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邊配件大評比 (持續更新)] ifi ZEN DAC V2 + Hifiman Edition XS 可移動式有線耳機系統

--- 器材 ---

音源:LG GRAM 17" 超輕薄筆電
耳擴:iFi ZEN DAC V2 (全平衡式 解碼+耳機內擴/前級, 半行動半桌機型 Transportable)
外擴 (運送中):iFi ZEN CAN Signature 6XX (全平衡式 耳機外擴/前級)
耳機:Hifiman Edition XS 與 Drop + Hifiman HE-X4 (有線耳機)

- 數位訊號線 1:CableCreation USB 3.1 Cable 4FT, C to B (音質不達標, 正常A to B版才有發燒線可選購)
- 數位訊號線 2:YB-Y1 HiFi, 4N OFC USB2.0 Digital Audio DAC Cable, 3.2ft, A to B (音質不達標)
- [勝出!] 數位訊號線 3:iFi ZEN DAC V2 原機附贈藍色USB A to B數位訊號線 (音質均衡中正, 細節豐富, 好的沒話說!)

- 耳機孔轉換器 6.35mm M to 3.5mm F:Hifiman原廠轉換器 (作為非平衡式輸出試聽的一環)
- 非平衡式耳機線 3.5mm to Dual 3.5mm:Hifiman原廠線

- 耳機孔轉換器 4.4mm M to 2.5mm F:DD ddHiFi DJ44AG (作為平衡式輸出試聽的一環)
- 平衡式耳機線 2.5mm to Dual 3.5mm:KK Cable G-SH Headphone Cable (6N OFC 無氧銅線)

- 電源線 1:StarTech.com 5V DC Power Cable, USB to 5.5x2.1mm,3ft (28AWG 似乎太細了點)
- [勝出!] 電源線 2:BENSN 5V DC Power Cord, USB to 5.5x2.1mm, 5V3A 15W (感覺也只是相對更堪用一點點, 這類細線似乎沒發燒線可買)

- 平價獨立變壓器:Anlink Universal 5V2A Power Supply Adapter, Wall Charger to 5.5*2.1mm (感覺整流濾波能力不達標)
- 行動電池:Zendure X6, 20,100mAh/74.4wh (感覺瞬態電流輸出能力似乎不足影響音質)
- GaN變壓器:AmazonBasics 68W 1A1C GaN Wall Charger, USB-A 18W
- 變壓器:APPLE 12W, 5V2.4A (多年後的現在才拆封使用)
- [勝出!] GaN II 變壓器:Anker 736 Charger (Nano II 100W), 1A2C Fast Compact Wall Charger, USB-A up to 22.5W (CES 2022 Innovation Award Winner 今年最新世代 體積變好小 音質相對較好 不愧是業界領導品牌)

--- 未來計畫購買試聽的器材 (持續更新) ---

平衡式耳機線 4.4mm (運送中):Haldane Taiwan 7N Litz OCC Upgrade Cable,台灣7N Litz OCC鍍銀線,1.5米,不想一直用4.4->2.5轉接頭接2.5耳機線。 (鍍銀7N銅標示純度當真? 這麼平價? 偏個體式DIY型產品, 購自神奇的阿里巴巴, 算是半賭博式盲購.)

DAC to AMP 訊號傳輸短線 (運送中):GUCraftsman 4.4mm to 4.4mm Balanced Cable (6N Single Crystal Silver Cable for Zen DAC Zen CAN 古工匠6N單晶純銀線),偏個體式DIY型產品,據說用料與做工值得信賴,但不知其調音走向,算是半賭博式盲購,價位約iFi原廠線一半,可多機輪用。

DAC to AMP 訊號傳輸短線 (剛到貨 試聽中):ifi 4.4mm to 4.4mm Balanced Connector (連接 ZEN DAC V2 與 ZEN CAN Signature 6XX 原廠線),價位高,但這原廠線的用料與做工比一般白牌線精良的多,也可用在其它DAC與ZEN CAN Signature 6XX之間的訊號傳輸,可多機輪用。

原廠變壓器 (剛到貨 試聽中):iFi iPower X (買 ZEN CAN Signature 6XX 所附贈),iFi它家所提供的最佳變壓器供電方案,可與ZEN DAC V2輪用供電。

耳機擴大機 (剛到貨 試聽中):iFi ZEN CAN Signature 6XX (因附贈iPower X而買 不然我偏好HFM版 但我會使用EQ所以沒差),用來配對推動我的 Massdrop x Sennheiser HD 6XX 耳機,以及推動 ZEN DAC V2 苦手推不好的 Drop + Hifiman HE-X4 耳機 (大約US$100 與HIFIMAN HE400SE算是兄弟耳機 都高度推薦! EQ後僅細節與音場輸Edition XS一個層級 聲音更溫更慢一點點 這些都不至於影響整體音樂欣賞太過多)。

數位訊號線 USB-A:Supra USB 2.0 cable for audio, 1m/3.28' (WHAT HI FI 5-STAR RATED Made In Sweden! 1米約US$51) 瑞典製造,英國WhatHiFi高評價,若需要較長的數位訊號線,這條值得列入考慮~

數位訊號線 USB-A/C:ddHiFi TC09BA 或是 TC09BC (1米約US$100),新世代電源與訊號分離獨立屏蔽設計,純銀傳輸線 (用來平衡ZEN系列的暖聲底?),價位高,多機輪用則可考慮...

--- 線材 主觀聽感 ---

數位訊號線 1 (CableCreation USB-C):整體聲音比較偏亮瘦乾 完全不行
數位訊號線 2 (YB-Y1 USB-A):細節變多 有一點點亮暈毛邊 音色偏厚 音像與低頻過鬆軟膿 還是不行
[勝出!] 數位訊號線 3 (原廠藍線 USB-A):細節變多 毛邊最少 定位最穩定 音色最真實自然 三頻最平衡 中頻音像比較精瘦 整體音樂性明顯較優 iFi確實有兩把刷子

電源線 1 (StarTech):音場定位較模糊 低頻過鬆軟膿 完全不行
[勝出!] 電源線 2 (BENSN):音場定位更清晰 整體聲音比較亮 有一點點亮暈毛邊 相對來說利多於弊而勝出 但也就只是還好而已

--- 平衡式vs非平衡式耳機輸出 主觀聽感 ---

非平衡式組合:Hifiman原廠轉換器 + Hifiman原廠耳機線

平衡式組合:ddHiFi DJ44AG 轉換器 + KK Cable G-SH 耳機線 (6N OFC)

[平衡式耳機輸出的整體音質明顯勝出!回不去了~但轉接頭與耳機線應也有貢獻音質差異...] 改用平衡輸出後,音像比較聚焦不散分離度與形體感更佳,低頻比較不膿還是暖底,低頻定義比較清晰,音場左右兩邊與後場人聲樂器更穩定方正明確,但感覺並沒有變寬變深,聽到更多而清晰的micro detail微細節。(中高頻銜接處粗糙毛邊似乎略有增加,burn-in更久後再看看。)

--- 供電方案 主觀聽感 ---

[RIP...] 供電方案 1:筆電 USB-C接口 -> 訊號線 1 供電 -> ZEN DAC V2
[RIP...] 供電方案 2:120V AC -> 平價獨立變壓器 5V2A 10W -> ZEN DAC V2

[勝出! 目前不插電時的供電方案] 供電方案 3:行動電池 Zendure X6 5V3A 15W -> 電源線 1 -> ZEN DAC V2
主觀聽感:後場與背景的樂器人聲更不糊成團一點,更穩定分離具形可分辨一點,低頻暖而更不膿一點,中頻凹陷 V-shaped 有減少,僅需作少許EQ調整,基本上有感勝出一截,但是:感覺動態對比有點被壓縮,整體音樂稍微不那麼鮮活一點點。

[RIP...] 供電方案 4.1:120V AC -> AmazonBasics GaN變壓器 5V3A 15W -> 電源線 1 -> ZEN DAC V2
[RIP...] 供電方案 4.2:120V AC -> APPLE 變壓器 5V2.4A 12W -> 電源線 1 -> ZEN DAC V2

[勝出! 目前插電時的供電方案] 供電方案 4.3:120V AC -> Anker GaN II 100W變壓器 -> 電源線 1 -> ZEN DAC V2
主觀聽感:相對於方案4.1與方案4.2,全面再均衡進化!後場與背景再度豁然開朗,整體迷霧被進一步削減,音場定位更穩定清晰可分辨,原本中高頻帶一直存在的毛邊細顆粒感大幅削減,各個樂器人聲的微細節與微紋理更清晰浮現,音色更加鮮活趨近真實,整體進步非常之有感,濾波與供電能力令人驚豔,同時這次是頭一回可以輕鬆愉快聽大編制交響樂了。

--- 背後學理 (可跳過不看) ---

1. 數位訊號也是用類比電線傳輸的,一樣會有jitter時基飄移等各種類比干擾因素,理論上數位接收到的0就單純是0,1就單純是1,但真實世界並非如此,數位電路與類比電路其實有各種交互耦合影響作用,並不像簡單化理論假想的這麼完美!不同線材之間的音質差異也是如此,太多未知變因都仍有待科學探明。

2. RFI與EMI雜訊干擾也是一大關鍵變因,特別在變壓器與電源線,訊號線應該也一樣。

3. 每台機器電源部分作處理後,變壓整流輸出精準度與穩定性以及噪聲特質都不同,特別在大電流瞬態輸出時。

4. 每條線電阻電容電感的大小與分佈,甚至包覆屏蔽保護層介電質特性都不同,就算是局部微差異,最後各種電磁交互作用調變放大後也可能有感改變整體輸出音質。例如大體而言,銀線偏瘦亮,銅線偏溫厚,但目前一般量測數據並沒辦法看出端倪,可音質差異就是擺在眼前的現實 (通常用快速AB切換試聽特別能辨別區分)...

5. Noise Floor Modulation,至今依然無法完全掌控/消除,音響界仍持續深入研究中,很可怕不要問,我們燒友也沒必要深究, 交給學界與廠商去傷腦筋吧...

--- 結論 ---

1. iFi ZEN DAC V2 (外接供電) + Hifiman Edition XS + 哈曼曲線耳機EQ校正,對初燒與低燒的音響發燒友來說,可能是目前有線行動音樂的中低階完美ENDGAME組合,高度推薦!

2. 使用過外接供電後,基本上就無法再回去訊號線供電了!但若佈線環境還能使用超短的iFi原廠藍色數位訊號線,則可接受其訊號線供電,整體聲音差距還算在微妙範圍內。換言之,若僅使用數位訊號線供電 (特別是非原廠線),就根本還沒聽到過 iFi ZEN DAC V2 真正實力上限,也連帶誤會低估了 Hifiman Edition XS 有線耳機的優異音場與通透音質。

3. 平價獨立變壓器作外接供電就算了吧,不值得!真要買獨立變壓器,就考慮iFi自家的 iPower 2 或 iPower X 這種更進一步濾波的獨立變壓器吧,我目前尚未聽過,無法得知其實力。

4. 在沒有120V AC插座情況下 (例如在星巴克或麥當勞),盡可能使用最優質高瓦數大水塘的行動電池外接供電,純直流電源相對更乾淨,找輸出電流越大越快的行動電池越好,是不插電時的最佳供電方案!

5. 在有120V AC插座情況下 (例如在家裡或辦公室),盡可能使用最優質高瓦數大水塘的GaN變壓器外接供電,通常濾波處理更精緻,電源相對更乾淨,又能一機多用同時供電給其它3C部品,是插電時的最佳供電方案!(或是使用 iPower 2 或 iPower X 獨立外接供電?)

6. 到目前為止,不同USB數位訊號線對音質的影響,似乎遠大於不同電源線/變壓器/行動電源的影響,而改用平衡式輸出以及不同耳機線對音質的影響,似乎也是遠大於電源供應的影響;真的不能小看iFi原廠附贈超短的藍色數位訊號線,看來有針對音頻訊號作過優化,外廠發燒線恐怕不容易佔到上風,欲購買更長數位訊號線之前,宜留意其音質表現與整體預算分配的合理性。

--- 未來規劃 ---

以上這些並非專業HiFi式的外接電源音質完美嗎?當然不,聽得出來仍有進步空間~

1. 購買 iPower X 作試聽評比,儘管使用大水塘GaN變壓器很精簡便利,能同時一併解決筆電與手機等其它3C部品的供電,但純粹考慮音質,iFi 設計與用料更專業的獨立供電產品效果可能更好,至於其價格是否符合每個人預算分配的比例原則就見仁見智了。

2. 購買 優質的大型獨立線性變壓器 作試聽評比,這應該更趨近於終極最佳供電方案,但目前並不想這麼大幅度複雜化整體設備與擺放空間以及相對高額預算,所以現階段不考慮,未來再說吧。

3. 有沒有必要購買iFi iPurifier 3改善訊號部分,或是iFi iPurifier 2改善電源部分呢?目前看來,iFi原廠附贈的藍色USB A to B數位訊號線已經夠優,似乎沒必要購買iFi iPurifier 3 (在音源器材夠好情況下);如果已經在使用iFi iPower X變壓器外接供電,可能也沒必要再用上iFi iPurifier 2,畢竟iFi iPower X變壓器應該也夠好了;若使用外廠數位訊號線或外廠變壓器供電,則恐怕只有真正一一AB切換試聽後才能得知... (我之前使用過 AudioQuest Jitterbug在訊號部分,除了降噪,它帶有自家音色,似乎削弱了點高頻,整體音樂變得比較暗一點,所以直接串接在訊號路徑上的器材要謹慎搭配與抉擇。)

--- 良心推薦 ---

iFi ZEN DAC V2 是這價位區間內僅有的英式溫潤聲與管味具形體類比聲,也是這價位僅有的全平衡電路與輸出,同時也可作為前級輸出到主動式喇叭或後級擴大機推動被動式喇叭,目前在台灣僅售4800元白菜價,但7月1號起就會漲價!若有意購買,趕緊入手吧~

--- 相關照片 ---

整體設備 如下 (全都裝進背包就可外出使用)
[週邊配件大評比 (持續更新)] ifi ZEN DAC V2 + Hifiman Edition XS 可移動式有線耳機系統

供電方案 1 如下
[週邊配件大評比 (持續更新)] ifi ZEN DAC V2 + Hifiman Edition XS 可移動式有線耳機系統

供電方案 2 如下
[週邊配件大評比 (持續更新)] ifi ZEN DAC V2 + Hifiman Edition XS 可移動式有線耳機系統

供電方案 3 如下
[週邊配件大評比 (持續更新)] ifi ZEN DAC V2 + Hifiman Edition XS 可移動式有線耳機系統

供電方案 4.1 如下
[週邊配件大評比 (持續更新)] ifi ZEN DAC V2 + Hifiman Edition XS 可移動式有線耳機系統

供電方案 4.2 與 4.3 如下
[週邊配件大評比 (持續更新)] ifi ZEN DAC V2 + Hifiman Edition XS 可移動式有線耳機系統

訊號線 如下
[週邊配件大評比 (持續更新)] ifi ZEN DAC V2 + Hifiman Edition XS 可移動式有線耳機系統

電源線 如下
[週邊配件大評比 (持續更新)] ifi ZEN DAC V2 + Hifiman Edition XS 可移動式有線耳機系統

平衡式vs非平衡式耳機輸出 如下
[週邊配件大評比 (持續更新)] ifi ZEN DAC V2 + Hifiman Edition XS 可移動式有線耳機系統
這家產品最近曝光率挺高的
就不知道品質怎樣?
找了一些拍賣
對這家的一個產品挺有興趣的
iFi Audio NEO iDSD DAC
想換掉已經服役多年的Audiolab M-DAC mini
有一間認識的音響店明天會少量進貨
打算明天下班衝去敗回來玩
先做個確認跟功課
這邊有網友知道這玩意跟這公司的評價嗎?
To 惡魔印記666:

Audiolab M-DAC mini應該是使用ESS 9018K2M解碼晶片吧!? 聲底跟iFi慣用的Burr Brown解碼晶片有差異. 你喜歡Burr Brown偏音樂性的暖聲底嗎? 還是比較習慣ESS的Sabre Flare? 當然關鍵還是在於它們解碼後類比輸出線路的調音取向, 所以如果能帶著自己慣用器材去音響店實際接上試聽比較後再決定最理想. 密集AB切換試聽多曲後, 應該很快就能聽出音質差異, 選擇自己偏好的器材就容易多了!

考慮換機前, 有充分試聽過不同電源/電源線/訊號線搭配組合嗎? 多少可以運用線材作調音, 也許讓原機發揮更出色, 就暫時不想換機了, 哈哈哈~

以下是iFi自己的說明:

If you are familiar with iFi DACs, you already know they are all based on Texas Instrument Burr Brown chipsets. This tends to mean they share the same basic sound family and are somewhat warmer sounding than many ESS Sabre-based DACs.

如果您熟悉 iFi DACs,那麼您已經知道它們都是基於德州儀器 Burr Brown 芯片組的。 這往往意味著它們共享相同的基本聲音系列,並且比許多基於 ESS Sabre 的 DAC 聽起來更溫暖。

WhatHiFi對Audiolab M-DAC mini的音質評價似乎多少也符合上述觀點, 可以去看看其內容.
謝謝樓主回覆
我以前就是因為Audiolab M-DAC mini偏暖才會買的
我有的玩具大多較偏向人聲
耳機是SONY MDR-Z7M2以及森海爾 HD-700
照樓主敘述ifi iDSD特性應該挺適合?

至於電源
多年前就使用穩壓器+蓋世特延長線
也聽說ifi iDSD附的變壓器跟ipower是同級的
所以電源不是我在意的點

明天就會到貨
等下班就會過去敗回來玩
剛才接到音響店的通知
說這次是捆包模式出貨
有附贈一些信號濾波的玩具(據說價值超過6000元)
開始期待了

剛剛爬了不少國外使用者的文
這台iDSD大都被人挑毛病說DAC晶片是2003舊款的
而又有一派認為晶片新舊差別只在渲染
在一些情況下舊款晶片表現優於新款(老派論)
不過在擁有sony以及森海爾耳機的使用者
普遍都給予好評
我想應該值得期待iDSD的表現
To 惡魔印記666:

哇! 好幸福~ 明晚聽完後如可能, 可不可以在這裡分享一下聽感心得? 感謝~

看規格 NEO iDSD DAC 應該有適合, 三合一也超實用, 就看你喜不喜歡iFi它家音色了. NEO iDSD 電源是5V2.4A, 理論上也半可攜 Transportable, 只是真的有點過大, 背包比較不好放~ 至於說 NEO iDSD 到底有多麼iFi本格音色? 基本上就看個人偏好了, 我們就多看大家評比與自己試聽作選擇 (美加這邊可無條件退貨, 先盲購再試聽決定也不是太大問題).

講到獨家音色這方面真的很有趣, 廠家也會根據自己對聲音品味的詮釋改變而調整其獨家音色, 像Marantz新品就跟古典Marantz音色設定有些差異, 同廠牌低階與高階音色設定也不同, 很多人覺得 ZEN DAC 就頗偏暖調與類比情懷, 往高階走則比較HiFi高傳真高解析而沒那麼過暖 (聲底走向則還是雷同), 迄今我是還沒聽過其它 iFi DAC 產品不得而知, 但如果iFi真的是這樣設定產品音色垂直區隔也非常合理, 我看北美這邊幾個YouTube音響網紅對 NEO iDSD 評價都很高啊, 只有Zeos好像比較在意它沒有如Gryphon那般擁有眾多調整功能, 但Diablo也沒有啊, 目前iFi產品設定好像就是如此: 音質更優的就走純粹派, 不附加那些調整功能, 也許再往上頂級的才給大全配? 這也可以理解, 但我沒仔細研究.

有沒有考慮跟老闆商量, 付差價升級成 iPower X? 除可能提升音質, 顏質也更搭. 既然預算都到這區間, 也可考慮 DC iPurifier 3 了, 未來搭配外廠較長USB訊號線作佈線時, 訊號品質能更多一層保障, 原廠藍皮USB訊號線真的有點給它短, 但音質很不錯了! 如果能讓你先聽聽這些配件搭配你機子的效果, 讓你考慮是否加購就更棒了, 他那裡應該有不少好物可搭配體驗看看效果如何, 如果沒有要急著回家, 乾脆現場開箱驗貨與搭配試聽選購, 店家與消費者雙贏, 哈哈哈!

如有提供也聽聽看iFi它家內建電池可攜式音質與推力之王 iDSD Diablo, 或是內建電池可攜式三合一 xDSD Gryphon (調整之王? 功能最豐富: xSpace, xBass II, iEMatch, digital filtering...), 以及ZEN系列一票機子, 與美加這邊很瘋的 ZEN DAC V2, 還有 ZEN Signature 系列產品, 這樣都試聽過後再買下去就更篤定了.

另外就是未來相容問題: 未來會考慮搭配使用IEM耳機嗎? NEO iDSD DAC 好像沒有增益調整分段? 可能要跟老闆確認或試聽一下IEM耳機, 有沒有底噪問題, 低音量左右聲道不平衡, 或是調整音量時一下子跳太大聲問題.

未來會考慮搭配使用比較難推的大耳罩耳機嗎? 例如某些平面振膜耳機或600歐姆耳機, NEO iDSD 1W推力可能不太夠, 就會希望能有2~3W以上推力的其它DAC+AMP來提供耳機強大控制力了.
北國之子 wrote:
To 惡魔印記666(恕刪)

我不太喜歡用那種難推的耳機
太吃重設備

大概四點多就敗回了

跟國外鋪貨一樣附贈ipurifier3 USB跟SPDIF ipurifier2
我放在機殼上
傳輸線、電腦零件都堆在旁邊有點亂
上機照就不放了
簡單說一下RUN了幾首歌的感想
Neo iDSD輸出真的很乾淨
測試過目前常用的幾隻耳機
iKKO OH10以及AKG K267
sony Z7M2以及森海爾HD700
原本Audiolab M-DAC mini在圈鐵混合耳道式耳機上聽得到些許底噪
在Neo iDSD完全沒有
說Neo iDSD偏軟其實我認為還好
三頻很平均
沒有任何一項特別突出
我覺得這台定位就是在聲音很乾淨
音樂人聲分離得很清楚
也不會有特別的癖性
不管動漫歌オレンジ
還是永遠的偶像麥可的歌
聽Heal The World到雞皮疙瘩都起來
等周末有空再試看看ipurifier3 USB跟SPDIF ipurifier2
To 惡魔印記666:

認同! 當初不知道 Hifiman HE-X4 會讓 ZEN DAC V2 顯得這麼苦手難推 (至少耳機單端輸出是如此), 現在只好訂購了 ZEN Signature HD 6XX 外擴來更好地控制與發揮它 (也是1W多推力), 正常來說買用1W左右輸出AMP就能推出實力的絕大多數優質耳機作搭配就好了, 不必去買極少數超難推的耳機~

NEO iDSD 真香, 能附贈 iPurifier 2 與 3 也太棒了~ 聽你描述, 背景應該夠黑, 音像也夠明確分離, 顯然雜訊處理基本上已達標過關 (即使還沒加上 iPurifier 2 與 3, 這點要加分), 那形體感呢, 夠不夠立體具形? 空氣感與堂音尾韻表現如何? (也許要等到 Break-in 完成後, 它的真正特性才會完全展現?)

如可能, 週末可不可以也用以下這幾首音樂加入聽比來聽聽看:
(如有 Apple Music 可下載就很方便)
1. 朱哲琴的六世達賴喇嘛情歌, 開頭人的開門漫步與狗狗的遊走吠叫, 以及中後段的打雷, 與後段的背景合唱.
2. Olivia Rodrigo 的 Drivers License 前7秒的發動引擎, 撥弄鑰匙, 催油門排氣的高頻解析力 (鑰匙), 中頻厚度 (引擎), 低頻量感與清晰度 (排氣管).
3. 卡拉揚1985年的新世界 "From the new world", 在大編制交響樂下的各方面表現.

關於偏軟, 這真是燒友之間永遠戰不完的熱門話題... 我想引用Thomas在他評論影片 "The big picture. Affordable Ifi Neo idsd DAC discussion." 裡面的一些觀點 (YouTube搜尋即可找到該影片):
1. 隨著科技進步, 現在高價Hi-end DAC與平價HiFi DAC之間的聲音差距與定位區隔越來越模糊了.
2. 不同DAC之間在某一方面3%的細微差異, 也可能被大多數評論者與廠家放大檢視與強調 (人性嘛, 無可厚非), 但真的有那麼重要, 真的差異那麼大嗎?
3. 我們在聽音樂時, 是在聽這首音樂帶給我們的整體感動, 還是在聽特定器材的某一項突出特性? (The big picture...)
4. 也許4,000美元的Mcintosh D150, 比NEO iDSD聲音更smooth流暢一點, 但兩台之間他朋友更偏好NEO iDSD, 因為NEO iDSD的聲音比Mcintosh D150更接近他類比轉盤的聲音... (但我仔細聽過片末錄音對比, Mcintosh D150整體音色確實更鮮活一點, 女聲更有磁性一點, 細節也更清晰一點點, 感覺NEO iDSD有的一層中高頻銜接段極細沙粒暈邊薄霧大多消失了, 當然這是與4,000美元的器材作對比, 每個人的聽感與偏好也多少有所不同.)

5. 你會選擇 Audiolab 與 iFi, 而非 Topping D90SE, 其實就已經說明了一切...
最近買了lindy cromo usb3.0的線捅zen dac v2
個人覺得聽感大於原廠小藍線
各位前輩好

不好意思請教一下,家人有留一款舊的dac (DenonDA-300USB DAC ). 想請問換成IfI zen dac air 音質會比較好嗎?

謝謝大家🙏
maxmexx wrote:
各位前輩好不好意思請...(恕刪)

要聽過才知道合不合自己的喜好
DA300以前聽過
也是屬於沒啥癖性的調音
三頻均衡的類型
至於ifi其實也是差不多類似性質
聲音很重個人喜好不同
建議找有可以試聽的店家聽過再決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