用數萬伏特以上的高壓電,能讓原本是絕緣體的空氣變成導體,類似人工閃電。 你講的是特斯拉線圈「電場耦合」現象,WiTricity 用的是磁場耦合,正好相反。
ulyssesric wrote:你講的是特斯拉線圈「電場耦合」現象,...(恕刪) WiTricity 用的基本原理同收音機,都算是「特斯拉」發明「特斯拉線圈」是電磁感應成高壓電後利用「磁力共振」原理,將空氣中電子釋出,電子被誘導收集成為「高頻電流」。用「高頻電流」, 比用「直流電流」充電,(不傷電池)能讓電池壽命更久.不用電線就可以傳送電力?流言追追追-【實驗精華片段YouTube影片 </a
這是日本 IHI 利用 WiTricity 所做的實驗:以 50x50cm 大小的 發送器 與 接收器,距離 20cm,完成 3.3KW 的電力傳送(效率達90%)運作三十分鐘後,收發兩端的溫度無明顯變化。
小惡魔情報員 wrote:上週華爾街日報在一項...(恕刪) 今天正好看到一則相關的新聞無線充電不是夢 聯發科取得無線充電技術授權2011/07/12 17:45 鉅亨網 記者蔡宗憲 台北IC設計聯發科 (2454) 今(12)日與美國無線充電技術公司Witricity共同宣布簽訂技術授權協議,雙方將共同開發與行銷搭配Witricity的無線充電技術產品,未來搭載聯發科手機晶片的產品可望都能利用無線傳輸的方式進行充電。據了解,蘋果也積極針對下一代產品進行無線充電技術的實驗,希望能加快導入這項技術的速度。聯發科強調,與Witricity簽署技術授權協議,將可把無線充電的技術帶到行動裝置產品上,包含手機、平板電腦、遊戲控制器、GPS導航機與數位相機等產品。Witricity專攻無線充電技術,可使行動裝置藉由無線傳輸方式進行充電,使用者只要在具無線充電功能的行動裝置附近放上一個小的Witricity充電源,該行動裝置在不需要電線的情況下,就可開始自動進行無線充電,聯發科表示,Witricity目前開發出的技術,已克服第一代兩項產品皆須須精準定位的困難。聯發科財務長顧大為表示,聯發科的願景就是希望能讓所有的行動裝置都達到無線充電的方式,無線充電將會變成手機下一個世代的內建基本標準配備,藉著搭配Witricity的無線充電技術,聯發科將能提供給客戶最好的解決方案。是代表大M有機會吃到蘋果嗎?
yfchen58 wrote:這是日本 IHI 利...(恕刪) 距離 20cm , 可能不實用, 至少要 10 M遠距離磁共振感應,線圈必需很大WiTricity是利用電磁線圈產生電磁場 ,「磁力共振」原理,將另一磁線圈感應,電子被誘導收集成為「高頻電流」。
我是電磁的門外漢,感謝大大們精要的說明。這個技術有實用性嗎?我認為必須轉個彎來看。簡言之,光就眼前來看,它的價值不在於能不能取代傳統的充電方式,而在於能不能有效改善手機待機時惱人的耗電問題。在家裡、辦公室、餐廳等室內環境,3G訊號多半很微弱,如果再加上大量的推播訊息,以iPhone 4來說,每小時高達3%的耗電量不時看得到。假使這個新技術能以5米左右的涵蓋範圍填補iPhone待機所耗的電力,不用多,1W就夠,它就能確保我們在室內輕量使用時毫無牽絆,出門時又總是有滿載的電力,那它就有非凡的實用價值。另一個重點是iOS 5的iCloud和Air Sync這些只有不接線才有fu,卻又相當耗電的新功能,不要多,只要一個小時多1%的耗電量,大家的iPhone 4都得隨時乖乖插著充電線。再往後看,A5或A6 CPU,1GB的DRAM,只要無線充電技術再進步一點點,以iPad來說甚至得加塊天線墊都沒關係,一些低耗能但需要長時間執行的背景多工應用就可以大幅度開放了。對續航力敏感到龜毛而自縛手腳的Apple應該會全力朝這個方向挺進。
sympholin wrote:我是電磁的門外漢,感...(恕刪) 現在技術的問題是,不管用磁場共振還是微波,發射的功率都不能太高,不然會干擾到其他設備。場域強度會隨距離以等比級數下降,在發射功率有限制的前提下,有效距離就很短,這是第一個。其次,遠端接收的功率大小和天線範圍內場域變化量有關。發射功率低,天線就必須做很大。這裡所謂的「很大」是會大到一個 22" 液晶螢幕大小那種。現階段遠距離能量傳輸比較可行的作法還是用指向型電磁場。用白話文來講,就是一端用強力手電筒發射,另一端用太陽能電池接收。發射端與接收端都用單一頻率,只要途中不要被空氣影響而擴散,接收效率可以做到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