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rtypoint wrote:
蠻有趣的行動支付
除了對岸 支付寶/微信的方式, 也是目前街口想要做的方式
其他兩個很成功的地區
肯亞 - M-PEAS ,主軸是電信商,等於是大家的錢在電信商 靠支 2G手機就轉帳了
瑞典 - SWISH ,錢在銀行戶頭,透過 銀行轉帳方式 , 台灣Pay 很類似做法,只是行動力差太多了
QR code 其實只是更方便的方式,不用輸入對方手機號碼或代號
重點 還是如何 讓轉帳成本 極低,且負責的公司 能讓人有信任感
美國 其實也有 VENMO,但其使用範圍 僅限於 轉帳 ,無法 實體交易
現在就看信用卡公司 VISA/MASTER 等 ,能不能推出更有競爭力的方式
或是 等著遲早被湮沒....
QR code的部份,其實現在大型國際信用卡公司(VISA跟Master)都有相關的服務,只是很少在台灣目前一般的消費交易上使用到。
(所以如果要說NFC跟Qr Code這兩種交易方式比較優,其實要看交易的環境而定,而不是一票打死NFC比較好或QR Code比較通用)
另外台灣的Line Pay,最早曾跟國泰世華銀行合作過,當時Line Pay是可以直接轉帳到銀行戶頭的。
不過後來Line Pay取消此服務,加上電子支付法規上使用獨立帳戶而不是銀行帳戶的限制,因此就電子支付來說,未來應該會很像大陸支付寶那種儲值到電支帳戶的作法。
台灣Pay我個人認為比較像集合式的簡易行動銀行App,而不是個支付工具(笑)
這實在沒辦法,Google Pay指紋解鎖就刷過的的交易,台灣Pay還要按密碼按半天...
dirtypoint wrote:
NFC 架構 經過太多人的手
金流成本太高了
還要設置 一個 pos 機
這些種種限制 就很難推 NFC 方式
成本這問題最明顯的例子
就是像KOKO綁街口 視為線上交易 便宜5%
koko 綁三大pay 反而視為 一般交易
這論點有問題,這應該只是銀行端認定的問題,跟NFC推廣無關。
我直接舉個反例。
新光銀行有一張魔法少女信用卡,一般消費回饋0.3%,指定數位通路回饋2.1%。
而這個指定數位通路,其中就包括Google Pay。
(也就是說,只要能刷google pay,會比拿這張卡的實體卡更優惠)
回到koko combo icash這張卡本身,街口為其通路,當然會有5%回饋。
但如果拿這張卡去超商刷(包括3大Pay),照樣算5%回饋。
因為超商刷卡,也是列在這張卡的通路中。
如果沒有特殊活動的話,超商中又以7-11,最高能拿到8.3%的回饋為最高。
(限星期六日 openpoint 10倍送期間,以icash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