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le Vision Pro 再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稍早也終於在台灣開賣。雖然有門路的朋友應該去國外時就順手帶了一台,但這次上市時最大的優勢,除了台灣繁體中文的語言在地化,最為重要的,就是讓整體操作、還有功能大進化的 VisionOS 2.2 了。
Apple Vision Pro 做為蘋果的首款頭戴式裝置,每次都會笑稱的「重新定義」,在 Vision Pro 上比較像是官方對於類似裝置,乃至於延伸的空間演算科技與應用的試金石。以類似的競品來說,Vision Pro 的開價的確是相對高,加上類似裝置除了目前科技限制的體積,反而讓其處於一種不是必需品的狀態。
但這並不表示 Vision Pro 就沒有其獨到之處,然而頭戴式裝置以圖文或影片呈現,跟實際戴上看到的衝擊絕對有差。原本看國外開箱的我也覺得沒什麼,但實際體驗就真的是另一回事,建議有興趣的朋友真的要預約體驗。

本篇測試除了將好好解說開箱與實際操作上的相關體驗。至於 Apple 擅長的生態鏈串連、以及將種種操作「簡易化」這件事,在 Vision Pro 上都是做到盡了,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帶著頭戴式顯示器,做著日常生活中各式大小事,而不是單純 VR 頭盔的玩遊戲,或看「特殊

外型解析
配戴與操作
沈浸體驗
多工使用
小結
▌外型解析

Vision Pro 外盒設計與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簡潔,就是單純的產品型號以及大大的膠合玻璃與顯示器組成的正面區域。

將外盒分離(需要橫放直接拿出)後,就能看到 Vision Pro 本體了。而且這次在包裝的展品展示設計,倒是 Apple 其他產品都沒有的尊榮!!
- 盒裝正側
- 盒裝背側
稍微用俯視一點的角度檢視,就能看到這次 Vision Pro 在包裝的設計概念上,明顯是想將外盒做為一個展示台來使用,擺著加上全白的底座,就算不用供著看起來也舒服(?)

底部的配件區則是分成上下兩區,整體設計跟其他蘋果的產品一樣簡潔。

下層有著產品的基本文件、專屬的一只擦拭布,以及厚度不同的遮光罩軟墊。當然,在你預購時經過掃描後,遮光罩的尺寸其實相對會符合自己,如果是別人戴就不一定會 Fit 了。

加上已經安裝在 Vision Pro 上,盒裝共有兩個遮光罩軟墊,主要是為了調整眼睛與顯示螢幕間的距離,但我自己覺得差異不大.....加上可能我有配磁吸鏡片的狀況,其實會延伸到一個有點小煩的地方。

系統偵測到你的眼睛離顯示器太近時,就會跳出這個警告。而或許是因為我有加裝磁吸處方鏡片的因素,這個通知其實蠻常跳出來的;就算我兩種尺寸的遮光罩軟墊都換了還是會顯示。但其實可以直接按取消略過,並不會嚴重影響體驗。

隨附的專屬擦拭布則是還特別印上 Apple Vision Pro 的雕刻,這也是專門為了外側螢幕鎖設計,加上 Vision Pro 這個售價,有塊獨家的布料多少會覺得尊爵不凡(?)


上方的配件區則是包含基礎說明書、以及另一款雙圈頭帶,這個頭帶售價 3,490 元。有附上一樣是加分!加上目前其實有不少第三方的專屬配件,但本篇還是會以原廠的兩款頭帶來做解說。

底部則是有專為 Vision Pro 設計的電池、以及編織的 USB-C 加上 30W 充電器。


Vision Pro 由於相對大的體積,官方這邊也有推專屬的旅行保護盒,6,790 元的售價其實也蠻高的,加上整體設計還是用了蘋果官方白色為基調,常常攜行的話可能免不了會沾染髒污吧。真的不太會帶出門的話,其實是可以考慮一下,或是選擇第三方的收納配件。



旅行保護盒外層套了一層類似機能衣會出現的塑料布料,上方也有 Apple Vision Pro 的圖案。主體則是用了硬質但具緩衝結構的設計。

上方編織提把則是有彈性設計,一般不用時就會收合並貼緊外箱,這種設計小細節就是蘋果會在意的了。

這邊不免其俗拿了 iPhone 16 Pro Max 來比較一下體積,就能知道這次 Vision Pro,乃至旅行保護盒的體積大概到什麼程度。


旅行保護盒的內部則是以絨毛材質包覆防止裝置被磨損,可以看到一側是安放 Vision Pro 加上一個收納袋,另一側則是有束帶與隔間來安放電池。

收納袋則是可以收納擦拭布、充電器甚至行動電源等配件。

而安放 Vision Pro 的一側還能調整主體的貼合度,如此就不用怕移動時因為縫隙導致撞傷。


大致介紹完配件後,終於來到 Vision Pro 的本體了。首先在正面最脆弱、也較容易磨損的顯示玻璃處,有附上一只灰白的編織保護套,兩側也有拉帶方便移除。

在保護套的外側也有用上編織出不同層次來包覆的保護機制,但建議還是抓緊.....能不要摔就不要摔,畢竟裡面一堆感測器與鏡頭,摔那一下也不知道偵測會不會失準。

Vision Pro 外側用了一塊 3D 的膠合玻璃,並與邊緣的鋁框合而為一,同時玻璃外也有可以顯示 Eyesight(就是你的眼睛)的螢幕設定。至於邊緣兩側可以看到一大堆偵測用的鏡頭組件,下面也簡單整理 Vision Pro 的核心規格給大家參考,畢竟體驗才是真實力嘛.....
另外,可以看到在頭帶接近光學表面(正面)兩側有著一塊橢圓形的突起,裡面各有一只支援空間音訊的揚聲器,加上位置相當貼近雙耳,體驗其實蠻像開放式、甚至骨傳導耳機的感受。而且如果開的不算大聲,也不太會干擾到周遭旁人。
・M2 + R1 雙晶片
・23MP Micro‑OLED 顯示螢幕
92% DCI‑P3 色域、最高 100Hz 更新率
・12 只相機 + 5 顆感測器偵測空間
・雙驅動單體音訊組件
支援 AirPod 4 / AirPods Pro 2 保真 / 低延遲音訊


機頂中央有著導熱區域,左側為啟動按鍵、右側像 Apple Watch 數位錶冠的則是數位旋鈕,不過在實際操作上,比較常用的是數位旋鈕,而不是啟動按鍵。這個等等也會做說明。

把遮光罩移除,在頂部可以看到有小小的 Apple Vision Pro 字樣,以及設計和生產地區。

底部兩側一樣也是散熱用的空間,下方也有設置兩個感測器。另外,這邊也能看到遮光罩與遮光罩軟墊,以及中央給鼻子容納的空隙。


Vision Pro 要拆解的話,其實可以分成正面、頭帶前端的揚聲器、尾端頭帶,以及實際配戴的遮光罩與遮光罩軟墊。要特別注意的是,遮光罩整體是採磁吸方式與正面連接,聰明的你就知道要注意什麼了.....

就連說明書上也有特別囑咐,千萬不要從遮光罩為支點握持 Vision Pro,不然你只會抓住遮光罩,然後看著 Vision Pro 最貴的地方往下墜落......


因此最安全握持 Vision Pro 的方式,就是透過大拇指握著中央下端,其他四指放在上方,記得一定要握在本體鋁框的地方;另一個應急的方式就是抓著頭帶也行。

換手握持其實也是可以,但這樣手掌就有蠻高的機率會與正面玻璃直接碰觸,就會沾到指紋了。而最後一項配件,則是針對近視、老花族群使用的蔡司光學磁吸鏡片。


鏡片就如字面上闡述的,也是以磁吸方式來固定鏡面,上方也有 L / R 以及上方會有白色線條的防呆機制。這邊可以看到鏡面外框其實有點厚度,所以裝上後也難怪會出現眼睛距離螢幕太近的指示......
另外,這邊來稍微講一下去 Apple Store 預約體驗要注意的事項。如果你沒有近視的話,那就可以往下滑了(?),但如果你是有老花或近視,不要像購買一樣帶著處方籤去,而是要帶著眼鏡去,App Store 會有專屬的驗光機,在偵測你眼鏡的度數後,就會配上相應的蔡司光學磁吸鏡片。

隨附的電池則是採一條編織線搭配磁吸以及固定機制的專屬規格充電埠來做呈現,官方提供的續航資訊為兩小時,這個其實相對保守,把亮度調低的話極限大概三小時應該 ok。
這邊我也用了最高亮度,搭配 Mac 的連接機能來做續航測試,大概使用一小時還有 69% 的電量,這邊就給大家做個參考,為什麼不繼續戴下去,這點就跟體驗有關了.....等等配戴操作時也會好好解釋一番。

電池上有著 USB-C 充電埠,以及一個顯示電量的燈號,在充電或輕敲電池就會顯示。而 USB-C 旁有個小孔,插入退卡針就能把看起來不能拆的充電線移除,但接頭也是專屬規格,所以說真的也沒什麼好拆的......

Vision Pro 的供電處則是在右方的頭帶尾端,為了安全機制這邊用的是類似卡榫的方式來做固定。


供電埠有兩個圓點,首先將電池的點對上空心處,安裝上後在順時針對上實心圓點,就完成安裝了。

頭帶部分,原始安裝的是單圈編織頭帶,在主要區域有著類似肋骨的突起機制來做頭部的緩衝與保護。由於是單圈設計,所以頭帶面積算是相對厚實。

單圈編織錶帶在左側有專屬的旋鈕設計,旋轉就能快速調整頭帶的鬆緊度。

雙圈頭帶則是以固定頭部上方與後方的設計來做穩固,整體材質其實蠻像 Apple Watch 編織錶帶的.....調整鬆緊的方式幾乎就像帶手錶一樣(?)


拆卸頭帶也相當簡單,這邊就以單圈編織錶帶做示範。只要順著方向往後拉橘色織帶,就能輕鬆將頭帶卸除,安裝則是將卡榫對好,安裝後聽到喀一聲就表示安裝完成了。
- 單圈編織頭帶重量
- 雙圈頭帶重量
- 旅行保護殼淨重
最後也提供 Vision Pro 的相關重量數據,編織單圈頭帶為 655g,雙圈頭帶稍微輕一點,來到 645g,至於旅行保護盒空箱加上收納袋則是 1,010g,說真的不算輕巧。
▌配戴與操作

大致介紹了 Vision Pro 的外觀,接下來就是核心的 Knowhow,也就是配戴與使用上了。從重量可以發現 Vision Pro 不算是個輕巧的頭戴式裝置,因此在頭部的舒適度,乃至於配重就相當重要了。

首先在配戴部分,單圈編織與雙圈頭帶其實方法類似,這邊先以單圈編織頭帶示範。以我來說我會習慣先把保護套拆掉,然後用手握住中央鋁框。把頭帶調到最鬆後,先把本體對上眼睛,再轉動頭帶旋鈕來保持穩固與舒適度。


雙圈頭帶的戴法也是一樣,只是固定的方式會變成兩條魔鬼氈,需要拉動來保持穩固性。另外,這邊可以看到大拇指是在鼻子的凹槽處,其實也能透過碰觸鼻子的方式,來確定 Vision Pro 有沒有置中。

另外,如果是為了美觀或怕遮蓋視線,有些人會把頭髮從遮光罩拿出來,但如果你瀏海長度剛好,我會建議可以不用拉出來,尤其是在使用單圈編織頭帶的時候,這點就跟長時間的舒適度有影響了。

這邊我用了單圈編織頭帶配戴約一小時,並把瀏海從遮光罩拉出來,可以看到我的額頭有些許壓紋。所以瀏海夠厚的話,某種程度可以當成另一種緩衝(?)
另外,我自己在配戴單圈編織頭帶時,整體配重會比較在額頭上,但椅子要是靠墊夠長、像電競椅那種的話,頭部後方可以靠著來提升穩固性與分散重量,藉此提升使用時間。

至於不少人在試戴時都推薦的雙圈頭帶,我自己帶起來倒是覺得沒有單圈編織頭帶舒適......其實就整體配重來說,雙圈頭帶相較單圈比較會平均重量,不過要是調整過緊,像這張我使用了 1.5 小時,顴骨會被本體壓出紋路。
而且就兩款頭帶的佩戴方式來說,單圈編織錶帶具備鬆緊快條旋鈕,所以速度會比雙圈來的快上不少,但佩戴體驗這點見仁見智,畢竟每個人頭型也不盡相同,建議還是去實際體驗會最準確。

實際的操控部分,Vision Pro 在使用時其實跟蘋果的旗下多款裝置一樣,順著指示走就能輕鬆又快速的完成啟動作業。簡單來說就是確認你眼睛的位置,然後習慣眼控的選取方式等等。
另外,完成配對時也會有 3D 版的 Hello 與歡迎等詞語,儀式感可以說是做好做滿。

雖說 Vision Pro 目前與 iPhone 串聯的功能不多(大概就 AirPlay 吧),但在初次使用時,還是需要透過檢視條碼的方式來啟用裝置。

由於 Vision Pro 主要是採用眼控的追蹤方式來做畫面選擇,加上 VisionOS 2 後大幅改善的手勢操作功能,讓整體操作跟蘋果的其他產品一樣,變得相當易用好上手。以這樣規格與價位的頭戴式顯示器來說,幾乎都是需要靠額外控制器來做操控,這點 Vision Pro 倒是直接給你不用抓東西的最直覺使用感受了。
而在操作時最常用的操作,就是以拇指加上食指的點擊功能,點擊可以當做手機螢幕的按壓功能,而長壓則是對應拖移。


要叫出主畫面,除了能單壓數位旋鈕開啟,也能透過檢視自己手掌的方式,可以看到有個空心的圓圈,此時在雙指互點一下,就能開啟主畫面了。
由於 Vision Pro 是透過眼控方式操作,所以你眼睛的視角,裝置會自動偵測為最清晰的地方,至於遠處則是會模擬眼睛真實的視覺狀態,所以會顯得糊糊的。簡單來說,如果我從螢幕的 A 點看到 B 點,就可以看到 Vision Pro 的視線清晰度也會跟著改變,等等再操作一些沈浸感的功能時,也會有範例參考。

開啟應用程式時,在底部可以看到一個小點與線條,注視小點再雙指互點就能關閉應用程式。

雙指長壓捏住並注視長條的移動軸,就能任意移動應用程式在不同位置,甚至移動到視野後方都行。

覺得顯示畫面被移到眼睛懷疑人生(?),長按數位旋鈕也能置中目前的顯示畫面。

要改變應用程式顯示面積,則是能注視視窗角落,並搭配雙指捏住拖移來改變大小。

調整音量也能透過雙指捏住的方式左右移動調整,但我自己是習慣透過旋轉數位旋鈕的方式來做調整。


剛剛有提到將手掌正對自己可以叫出 APP 主畫面,此時 180 度翻轉到手臂,就會叫出控制中心的選項。首先翻動時會先看到目前時間、音量與電量等基本資訊。

此時再雙指互點一下,就能叫出控制中心了。可以看到有通知、等等會提到的環境、Mac 虛擬顯示器與通知等調整選項。

控制中心跟 iPhone 或 iPad 類似,可以快速調整 Vision Pro 的各項操作功能,本篇能生出來的要點之一,也是在於內建的錄影功能。
那 Vision Pro 要怎麼截圖?也相當簡單,只要同時按壓啟動按鍵與數位旋鈕,就會做截圖了,甚至用 Siri 來下指令也行。可以說 Vision Pro 在以手勢與眼控操作為主的狀態下,一些指令甚至輸入資訊等,用 Siri 會得到更好的體驗結果。

雖然說手背直接翻轉就能啟動控制中心,但操作上我自己是習慣往左下方翻,如此也能叫出控制中心的選項,而且外界看起來姿勢還蠻帥的(?)。
光看圖片解說相信大家還是一知半解,這邊也直接提供實際的基本操作影片給大家參考,就能發現 Vision Pro 的操作真的很簡單!
這邊也強烈建議,本篇文章大多數的展示功能,以影片檢視會得到相對貼近真實體驗的樣貌,但畢竟螢幕錄影不是像真實帶著 Vision Pro 檢視,視野一定有差就是了。
除了基本的操作手法,這邊也先以照片 APP 來示範改變視窗位置、大小的操作方法,操作上真的很直覺,以前玩 VR 用遙控器的我真的無法想像......


我自己覺得 Vision Pro 手勢一開始比較容易讓人混淆的地方,就是放大手勢其實有兩種。剛剛提到的注視邊角是針對 APP「視窗」來做面積改變。如果是像圖片、網站本體要放大的話,則是要靠雙手的雙指(繞口令?)同時輕捏,往內就是縮小、反之就是放大了。
同樣這邊以等等會介紹,幾乎是 Vision Pro 大亮點之一的空間影像做示範,可以看到雙指輕捏,做出像指揮家的姿勢(?),就能針對相片做縮放了。

大致講完了操控姿勢,相信大家這邊就有個疑問了。那 Vision Pro 要怎麼開關機?開機其實相對簡單,在連接上電池後,直接配戴其實就會自動開機了(但要注意電池不支援熱插拔),關機的話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其實跟截圖一樣,就是同時按兩個實體按鍵,但從短按變成長壓;另一項則是在設定的一般選項中,有著關機功能。但這兩種方式我都不推,還記得剛剛提到的 Siri 嗎?其實只要叫 Siri 出來說電源關閉,就會出現選項了。
如此類推的話,要是想調整 Vision Pro 的亮度等比較深層、但又會影響使用體驗的功能,其實都能透過 Siri 來施行。

至於使用 Vision Pro 常出現的一些警示,除了剛剛蔡司磁吸光學鏡片會碰到的離顯示器太近,還有光線不足時出現的提醒,如此會讓環境感知功能失效。

在配戴時要是位置沒有用好,系統也會出現提示,甚至要你往上或往下移都會提醒。

要是離真實的物件太近的話,系統也會出現警示怕你撞到,除了 Vision Pro 不便宜,當然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由於 Vision Pro 是透過攝影機的方式來呈現外面真實視界,所以某種程度來說,它還是被歸類在 VR 而不是 MR 的狀態,但這不是重點。如果是以攝影機,而不是光學的方式呈現的話,快速的移動就會讓 Vision Pro 出現些許殘影,所以平常不建議太快移動視角,看 APP 視窗是還好,但是注視真實情境的話,其實蠻容易暈的。
當然,這個情境某種程度,其實很像王家衛的抽幀風格.....,這邊我也實際帶著 Vision Pro 走動並做一些日常生活的動作,可以看到整體還是有些拖影的狀況。但畢竟官方也不建議戴 Vision Pro 走動,這邊就給大家做個參考了。


再來是起初推出時感覺有點怪怪,可以說是與 EyeSight 類似,但範圍變成整張臉的自像功能。拍攝也相當簡單,其實就跟 iPhone 建立 FaceID 類似,只要握持住 Vision Pro 並與眼睛同高,按指示移動臉部就能完成自像的拍攝了。

實際拍出來的樣子(當然是我拍,不要多慮了),跟去年的版本相比,目前的自像模真度可以說相當真實,就連掃描當下瀏海的狀況也完整呈現。

拍攝完後也能對自像做像是人像打光、眼鏡等配件,甚至像視訊一樣放背景也可以,這張怎麼感覺有種要升天的感受.....
影片可以呈現的調整方式就顯得蠻多了,除了眼鏡等配件,也能調整亮度、色調等功能。

至於自像對於 Vision Pro 來說,能應用的情境概略是哪些?最為重要的就是可以搭配 Facetime 撥打電話,雙方就能互相看到對方的自像,同時在講話時也會有相應的模擬。另外,也能搭配 Apple TV+,在沈浸式的功能之下就可以一起看影片,甚至還會模擬影院的配置。
因此如果是在有多台 Vision Pro 的狀況下,除了一般能聯絡感情,甚至開會等一些需要協作的流程都能透過 Vision Pro 遠端達成,而且也不像類似的競品是 Q 版的虛擬身份,真實感算是顧的蠻足的。
為什麼沒有自己的示範?除了體驗加上撰稿時間比較趕,加上我沒朋友.....

▌沈浸體驗

Vision Pro 最大的優勢與亮點,無非就是將我們一般操作 Apple 常見的 App,直接以 VR 的視野做呈現,整體的沈浸感自然是不用多說。加上對於遊戲、影視等特殊應用程式也有做量身打造的專屬功能。
雖說這些體驗其實就是 VR 顯示器常見的方向;但藉由蘋果詮釋,平時滑手機、乃至於使用筆電等情境,幾乎靠 Vision Pro 也能達成,這就是目前其他頭戴式顯示器難以實現的裝置串流與實用性了。

如果你像我一樣工作相當忙碌,沒什麼時間整理桌面的話。搭配 Vision Pro 的環境功能,就能接讓視野歸零!某種程度眼不見為淨也是種解法(?)
環境部分目前都是由蘋果官方來做提供,會有一些實際的場景,或是色彩濾鏡來取代原本的真實環境。


這邊就呈現幾個實景給大家檢視,看起來感覺沒什麼,但戴上 Vision Pro 時,全都是 360 度的呈現,以月球來說,彷彿你就在月亮上面,只差沒看到吳剛了(?)
而且圖片沒辦法呈現,但這些環境其實也是有背景音的, 月球除外因為太空沒有聲音。


如果覺得完整的沈浸感有點沒安全感,也能透過數位旋鈕來改變環境的透明度。
這邊也附上實際操作的樣貌,這邊可以看到除了調整環境透明度,剛提到的音量也能透過數位旋鈕來做調整。
這裡也實際搭配環境來做一些應用程式的使用給大家參考,彷彿置身在雲端滑手機的感覺(?)

Vision Pro 的一大亮點,就是將既有的多款應用程式「VR」化。其中最為核心的 APP 之一,無非就是 Safari 了。開啟之後就會騰空出現瀏覽視窗,搭配眼控與雙指輕捏,也能做出觸控板的滑動與點擊;要是嫌視窗太小或網頁比例不夠,也是能透過剛剛提到的兩種手勢做縮放。
這邊也附上實際的操作影片,以本站網頁開啟的機制可以發現,Vision Pro 主要系統還是以 iPad 做為骨幹,如果是 iOS 就會變成手機版了。而電腦版的網頁有時候選項太細小,透過眼控可能不太好選擇,此時就能搭配雙手輕捏縮放再行操作。

至於 Youtube 部分,由於目前還沒有 Vision Pro 專屬的 APP,要檢視的話一樣需要透過 Safari 使用。剛剛提到的眼控問題,在 YT 可以說最為嚴重,像是變全螢幕,或基本的播放、暫停選擇,我自己用眼控高機率會偵測到時間軸。

此時就需要透過網頁縮放比例,讓選項變大就比較好「看見」並做選定操作了。嗯真的很大。

另外,Youtube 在全螢幕播放時,也可以支援類似影院黑暗環境的呈現方式。只是整體選擇還是不如自家的 Apple TV 完整就是。
這邊也實際附上實際操作的影片給大家檢視,可以看到在一般網頁比例,眼控真的很難選到全螢幕,這時候放大網站比例就搞定了。

Netflix 也是相同的操作邏輯,在沒有 APP 的支援下也是得透過 Safari 來播放。而由於版權因素,這邊示範就不特別放觀影的情境了,因為也是一片黑。

目前 Vision Pro 觀影體驗來說,支援度最廣、沈浸度最高的當然就是自家的 Apple TV+。不僅可以有最為沈浸的播放感受與背景選擇,片源也有專供 Vision Pro 的 3D 沈浸式影片。但同樣因應版權因素,這邊就放個 3D 的影片讓大家體會一下沈浸感。

同樣附上實際鍵盤的操作體驗給大家參考,即便可以直接點擊虛擬鍵盤輸入,但幾乎沒什麼回饋感可言,我還是比較喜歡透過眼控的方式搭配雙指互點,輸入速度會比較快。要是做簡單的輸入選項,其實用語音輸入是最為推薦的。

再來是照片 APP,整體介面設計其實跟新版的 iOS 18 類同,不管有沒有用過蘋果裝置,也是相對好上手的。
加上這次特別為 Vision Pro 設計的空間影片 / 照片功能,在發表之時老實說我覺得沒什麼,可能就是個類 3D 影片,實際看別人的截圖錄影也是差不多;但在實際戴上 Vision Pro 體驗後,感覺真的很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是這次 Vision Pro 中,我覺得前三大亮點功能了。
這邊也直接來個簡單示範,可以看到空間影片可以切換成三種顯示狀態,分別是一般平面、3D 化以及沈浸感最強的全螢幕功能,而且這個影片我還沒有真的切到全螢幕,等等也會有更沈浸的範例。
知道可以播放空間影片或照片,那這些素材要從哪裡來?除了 Vision Pro 可以直接按快速啟動按鍵做拍攝,搭配 iPhone 16 系列也能拍,如果是在旅遊時遇到美景,就能透過 iPhone 拍攝,這邊我大多是以 Vision Pro 來拍攝就是,後續有機會來做個專題比較看看。
透過 Vision Pro 拍攝也相當容易,這邊也不多說,直接看影片示範。
除了透過 Vision Pro 或 iPhone 拍攝,Vision Pro 也能針對特定照片將其轉化為空間照片,但不是每個圖片都能轉化,但通常有人物、寵物等題材幾乎都可行。只要看到右上方有個正方體的圖示,就代表支援轉化。
這邊也直接附上以螢幕錄影來呈現空間影片,透過 16:9 的螢幕看感覺真的沒什麼,但相信我用 Vision Pro 檢視真的是一番不同的風景.....看起來真的很
但不管是透過 Vision Pro 還是 iPhone 拍攝,建議還是選在光線充足的地方,畢竟是講求沈浸感,錄影截圖都看得出來畫質會因為光線減損,實際用 Vision Pro 自然就更明顯;但說真的其實不太妨礙沈浸感就是了。
一般影片播放自然也是沒有問題,但 Vision Pro 不像 iPhone 16 系列支援變速播放,所以如果是用 iPhone 16 Pro 系列錄的 4K 120p 影片,在不經過剪輯變速的狀況之下,就會是原速播放了,這點就有點可惜。
其他具備沈浸感的應用程式部分,這邊介紹幾個當初 Demo 有展示的。首先是《恐龍奇遇》,雖然是以視窗的方式做開啟,但從一開始在現實環境翩翩飛舞的蝴蝶,再到「破框」而出的恐龍;還是要說螢幕錄影看起來沒啥,但戴上 Vision Pro 看真的是讓人很驚艷.....
遊戲部分其實跟一些競品類同,但 Vision Pro 最大的優勢,則是在不需要透過控制器就能操作,像音樂節奏、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水果忍者,透過手勢就能輕鬆遊玩,還能透過模擬動作投擲手裡劍。另外,甚至也有假裝握持方向盤操作的賽車遊戲,但時間因素這邊就沒特別體驗。
在談到多數媒體(包括我)覺得 Vision Pro 最猛的 Mac 虛擬顯示器之前。看到現在應該有不少人相當好奇,也是 VR 相對大宗的使用方式;那就是我能不能用 Vision Pro 看色色的影片?
其實透過第三方 APP,Vision Pro 是可以像其他 VR 裝置一樣播放 180、360 度的影片,這邊也不多說,直接看影片就知道......而且 moon Player 這個 APP 也能搭配虛擬的場景來播放一般影片。

至於其他紳士的影片部分,比較簡單、但又相對新奇的,就是透過 Mac 虛擬顯示器來觀看之餘,先前介紹的空間影片某種程度其實也可以啦,但也要有人用 iPhone 或 Vision Pro 拍攝外,目前支援空間影片拍攝的,還有 Canon 的 RF-S7.8mm F4 STM DUAL APS-C 鏡頭,看看有沒有片商之後會嘗試(?)
▌多工使用

最後壓軸好戲,可以說是 Vision Pro 在蘋果生態系的技術與介面,來呈現 VR 裝置的操作與沈浸感後,幾乎能說是競品完全沒有的獨家功能,就是 Mac 虛擬顯示器這項功能了。
實際講起來也相當好理解,就是將 Mac、iMac、甚至沒有連接螢幕的 Mac mini,將畫面直接投放在 Vision Pro 上做使用。說的白話一點,想像一下你用筆電連接 IMAX 的巨型螢幕操作,大概就是那麼震撼吧。

要如何連接也相當簡單,首先需要開啟 Wi-Fi (不一定要網路)、藍牙功能,並且讓 Vision Pro 與 Mac 系列裝置都是登入同個 Apple ID,就能連接了。

至於連接方式共有兩種,我自己最推,也是最酷炫的方式。只要條件允許,在以 Vision Pro 看 Mac 系列裝置,就能看到有個連接功能。透過眼控與雙指互點,就能快速連接了。


另外一種則是透過控制中心的 Mac 虛擬顯示器功能來做連接,但會用的時機應該相對少一點。因為在實際體驗時,幾乎是眼睛對到 Macbook 就馬上跑出來介面,甚至不想讓他跑出來都不行(?),也難怪連接旁邊特別做了一個取消選項

這邊就以影片來示範連接 Mac 虛擬顯示器的操作方式。雖說還沒詳細介紹,但看到 Macbook 螢幕在 Vision Pro 彈出來的那一刻,感覺真的是舒服

另外,在透過 Vision Pro 投射 Mac 裝置的螢幕時,原本裝置要是有螢幕的話,就會自動變黑來保護隱私,雖說是小細節,但相信你也不想用 Vision Pro 偷看東西的時候,發現原本螢幕也是同步亮著,這樣就失去意義了


Mac 虛擬顯示器在還沒更新 Vision OS 2.2 前,螢幕的尺寸其實相對小。但目前就多了廣角、超廣角共三種顯示方式。


這邊以標準與超廣角來呈現,可以看到標準就像一般筆電螢幕一樣。而廣角與超廣角,則是會像曲面螢幕一樣呈現,超廣角在視覺上甚至會超過眼睛視野,看起來真的很爽啊~而且這三種顯示格式,同樣能透過注視角落來做縮放,直接佔滿你前方視野都不是問題。
廢話不多說,直接看影片就能知道 Mac 虛擬顯示器為什麼是被體驗過的媒體大聲稱讚的功能了。說真的我甚至覺得這個功能,以常用 Mac 的朋友來說,就可以佔 Vision Pro 大概五萬的額度了(?)



有趣的地方在於,如果是在啟用 Mac 虛擬顯示器的期間截圖,就真的會存下當下螢幕比例的樣貌。這邊我也直接附上三個模式的桌面截圖,這邊就能看到整體比例跟應用程式的佈局了。如果你有搭配第三方的多工佈局 APP,好用度就真的再翻倍。
實際操作部分,一開始我有點不太習慣預設太遠的顯示距離,手動拉近之後我覺得我就像貼著電視螢幕被打的小孩.....建議還是調整一段距離,不然眼睛真的會不適(?)
這邊我同時搭配瀏覽器、Lightroom 修圖與剪片軟體,搭配超廣角的顯示視角,就能順著視覺來操作要用的軟體,多工程度真的是很讚,而且從影片中可以明顯看到,在眼睛注視的其他地方,就跟真實視覺一樣會做模糊處理。

既然都是直接投放 Mac 裝置了,用 Airdorp 自然也不是什麼問題。不過這邊要提一下,Vision Pro 以修圖或是影片調色來說,顯色上我自己對比之後,覺得會比較接近 iPhone 16 Pro 預設的螢幕色調,也就是會偏暖一些。
而跟未校色的 Macbook,在與 iPhone 16 Pro Max 與 Vision Pro 對比之下,Macbook 的色調會比較冷一些,如果要用 Vision Pro 搭配 Mac 虛擬顯示器用跟顏色有關的操作,就要特別注意。

不過在透過 Vision Pro 投放 Mac 畫面時,就不能搭配 macOS 15 的 iPhone 鏡像輸出,只能透過 AirPlay 方式投放。
▌小結

其實 Vision Pro 上市真的已經一段時間了,如果有興趣的朋友相信也大概知道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但台灣雖然開賣時間不算早,但在搭配 VisionOS 2 後的整體操作與功能升級,卻是相當有感,某種程度反而是賺到了(?)
以我目前大約將近一週的體驗時間,跟其他 VR 裝置競品相比,Vision Pro 真的是會讓我主動有意願會想要拿起來使用的機種,不像競品真的是為了遊戲或「特殊」影片。
這點我覺得也是目前 Vision Pro 最大的亮點。將日常生活操作 iPhone、Mac 的體驗直接延伸到 Vision Pro 上,並有沈浸感更優秀的顯示方式,以及不需要額外手把的手勢操作功能,使用直覺、簡單,加上能達到跟其他蘋果裝置串聯的體驗,不難想像官方賦予 Vision Pro 的定位,就真的是對於未來整體科技發展的試金石了。

然而畢竟是領域相對小眾,先不管第三方 APP 的支援性,目前還是相對少一些(當然隨著時間一定會越來越多)。加上頭戴式顯示器目前技術限制下的體積呈現,即便 Vision Pro 可以帶來相當沈浸感的內容,但物理的限制,像是重量,就會是使用體驗上的最大關卡,更何況在不是必需品的狀況下,Vision Pro 的售價,真的是一般消費族群可能想都不會想的等級。
而在重量、價格,以及對於 VR 的種種刻板印象,其實 Vision Pro 推出至今還是有蠻多有疑問的評價。但我必須說看完整篇或是其他媒體的測試後,其實 Vision Pro 真的是一款需要「眼見為憑」的裝置,實際體驗後才能真真切切知道體驗到底是什麼,那個感受真的是光看截圖與錄影無法感受的。
真的要說目前 Vision Pro 我覺得難以忽視的缺點,就是重與高價了。前者可能還能透過躺著、加上靠墊補足,但貴這件事換個角度想,可能不是廠商的問題,是沒錢的自己要努力(?)
當然,對於蘋果來說,Vision Pro 畢竟是自己首款頭戴式裝置,某種程度來說就是要火力全開來彰顯技術力,價位自然是壓不下來。未來如果真的如傳聞般,推出體驗類似的平價版本,才能真正讓蘋果想要讓科技「空間」化的概念更為普及吧。
▌小惡魔福利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