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赦天靡毘非笑 wrote:
如果確實如此,各國大家廠商為了自己賺錢,
也是硬要各搞出一套自家的體系
早期感應式電子車票發展時,是各廠商自行發展的。
最後再由營運商(比如JR、北捷),從一堆不同的格式中做出選擇。
所以跟你想像的「各家硬搞自家系統」陰謀論,事實是不一樣的。
(就像記憶卡,現在大眾與各廠商選擇的主流是SD。
但早期樣式就非常的多且各不相容,甚至還有長條狀的Memory Stick出現)
要說缺點,就是現在這些發展很早的電子票證,都會遇到HCE化會有問題。
像西瓜卡,Android只有指定的日版手機,才能在Google Pay用西瓜卡。
原因是這些手機上才有相關西瓜卡的安全元件,而且還是硬體式的。
台灣的話,則是把安全元件放到NFC-SIM或SD卡(早期)中,來解決手機本身缺乏電子票證安全元件的問題。
但相對的,NFC-SIM必須跟電信商綁在一起,變得很難在不同電信商中移轉,這是很大的問題。
當然,理想上安全元件可以HCE,但這同時也代表票證卡的協定需要大幅更新,也牽扯到票證廠商需要大幅更新或汰換,現有數量極為龐大的讀卡設備問題。
短時間內,個人認為票證卡公司,不太可能會一口氣短時間內來處理此問題。(畢竟額外成本太過高昂)
比較可能是把下一代的協定先做好,在新版讀卡機上預留相容HCE新協定的需求或空間,
然後逐漸把舊機器汰換到一定程度後,再開始啟用有HCE的新協定。
之後才有可能在Google Pay跟Apple Pay上上架。
而這就需要數年到十數年的時間,才能將舊的讀卡機從市場上全部移除。
不然就需要手機內建相關安全元件(如Samsung Pay的悠遊卡、iPhone8以上西瓜卡的作法),才有可能讓票證在手機上使用。
或許eSIM全面上路後,NFC-SIM退位不再一定得跟電信商綁定,只成為安全元件載體的話,比較能解決這問題。
但就現在各家電信都在發展自己的感應支付系統的狀況來看,除非監管單位直接要求轉向,或是有NFC-SIM以外的方式,能下載加入安全元件,否則不太可能朝此方向發展。
Philip Wen wrote:
問一下 2019年...(恕刪)
目前最新消息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3640125
本身有大頭症+月球漫步 你還有得等 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