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news) Apple 可能要出 INTEL CHIPS 的 Macs

我個人覺得...
可能就只是使用Intel的處理器!
在市面上買不到散裝的Mac專用的Intel CPU
也就是說...跟Intel下訂單做Mac的處理器而已...
沒有要更動軟體部分~~

我想Apple的產品使用的零件都滿高階的!!
可能跟Intel訂個Xeon之類的吧
我好像是來鬧的...
不過到時候拆開Mac來看...看到裡面出現Intel這幾個字
不知道會是什麼Feeling...
還有機殼外面是不是也要放個Intel的貼紙
好怪的感覺阿...
Apple採用Intel CPU其實跟開放OS X給X86是兩碼子事吧?
只要要求Intel南北橋都為Apple製作專屬特製版本
Bios也用特製版本

OS X裡面只要鎖南北橋跟Bios
其他X86的用戶想用也沒辦法用啊
bigbear1024 wrote:
不過到時候拆開Mac來看...看到裡面出現Intel這幾個字
不知道會是什麼Feeling...

以前Apple出了兩代的Dos Card(or PC Card),裡面就放了顆Intel的處理器
一堆人跳出來感謝Apple的德政
當然,那時候“Intel Inside“這口號還沒出來

fish0225 wrote:
94年APPLE開放其他廠商製造蘋果相容電腦
當然整個架構都還是蘋果的設計
只不過外殼的設計不一樣,還有就是掛其他公司的牌子罷了
記得當時最著名的應該是台灣的UMAX也投入生產
最後APPLE還是停止授權
現在到奇摩,還找的到當時的Clone Mac


恩..這裡有些錯誤的地方..
當年Apple開放Mac OS 授權的廠商
其實有蠻多廠商投入 StarMAX, Power Computing, Radius, Umax ,
甚至有些小廠也來湊熱鬧..例如新加坡廠商AKIA 請 Umax代工生產相容機
這些大廠商有個特點..並不是採用Apple所設計主機版..而是自行設計主機版, 機殼
以及一些相容周邊, 所以那是的"怪物機"..通常..是..這些大廠所搞出來的..
例如 StarMax 就搞出一台 4棵 PowerPC 604e CPU的怪獸,
而力捷出產的機器...規格與價格比都不錯,
甚至後期力捷的Pulsar系列也成為 "最速機"的代表...
大同公司...在1997年左右..其實也已經搞出一台 G3 的相容機..

事實上當年Apple 提出MacOS授權這個方案
受傷的是Apple本身, 因為市場被這些低價競爭的相容機吃掉不少(昂貴SCSI VS IDE 之戰)
後來因為Steve Jobs 回來..停止授權之後
Apple才真正站穩腳步

jershian wrote:
事實上當年Apple 提出MacOS授權這個方案
受傷的是Apple本身, 因為市場被這些低價競爭的相容機吃掉不少(昂貴SCSI VS IDE 之戰)
後來因為Steve Jobs 回來..停止授權之後
Apple才真正站穩腳步

所以又回到前面提的PReP/CHRP,這不是打了這些廠商一耳光?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些Clone廠商還有存在這世間的(如:先鋒)
如果能賺錢的生意,當然還是要做。
當時授權問題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其他的問題還一籮筐。
基本上Intel自1996年後
所有的CPU設計都是以模組式的方式設計
所以效能不一定是最好..不過反映市場的速度卻是最快的
例如 該公司的產品線 IOP 系列等
不但充分利用原舊有的生產線,有些設計還可以開發出新的領域銷售
所以如果Apple有需求 Intel應該能在短時間內做出對性的CPU
況且AMD目前產能窘境尚未解決..
(K8 Server級CPU一年半的生產量, Intel (EM64T)不到三個月就追過了)
晶圓廠數量差太多...
不像Intel的產能 能多出來做其他的市場
不好意思!看了這麼多!

想請問一下!就算apple使用了intel的cpu的話…

對於消費者來說會怎樣嗎?

只是硬體不一樣而已…我想蘋果的使用者還是可以繼續的使用MacOS吧…

難道說會變成可以相容xp…呵呵…

小弟對這方面不是很了解!還請各位高手解答一下!
老爺別這樣,少奶奶會罵!
恩...當年1996-7年導致...Apple嚴重虧損的原因還有一個..
誤判市場情勢, apple以為當年的消費潮流 低階產品會賣的比高階好..
而大量生產低階產品造成大量庫存, 高階產品產能不足又缺貨...
不管是用 Apple/IBM/Motorola 的晶片,還是 Intel/AMD 的組合,
軟體上面只要是編譯器和最佳化效能達到,平台的差異已經越來越小
了。

就像 Linux 上能跑 Windows/DLL/Active-X 的東東,在超級電腦上
跑 Mac OS也不是「不可能」,虛擬平台的透通技術將會讓不同平台軟
體和系統遊走在相異的硬體架構。(只是速度和執行效率是否讓人滿意?)

之前 ATI 的 PCI顯卡,還有 RealTek 的 PCI 網路卡,在 PC/PowerMac
就能相容而且使用,雖然 ATI 要更換 VGA BIOS ,不過其實硬體的差異
已經不大了。

不過,我之前用 PowerMac 9500 跑 PPC Linux 編譯 RealTek 8139 網
卡的 Drivers,是遇到宣告變數長度在不同平台會有一些問題,這也是跨平
台的 Drivers 設計時要考慮到的。

當然,樂見電腦平台功能更加完整,價格更能普及,穩定和人性化,這是大
家期盼的。








I Love SONY 無線未來 行動自由 M$ MFC +Dx10 + ASM是工作必需,Linux + MacOS X 是 樂趣和創意的來源
我覺得要把Mac OS X改在Intel系晶片體系上運作根本不可能
因為x86核心的Darwin Code可以說是糟透了...
不要怪我講太狠...^__^b(逃)

因為這是很久以前就應證過的事實...
而且PPC可以模擬出1GHz的G4 那也就沒必要這麼做

蘋果的前程還算不錯
沒必要為了這種策略葬送自己一手創造出來的整合成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