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oo.gl/v21lYQ
以人口數與台灣相仿的澳洲來說(網路依存度遠低於台灣
)土地面積是台灣的25X倍大.
當初也被詬病通訊費用過高,
像是傳統市話與手機都要收接通費(flag fall)
也就是就算只講一句:我在門口了! 不到5秒 也要收那20~35c(相當於NTD6~10),
接著多半是以分或是以30秒為單位計費的...
也就是算起來只講一句話,跟講滿一分鐘花得是差不多的錢.
網路更不用說了,2009年我剛到的時候,手機月費NTD900只有200mb!!! 超過不是段網就是依照流量很貴計算.
固網呢?! 大家有聽過一個月8g/15g/20g流量的嗎?! 而且速度還是2m/512k.
可是我在當地3~4年間,
看到手機通話越來越便宜,行動網路流量越給越多,
加上一些mvno業者投入, 甚至有越費1500無線撥打給境內市話/手機/境內簡訊附贈5gb網路流量.
固網提供無限量撥打市話, 上網流量增加,
FemtoCell讓家中收訊不佳的用戶可以透過家用基地台撥接手機.
與有線電視公司合作在家看HD電影,出外用手機繼續看.....
當年iPhone5上市沒多久我就買了,4G隨便測速都50m以上,飆到近100m是很平常的事.
但是反觀原先號稱科技島的台灣.
表面上什麼都吃到飽,但實際是想吃也吃不飽,
固網速度遠輸日韓,
數位匯流看起來也只有中華電信玩得起來,
4G因為一堆人當作固網, 人口密度高外加上到處都在抗議基地台,
所以4G通常速度不會比傳統3G快,ping值異常的高.
到現在也沒什麼殺手級應用,
先不提與有線電視業者合作,
光是基本的HD voice, VoLTE....都還沒看到影子.
像是朋友在美國也有USD50~60的方案可以境內電話/簡訊無線撥, 甚至開發app
讓用戶在收訊不好的地方或是國外可以透過voip接聽/撥打自己的手機,收發簡訊.
等於出國免漫遊費...如果有無上限市話方案幾乎等於講到飽....只要找到免費的wifi.
很多東西,以台灣的效率與科技,絕對可以做得比國外好,
不說別的我們3G開台其實算是領先全球的國家之一.
但是很多事情被無作為的政府,民粹的民代,電信業者...外加"慣客戶" 搓掉了.
講最明顯的預付卡...
促銷方案就是促銷方案,哪有人儲值了時間到沒用完流量還要求業者遞延/退費(轉為通話金).
表面上是消費者贏了,
實際上就是業者配合擺爛, 反正這樣大家也好好的,
所以不用花大錢拼命擴增後端網路頻寬, 反正遇到收訊不好就推給基地台被住抗,
有用戶反映電話打不出去或是上網很慢就推給周邊太多人用,
4G開台比大部分國家慢了2年, 移頻問題喬不定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更大的原因是...反正3G躺著賺就好,花大錢去標欣頻段,又只能放任吃到飽,到頭來營收不會增加反倒被抗議上網慢.
當國外可以用很低廉的費用撥打境內電話,撥打國際電話(手機直撥ip電話,完全不用用國際電話預付卡)
行動上網速度仍然維持一定水準, 費用也是大部分的人可以負擔,
而且每隔幾年都被政府與消保團體要求降價.
台灣的電話費卻是幾乎沒降, 業者也因為網路無法依流量計費,只好繼續在通話費與月租費去攤成本.
到頭來,贏得真的是消費者嗎?!
還有像是有線電視也是一樣,
表面上消費者是勝利,繼續繳低廉的費用100多台看到飽,
我高興一條線還可以分給10幾個鄰居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當全世界都在HD化,甚至4K即將成為主流,8K已經在測試中了,
台灣大部分的人用著可支援HD的液晶電視都比國外還久,
但目前大部分時間依然只能忍受SD 4:3硬被擠壓的詭異規格,
而且沒幾台好看,沒幾個節目看得下去.
有線電視業者要全面HD化...很抱歉,因為要"保障既有收視戶權益" 不宜全面關閉收回類比頻段.
於是...付錢裝機上盒的人覺得被當凱子,因為畫質也沒有好太多(大部分頻道仍然以SD撥出),
Uber輸入介紹碼5120b搭車享優惠. https://www.uber.com/invite/5120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