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ligo wrote:
看到VoWiFi這種服務,想必未來一定會有很多人會想直接把GSM整合進傳統話機
然後加上外出又可以使用的狀況下
這時候同號碼雙SIM卡就變必要的,總不能一張卡拔來拔去
為何官方不推這種服務,就算要付月租費也可以
不知同號雙卡對業者來說,是有技術上的問題,還是管理方面有問題,才沒提供這種服務呢?(恕刪)
我能了解你的意思,我也有跟你一樣的需求
樓主的意思就是希望SIM卡能在不用"拔來拔去"的狀態之下使用
沒錯,這是一門商機
但你描述的不夠詳細,只要換個說法後大家就比較能了解了
於現行的制度下,一個號碼只有一張SIM卡。
這代表著平日外出上班上學時SIM卡是裝在手機上來使用,不過如果說在下班放學回到家後也有將SIM卡拔下來放到4G分享器上來當成固網使用需求的話,就要勤者多勞了
因為這樣每天"拔來拔去"的使用方式確實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但如果同一個號碼能被刻入在兩張SIM卡之中的話,就可以分別裝在手機和4G分享器上來使用,不用再"拔來拔去"了
在樓主的想法裡埋藏有巨大的商機存在,只不過樓主的想法跑在了很前端,凡人俗子們跟不上罷了
我舉例來說...
各家電信公司一般都會在號碼上奉送些許的網內網外市話的免費通話分鐘數額,這些免費的通話額度有些人是完全用不上的
那些人呢?
就是將4G網路SIM卡當成固網裝在4G分享器上的人
這些電信公司送的免費通話額度,放著不去用的話,對雙方來講都是個損失
為什麼呢?
消費者不想用是因為SIM卡"拔來拔去"很麻煩,乾脆就不願意去拔了,不用就不用了,全當作沒被送到過免費通話額度來用。
電信公司則因為消費者根本沒有在用通話功能,而喪失了去收取在免費額度用完之後屬於"超額"通信費用的機會
這狀況換一個方向來想的話...
如果同一個號碼能被刻入在兩張SIM卡之中,那消費者便可以在不用"拔來拔去"的使用方式之下,愉快的使用電信公司送的免費通話額度
如此一來電信公司除了能獲得收取"超額"通信費用的機會之外,還能以這名目來增添第二張SIM卡的租用費用
當然這第二張SIM卡的租用費用金額多寡大小會影響到租用人的租用意願
以我為例的話,我願意每月多付11元來租用第二張SIM卡
為什麼是11元呢??
因為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台星188加上亞太11
台星188的SIM卡裝在家中4G分享器上當固網用,亞太11的SIM卡裝在手機上帶著跑
本來我是想著將台星188每月送的80分鐘免費通話數來善盡其用,可是在經過幾天很麻煩的"拔來拔去"之後....我投降了
於是就把亞太11的SIM卡裝在手機上來當成平日通話使用之
這樣一來等於是我決定了往後在手機上的通話消費金額全貢獻給了亞太,如此一來台星完全喪失了向我收取手機通話費用的機會
我這門生意本來台星是可以輕鬆全都拿走的,但可惜的是台星只給了我一張SIM卡,所以我選擇讓亞太來賺走我的手機通話費用
那假設說...
如果台星188是給了我兩張SIM卡的話呢?
那我就不必還額外去買了一門亞太11來用了不是嗎?
我可直接將台星188每月送的80分鐘免費通話給用完,要是講得太愉快的話,那我超過的通話費用台星自然而然就能收走了。
同一個號碼被刻入在兩張SIM卡之中,(或是複數以上亦可)這種模式是一門能賺錢的生意。
要如何將這種模式給製定好遊戲規則將其變成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就讓各家電信公司去傷腦筋吧
作為消費者來講,我只願意從中去買適合我的來用
至於是哪一家電信公司最有生意頭腦,這我一點都不關心!
樓主的想法,我也有之,差不多是在前年左右誕生。
當時物聯網剛走入居家不久,為了要連結家中的各項智慧型用品,我去申辦了用於物聯網用的專屬門號。
本來以為這樣就結束了,但後來又發現,車上的網路還沒搞定,於是又再去辦了一門號碼給車機用
整個弄完,我變成了有好幾張不同號碼的SIM卡
當時候我就在想...
如果說,能用一個號碼來統一所有的SIM卡那就太好太方便了
我是認為有線固網的時代會隨著5G時代的來臨而日漸退出網路市場
因為一門5G速度的門號可以同時吃下好幾門4G門號的使用需求,這時候單單只把5G門號當成是僅能專用於手機的想法就太迂腐不前了
高速頻寬之下,消費者端的固網實體線路,會全被SIM卡所主導的物聯網所取代,由複數以上的SIM卡來主宰物聯網是當然之舉。
樓主的想法可謂是走在了時代的前端,同一個號碼共同存在於不同的SIM卡上正是未來的網路使用方式,那是在巨大頻寬下的自然趨勢
樓主能在目前的4G時代之中就浮現出驚人的需求,給你拍拍手。
bigroom wrote:
我能了解你的意思,...(恕刪)
沒錯,這是窮人的思維....還能寫到落落長.....傻眼
NCC就等你們去帶領!!!
==================================================
我能了解你的意思,我也有跟你一樣的需求
樓主的意思就是希望SIM卡能在不用"拔來拔去"的狀態之下使用
沒錯,這是一門商機
但你描述的不夠詳細,只要換個說法後大家就比較能了解了
於現行的制度下,一個號碼只有一張SIM卡。
這代表著平日外出上班上學時SIM卡是裝在手機上來使用,不過如果說在下班放學回到家後也有將SIM卡拔下來放到4G分享器上來當成固網使用需求的話,就要勤者多勞了
因為這樣每天"拔來拔去"的使用方式確實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但如果同一個號碼能被刻入在兩張SIM卡之中的話,就可以分別裝在手機和4G分享器上來使用,不用再"拔來拔去"了
在樓主的想法裡埋藏有巨大的商機存在,只不過樓主的想法跑在了很前端,凡人俗子們跟不上罷了
我舉例來說...
各家電信公司一般都會在號碼上奉送些許的網內網外市話的免費通話分鐘數額,這些免費的通話額度有些人是完全用不上的
那些人呢?
就是將4G網路SIM卡當成固網裝在4G分享器上的人
這些電信公司送的免費通話額度,放著不去用的話,對雙方來講都是個損失
為什麼呢?
消費者不想用是因為SIM卡"拔來拔去"很麻煩,乾脆就不願意去拔了,不用就不用了,全當作沒被送到過免費通話額度來用。
電信公司則因為消費者根本沒有在用通話功能,而喪失了去收取在免費額度用完之後屬於"超額"通信費用的機會
這狀況換一個方向來想的話...
如果同一個號碼能被刻入在兩張SIM卡之中,那消費者便可以在不用"拔來拔去"的使用方式之下,愉快的使用電信公司送的免費通話額度
如此一來電信公司除了能獲得收取"超額"通信費用的機會之外,還能以這名目來增添第二張SIM卡的租用費用
當然這第二張SIM卡的租用費用金額多寡大小會影響到租用人的租用意願
以我為例的話,我願意每月多付11元來租用第二張SIM卡
為什麼是11元呢??
因為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台星188加上亞太11
台星188的SIM卡裝在家中4G分享器上當固網用,亞太11的SIM卡裝在手機上帶著跑
本來我是想著將台星188每月送的80分鐘免費通話數來善盡其用,可是在經過幾天很麻煩的"拔來拔去"之後....我投降了
於是就把亞太11的SIM卡裝在手機上來當成平日通話使用之
這樣一來等於是我決定了往後在手機上的通話消費金額全貢獻給了亞太,如此一來台星完全喪失了向我收取手機通話費用的機會
我這門生意本來台星是可以輕鬆全都拿走的,但可惜的是台星只給了我一張SIM卡,所以我選擇讓亞太來賺走我的手機通話費用
那假設說...
如果台星188是給了我兩張SIM卡的話呢?
那我就不必還額外去買了一門亞太11來用了不是嗎?
我可直接將台星188每月送的80分鐘免費通話給用完,要是講得太愉快的話,那我超過的通話費用台星自然而然就能收走了。
同一個號碼被刻入在兩張SIM卡之中,(或是複數以上亦可)這種模式是一門能賺錢的生意。
要如何將這種模式給製定好遊戲規則將其變成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就讓各家電信公司去傷腦筋吧
作為消費者來講,我只願意從中去買適合我的來用
至於是哪一家電信公司最有生意頭腦,這我一點都不關心!
樓主的想法,我也有之,差不多是在前年左右誕生。
當時物聯網剛走入居家不久,為了要連結家中的各項智慧型用品,我去申辦了用於物聯網用的專屬門號。
本來以為這樣就結束了,但後來又發現,車上的網路還沒搞定,於是又再去辦了一門號碼給車機用
整個弄完,我變成了有好幾張不同號碼的SIM卡
當時候我就在想...
如果說,能用一個號碼來統一所有的SIM卡那就太好太方便了
我是認為有線固網的時代會隨著5G時代的來臨而日漸退出網路市場
因為一門5G速度的門號可以同時吃下好幾門4G門號的使用需求,這時候單單只把5G門號當成是僅能專用於手機的想法就太迂腐不前了
高速頻寬之下,消費者端的固網實體線路,會全被SIM卡所主導的物聯網所取代,由複數以上的SIM卡來主宰物聯網是當然之舉。
樓主的想法可謂是走在了時代的前端,同一個號碼共同存在於不同的SIM卡上正是未來的網路使用方式,那是在巨大頻寬下的自然趨勢
樓主能在目前的4G時代之中就浮現出驚人的需求,給你拍拍手。
piligo wrote:
看到VoWiFi這...(恕刪)
你可以參考
同號共振
林小輸 wrote:
你可以參考同號共振
看來原PO不是要這種功能
是要辦便宜的門號
平常手機打電話+上網
下班下課回家後,用這個門號放到4G分享器分享網路
但Sim卡只有一張,從手機拔下來麻煩,插到4G分享器就不能接電話
所以才需要1個門號2張Sim卡,一張放手機打電話上網,一張放4G分享器用
但電信公司應該不會同意
因為2個門號2張卡就是賺2個門號的錢
1個門號2張卡只賺1個門號的錢
而且放4G分享器的就可能開24H下載,客服就容易接到其它客戶抱怨網路慢
一個月下載幾T的人被列黑名單還會上來發文說這家電信公司很爛,
勸大家不要辦這家公司門號,這樣對電信公司商譽也不好
所以我覺得電信公司大概不會開放1門號2Sim卡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