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一句總結:
這個不是取代EX1000的旗艦
無論包裝的質感、配件多寡
還有聲音的等級,XBA-4 (或是XBA-3)都不能取代EX1000
回歸耳機本身,
包裝與配件都很簡單
攜帶包甚至只是一個小皮盒而已 連隔間、收線區都沒有
雖然標榜低失真,不過實際上測量諧波失真
還是很典型的平衡電樞單體,失真並不低
不過,數據上已經比我測過的另外兩隻多單體電樞耳機好
(另外兩隻分別為Livewires與Shure E500)
失真分布很穩定,分布上可以看出調音與分頻概念
聲音上,就如廣告,這隻耳機的低頻非常充裕
有一種刻意被拉開的聽感的感受
高頻在3k~4k之間有一個peak
分頻器推測是設定在1.8kHz左右一個
4kHz應該也有一個
高頻的單體非常有sony特色,
有日系清亮的調音感
今天聽了半天,說真的,沒有很強烈的感覺
(另一方面是今天被SoundMagic ES18嚇到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ES18的那篇文章,我有回應)
大概就是多單體耳機,順耳順耳這樣
不會比其他的多單體旗艦差,但也很難聽出優點
價位上也可以看出XBA-4 XBA-3並不是針對最高價位挑戰
算是值得一買的新選擇
至於要挑戰聲音極致的話,我建議還是拿EX1000吧! XD
文尾補上測量圖
測量的耳機音量設定在約80dB (耳朵聽到的音壓)
錄音卡&麥克風得到的數據約是 -29dB at 500Hz音量下得到的測量結果
FR:
失真分布:
Impulse:
(大部分多單體平衡電樞都會有這樣的脈衝反應 XD)
CSD:
~4.5ms
~18ms
方波圖500:
250:
50:
可以看耳機的聲音特色,
一般我們聽到的聲音,包括人聲、音樂的旋律
大都分布在100Hz~1000Hz
因此這裡的響應越平直越好
1000Hz以後的聲音是樂器的高音部,以及各種泛音
也就是聲音質感的構成部分
通常不同耳機會有不同強調的部份
100Hz以下,到50Hz,就是一般我們聽到轟隆轟隆的低頻囉 :)
接著兩張圖是失真分布
顯示耳機或喇叭在每個頻率上的非線性諧波失真
一般都是越小越好,而分布的差異也是越順暢越好
失真大一般就是聽起來不清楚
失真分布不均勻則會導致特殊的調音、若失真分布也很亂,那也會造成不好聽的感覺
再來是脈衝圖
是給耳機一個極短時間的波鋒,也就是看到那個突起來的高點
理想上的反應一該是要立刻回到原點(正中央)
但這在物理上不可能,會有彈簧作用、以及單體裡面的共振等等
造成各種震動,這些震動當然是越小、越少越好
結束的時間也是越短越好
如果不能「消除」這些不必要的震動
那麼把他們控制在可以接受的「型態」也是一種解決方式
例如讓他們的形狀類似於原始的脈衝型態
這樣對聽感的影響會比較小
最後兩張則是依據時間累積的個頻率分布
簡單的講,就是我在一個時間點同時發出所有頻率的聲音,
這些聲音理論上應該在同時結束
但根據單體的特性不同
每個頻率聲音持續的長度會不同
這兩張圖就是說明這個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