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傳、鴻海罕見折價併購,專家:成交價令人難以理解

chenpaichao wrote:
從亞太換了董事長,財務出身,並非電信專業,就是準備要賣的前兆,類似看守內閣的性質(恕刪)


你錯了,從亞太國碁合併開始,早已經註定了今天的結局!你以為鴻海那批「做工仔人」懂得玩服務業嗎?

當初亞太選親時,要是與台星(忘了當時是「威寶」還是已經改了)合併,兩小會從各自虧錢的公司,變成一個小賺的公司,這從亞太在東元代管的最輝煌時期,EPS都可以超過1元得到印證。那樣的話,今天電信市場就會是三(差不多)大、一中,各自都會賺錢,只可惜當初這樣的看法不是主流,也無法在這個金錢遊戲裡發得出聲音...
ctstsk
你行你上
亞太本來就不值錢阿,不然郭董怎麼會買?
亞太跟台灣之星不是同樣性質,畢竟台灣之星是有標到5G頻段,就算沒被收購,也可大玩5G月費,這樣下誰獲利比較少
亞太沒標到5G頻段下又低頭跟遠傳合作,申辦亞太5G門號還要讓遠傳點頭才可辦,算已經一半被遠傳收購了
綜合來看台灣之星不需要壓低流血價來賣,只是可能不想在賠錢了,沒虧很多下魏家點頭就賣,亞太不一樣,5G要聽遠傳的,4G又建設沒完整下,只有走流血價來求賣,畢竟以亞太4G賣低價又有終身合約問題,那家會收走亞太4G門號
449828 wrote:
亞太跟台灣之星不是同樣性質(恕刪)...台灣之星不需要壓低流血價來賣...亞太不一樣...只有走流血價來求賣,


個人還是覺得這個邏輯有點問題。兩小到最終的結局都是賣掉,這樣可推論2020年後兩小經營者的想法都該是無懸念的美化自己的財報,讓賣相好看這樣買家才會出好價錢來收購。以遠亞併一案最終用6.5每股價格成交,低於當時市價的角度看,生意人能賣8塊的東西絕不會6塊就成交。肯定是評估繼續用亞太名義經營下去,還是得持續虧損個幾年,再加上潛藏的債務(不論對銀行及廠商)等等合計評估後才最終用6.5成交,還可以換到每年溢價配股息的股票,至少對過去8年以上所投入的資金可以開始收個股利,何樂不為。

但反觀台台併成交價格每股4.5元看來台哥大似乎溢價收購了台星,但台星的債務部分相對亞太高了很多,對銀行的部分就到將近300多億元以上,還不見得包含對廠商的未履行義務。這種情況下台哥大溢價收購才是真的對自己股東無法交代買貴了的這個事實。

也許這版上的風向不斷的專注在遠亞併上,說不定是另一組合在轉移焦點,避免股東抗議這把火燒到自己買貴了事實上面呢?大家參考參考
449828
感覺台灣大哥大收購台灣之星,應該是包含台灣之星貸務吧,畢竟台灣之星總合來看,還不至於會倒,像亞太這樣流血價很難
好奇寶寶123耶
台星標3.5G就花了快200億,加上之前的4G網路建設,現在的5G網路設備等等,282億價格怎麼可能包含這些債務的部分呢?當時有一篇報導講過整體台星案對台哥大而言花了近600億以上的價格成交供參考啦
好奇寶寶123耶 wrote:
個人還是覺得這個邏輯(恕刪)


多年前許家的威寶時代,業內曾有傳言要嫁台哥大,聽說沒有聘金還要求一牛車嫁妝....如今的結果可比當年強多了!

反觀亞太,從東元時代的高峰一路往下走,拖得越久,只會讓它的價值越低而已!
好奇寶寶123耶
回到數字來看,最終每股4.5與每股6.5都一樣是賣掉,最後的結果是誰比較會經營,應該數字上會看得出來吧。
好奇寶寶123耶 wrote:
個人還是覺得這個邏輯(恕刪)


對於淨資產破兆的富邦集團花600億買下台灣之星根本九牛一毛

富邦金2021年全年稅前淨利1660.50億元、稅後淨利1446.06億元,較2020年同期大幅成長60%,每股稅後盈餘(EPS)為12.49元。
亞太電信在東元集團操盤時相對穩健
在各家進入4G時
當時內部曾有做調查 如果鴻海 頂新 這兩家有可能進駐的話
問員工希望哪一家?這也是後來鴻海順利入主的原因
因為亞太已經是股票上市公司 又有官股作為大股東
多數人都認為鴻海進來是要跨足電信產業 順便賣他們自己的白牌產品
所以並沒有強烈意識到未來是這個"被併購"的局面

當後來鴻海成為大股東時
官股對於一些非電信慣有經營方向出來時
是否有做任何表態?這倒是令人好奇
畢竟
在前任董總呂及黃掌權時
跟台哥大借網導致NCC開出多次罰單的事件也是鬧得轟轟烈烈
但似乎雷聲大雨點小
讓人懷疑這是不是有政治力影響
尤其將亞太的工務部門拆掉成立富鴻網
黃自己掛董事長兼總經理
接著連5G 目前設備相對成熟 的3.5G 頻段都放棄不標
感覺官股都沒有意識到這家公司發生了甚麼事

亞太電到底有沒影價值?
如果沒有
遠傳何必買?
買了就有辦法重新搶二望一
不買就等著當老三
現在這狀況
希望沒有人在這個交易中有不當得利
因為這牽涉到的不只是股東權益
還有上千的勞工生計及相關廠商的權益
亞太電信在東元集團操盤時相對穩健
3GCDMA時代標頻譜成本低,東元接手體質還不差。當時月租費訂價相對合理轉盈不難

在各家進入4G時
亞太原CDMA系統完全不能用了要全部報廢認列100多億
損失。LTE基站要重蓋進度又因華爲設備被NCC打槍開台進度落後,用戶開始大量流失,被迫與台哥大借網開台,除借網費用高外又不斷被NCC罰款

接下來用戶數始終拉不起來,低價削價競爭惡性循環

連虧8年後5G標金再創天價
用戶數僅200萬且多半低價月租(折舊攤提根本不夠絕對再虧損)根本無力再玩5G了。

亞太電到底有沒影價值?
沒有價值(標金太高用戶太少連續虧損死局)

如果沒有遠傳何必買?
被台哥大併購台星逼的,不併就是永遠的老三

希望沒有人在這個交易中有不當得利,因為這牽涉到的不只是股東權益還有上千的勞工生計及相關廠商的權益

ANS:
有不當得利可以查,但是我看到更多的是股東股票輸錢不甘願想要重新鑑價要遠傳出更高的收購價這可以討論。
買連續虧損,沒有未來獲利可能性的公司
股票本來就是投機行為輸贏要自己承擔。

用冠冕堂皇的勞工生計廠商權益來
講就不用了很假
收購價提不提高員工還不是棄子關員工屁事。

亞太連虧8年的過程中,股東們都清楚是怎麼回事
標金折舊太高,用戶數太少,市場削價競爭激烈
這8年怎麼都沒抗議?

我覺得鴻海從頭到尾根本判斷錯誤被東元坑了,賠了一屁股,惹了一身腥

頻譜標金政府斂財撈錢
小股東們大都是想買低價股投機炒作
法人從2018年開始早就慢慢跑光光了
girlsdontcry wrote:
因為這牽涉到的不只是股東權益
還有上千的勞工生計及相關廠商的權益

議價高低關係到股東權益,
合併後原亞太員工被「精簡」是必然的事,
廠商權益遠傳必須全部接下.

從另一角度看,
亞太如果沒賣掉最後撐不下去,
只能以更低價賣給願意接手的人,
或者兩手一攤倒閉,
員工連遣散費都不一定拿得到,
廠商當然也不會好到哪去.

當後來鴻海成為大股東時
官股對於一些非電信慣有經營方向出來時
是否有做任何表態?這倒是令人好奇

官股原本就不適合干涉這種事,
先不論台鐵和亞太本質上是合作而非投資,
台鐵本身就不是商人,
怎可能指導商業策略?
「官方」並沒有比較會經營企業,
不然何以國營企業紛紛公司化???
girlsdontcry wrote:
當時內部曾有做調查 如果鴻海 頂新 這兩家有可能進駐的話
問員工希望哪一家?這也是後來鴻海順利入主的原因(恕刪)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當時的台星,是個編制完整的公司,國碁就是一個小貓沒幾隻的半空殼公司(這句話沒有不敬的意思,只是單純描述當時國碁的編制現況)。

從亞太員工的角度,鴻海入主,幾乎所有人都可以保住位置;跟台星合併,就勢必有一部份人會失去工作。所以那個結果是可以預期的!

但從公司生存發展的角度來看,和台星合併才有與三大一搏的機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