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唆馬上來開箱

『TUNAI CLIP 外觀』




外觀包裝算是藍芽接收器比較精緻的

TUNAI CLIP有兩個顏色可以挑選,買的時候選了比較不容易髒的黑色



裡面的內容物線的部分就不多做介紹了,另外附了一張小卡直接介紹功能

算是比較貼心的一點



外觀是全軟矽膠的設計,按鈕的按壓手感非常好

比較罕見地用了四鍵設計,一般藍芽接收器或耳機頂多用長按來作延伸功能

真的是專門衝著音樂而來



背面就是夾衣領的部分,以往使用這類產品的時候

常常會因為金屬片(鋁)刮傷皮膚,但TUNAI CLIP 的金屬片比較厚

而且是圓角設計,使用上不用顧慮刮傷這件事

背面也是充電孔放置的地方,比較不理想的是沒有防塵蓋

萬一水分不小心跑進去就糟了,但原廠也沒標榜防潑灑之類的



3.5mm音源輸出孔就在機器上方

這裡可以看到裝置的側面是做成夾心的形式

是為了做集線器的用途,下面有比較細節的圖



可以看到這邊集線器凹槽細節做得非常漂亮

讓使用上不必擔心線整個因為纏繞不緊而鬆脫

建議的線長約在30~50公分間

『TUNAI CLIP 收線功能』


我們今天請到了UE 7 PRO 與 Beyerdynamic DT880 當我們的測試機









兩個線都很長,只有 7 PRO 勉強收得進去, DT880 線太粗不嘗試了XD



其實線太長的 7 PRO 也有點吃力,塞到矽膠外殼都變形了,幸好它是軟的


這邊有個重點


藍芽使用時請不要纏線使用,KUKURU原本是想纏在機器本體上聽


但是發現天線整個被遮蔽住了,傳輸一整個大打折扣


然後按鍵面板的上面也盡量不要有遮蔽物如衣服、手


這是設計上的考量並不是缺陷



『TUNAI CLIP 聽感』


在藍芽4.0的時代其實傳輸的品質已經成熟

行動裝置兩年內的機種也已經達到4.0的傳輸規格

TUNAI CLIP 品質上除了“偶發性“的斷訊外

基本上連線品質是可接受的

重在於“無線藍芽耳擴”


一般藍芽接收器不含耳擴功能,是直接控制連線裝置的音量

含耳擴指的就是獨立的訊號放大,當手機聲音已經到最大音量後

還可以再持續放大

這個優點在於高抗阻耳機上如DT880比較明顯,耳機推力好很多

TUNAI CLIP 在接上UE 7 PRO 時有明顯電流雜訊,無法分辨出音質好壞

可能是 TUNAI CLIP 沒有另外處理店的晶片,只是單純把訊號放大

要解決這種狀況要多接一個高阻線,反而更麻煩

接上DT880就完全沒有電流雜訊,聆聽的音場比直推縮很多的量

傳輸的音質差不多就是256k的品質,也就沒有特別豐富的細節

這是無線化所犧牲的部分




TUNAI CLIP 是蠻成熟的一個接收器作品

尤其在iPhone7拔掉3.5mm的同時推出

相信可以打到不少想要留下高價耳機族群

但少了APTX的情況下 TUNAI CLIP 還能有如此品質

在各大廠都取消3.5mm耳機孔的趨勢下

希望能加緊腳步研發下一代產品



文章同步發表於:Kukuru-TUNAI CLIP

 
終於看到有人開箱了

FB的廣告滿兇的,常看到

有點心動,但不知音質有它介紹的那麼好嗎?

不知道您使用後,有覺得會增加音質(不是只有增加音量),還是只是把以前有線的耳機,升級成無線的藍芽耳機功能

謝謝您
jofo wrote:
終於看到有人開箱了
FB...(恕刪)


個人覺得TUNAI CLIP改善的是連線品質與音量放大品質

要音質還是有線比較好
大大~小弟最近新購入了新的鐵三角ATH-CKR90的耳機,因為沒有線控跟麥克風所以後來又買了這組無線藍芽耳擴 TUNAI CLIP,但是發現整的音質很慘阿~~還一直會有雜訊....請問這樣有什麼建議處裡的方式呢?

燒番賣 wrote:
大大~小弟最近新購...(恕刪)


藍牙本來就有音質上的限制,雜訊的部分看要不要接條高阻線

如果真的不合的話跟原廠聯繫退貨吧
我有一個tunai 的firefly,它是需要接5v電源的,測試後個人覺得藍芽的罩門在於供電/電池的品質,而不是藍芽系統本身。
一般隨身型的藍芽耳擴了不起電池就300mha,這對推動耳擴以及接受藍芽訊號來說,相當吃力了。
相對於音質就無法要求更多了,那麼透過外接電源,我接小米行動電源2(鋰聚合物電池)來說,聲音品質差不多與有線耳機相同了。
電池會感變聽感,影響聲音的走向。

你可以嘗試接上行動電源試試,在此建議勁量的UE15001 > 小米行動電源2 > GP超霸5000mha。
勁量:聲音偏暗、厚實,定位佳、人聲靠前、聲音壓迫感低。
小米2:整體走向類似勁量,但是低頻少一些。
GP超霸:人聲後退、海量低頻、適合樂器類,人聲不建議。

當然,上述方式可能定點停留較為適合,移動使用的話“方便就好”

jimdizzy wrote:
我有一個tunai...(恕刪)


您真是有實驗精神,不過我很好奇,
為何不同的行動電源會有不一樣的聲音表現?
基本上5V充電一定是供給內部的充電IC,經過轉換後才會供給後端藍芽及DAC等晶片使用,
而電流及電壓都一定是恆定輸出,不會因為使用不同的電源,而會有不同的聲頻出現,
況且每個晶片所需的電源也都有可能不同,
所以你的5V輸入一定會先降到3.3給內部藍牙,通常板子內還會有其他電壓需求,
例如1.8V或是1.9V,好一點的設計都會再透過LDO做轉換。
也就是說,絕對不會因為你給的電源跟電流導致聲音表現不同。
另外就是低頻表現的差異在數位系統架構下有所影響的是DAC或AMP的旁路電容,
也不可能會因為不同的行動電源而產生不同的低頻差異,
因為電容的充放電是一樣的!

簡單說,充電的迴路跟系統的電源迴路是分開的。

Skyer wrote:
您真是有實驗精神,...(恕刪)


是啊,看了您的發言應該也是有研究熱忱的人。
這麼說好了,理論與實際就是所謂的推論與證實。我們先以正常的充電與供電來說,的確是2個迴路沒錯。在鋰電池充電架構上,電池不可以邊充邊用,會縮短電池芯本身的壽命。
所以以ios系統來說,只要接受到外部供電,確認正常執行後,便會關閉本身的電池供應,由外部電源供應本機使用以及對休眠的電池充電。所以就可以藉由外部電池來影響播放器的聲音。

電本身就是一個源頭,處理的好的話,升級線材還不如改變供電的方式。
先來講講隨身電池的特性吧
碳鋅電池:聲底偏乾,表現平面,樂器音色失真,低頻量感最少。
鹼性電池:聲音比起碳鋅活潑多了,細節多了一些,含有一些水分,但表現有優有缺。
鎳氫電池:聲音更優於上述2者,定位感,聚像、遠近感都可以充分的表現出來,音色更為正確。

在鋰電池行動電源尚未普及之前,鎳氫已經算是最頂級了。

鋰離子電池(Li-ion) 特性:
解析是它一大特點,可以把以往暖糊的聲音變得清晰許多,但是副作用是不耐久聽,耳朵對解析而言太過於刺激,無法完全呈現耳機該有的表現。

鋰聚合物電池(Li-Poleymer):
無音壓是它的特點,在某些品牌下,完全具有上述的優點,可以把聲音的毛邊修掉,呈現一種圓滑溫暖的聲音,聲底分為2種:明亮/暗之別,端看使用者如何選擇,比如說如果耳機解析較高,我會選擇暗一點的電池,如較暖聲,則可以選擇明亮一點的電池。

以上是簡略介紹一下各類電池的特性。可能本人比較實際派的,當我推論出這些觀點以後,也花了約2萬多左右去購買市面上各品牌的電池,一一去做測試。但也不是亂買一通。必選擇本業做電池的品牌逐一測試,當然結果有好有壞,測試完無法滿意的電池均送人了,雖然這些電池聲音表現無法讓我滿意,至少在充電方面是可以勝任的。

當然,可以買的只有勁量鋰聚合電池、小米的力神,這2個品牌聲音是優異的,其他的不是音色不全就是刺激感過大。
以上僅供您參考,至於實測的部分,南部的話可以測給你聽看看,是沒有問題的。
也許可以打破既有的框架與認知,不是嗎?
首先先自白一下,我會跑去玩藍芽系統是因為,隨身系統玩到沒什麼東西可玩了。
隨身系統不外乎播放器、線材、耳擴、耳機,加上自轉無損檔。
說實在播放器這一塊,主要聽感掌握在別人手上,其餘你都可以自己做決定,有預算都好說。

那時接觸錄音這個區塊,才發現到這個領域好玩的地方,聲音可以自己決定,訂製屬於你想要的聲音。
包含錄音機、供電、記憶卡、線材、聲音檔來源,隨便你調整,要厚聲;線材、供電調一調,出來就是厚聲了。
要解析;線材、記憶卡換一換解析就出來了。
當然那時候學習到,是如何調音。我們聽到一個器材,我們知道它缺什麼,哪一頻段過高要壓制,都有一套調整的方法。
最後,是學習用電源控制聲音。當你東西啥都沒辦法換,你明知道它有缺陷如何補足,器材總是要吃電嘛,那就用電去改變它囉。

另外一提,上次有一群發燒友來聚會,當然也認識其中幾個前輩,聚會散場後。我抽空找了幾位好友,請他們聽聽看藍芽系統。
當他們臉上有點訝異的面容,我已經知道 “他們聽的出來” ,他們聽完後問我一句 “為什麼?” ,我笑笑的看著他。
他說:為什麼,你的鐵三角em7x聽起來像40mm振膜的小耳罩?而且感覺不到藍芽的失真,這真的是藍芽嗎?

而桌上的器材,一隻正在充電的iPhone 4s與通電的firefly,播著youtube。
對比各燒友手中的器材,一個比一個兇殘。桌上的東西看起來似乎有點普通。
講解了一下,他們那天才開始了解電如何去影響聲音。
看了感覺不錯,請問如果本身就是用線控耳機,那搭配線控耳機上的線控功能還能使用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