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耳機.訊源的設計製造 哪種科系學的到?

學校教的真的是小部分而已

自己還必須去專研他,而且也要有儀器材料讓你測試等等

一個耳機,除了內部的,外觀也是需要顧慮到的(又和設計有關了)

但是...加油!!有夢最美

資管也學得到喔!!

雖然這不是我的畢業論文相關! 但是研究所
有影像 訊號等課可以修,雖然有點偏訊原處理
的這一區塊,但也很好玩的!
上次去清大看到一篇專題是實做助聽器系統的

結合了生醫工程,電子,控制的作品

跟耳機似乎頗為類似

台大清大交大台科的電機系(和電資班)似乎都在朝多領域發展

蠻推薦的.....

成大就不了解了,我沒看他們的簡章
助聽器嗎?
這是只適用於耳膜破裂
因為跟鼓動是音響的原理一樣
很難有神經傳導的助聽器做出來吧!

耳機或麥克可分為鼓動式及壓電式
都是利用震動導致放電或放電導致振動的原理
我沒有說神經傳導呀?囧

結合生醫的原因是針對入耳的人體工學及傳導位置....

那篇報告的大要好像貼在資電樓的三樓吧

新竹的版友們無聊可以去看看 =口=
電子科系吧
但是,電的領域太廣了...

程式設計基本上跟電子已經分開科系了
工業設計基本上和美工美術也要有相對的共識
聲學基本上和也和物理有關...

所以依樓主的想法
訊源應該是要朝電子科系
耳機要對聲學,電子,工設,這三個要有共識

我的看法是,似乎不太能由其中一個科系就可以獨當的.
但電子還是佔大部份理論啦.
而音響放大電路只佔電子科系的幾個章節而已.
但是,如果只是為了要設計音響,而要相對的多學其他非音響的電子理論,這是樓主想要的嗎?當然啦,對想學習的人自然不會嫌多,這也是必須的.

畢章電子的範圍很廣泛,不太能說,我來唸電子就只是要來做訊源和耳機的.
電子從基本電學,電子元件開始,到電子學,電路學,電磁學,邏輯線路,還要有電子實習(這是重點,佔總學分3分之1),工業電子,電子儀表等等...都是要由最基本的理論開始學才算完整,現在的課程還要包括程式設計,計算機概論等等..或者加一些多媒體設計等等
以前的話還要學無線電和電視學...XD
就像蓋房子要先由地基開始.其中的你要的音響只是樓層中的其中幾層.
我就是電子本科系的.

底噪是電子元件和當時設計的線路為主,電源也會影響.
好的線路設計會考慮的比較廣泛
選用好的零件也比較不會有噪音
電源零件配置和電源供應線路設計也會影響
整體實體的LAY-OUT也息息相關

回想以前實習課時,一樣的線路,一樣的零件,每個人自己LAY的PC板,完成銲接後,測試後的結果,每個人做的都會有點不一樣

Ultrasone耳機就是台灣代工的
感謝大大建議,我當然是對整個電子都有興趣只是想往這方面鑚
明天下午長庚電子面試第68號 希望我能過XD
t11114444 wrote:
呃...來這裡問這個...(恕刪)


老實說台灣的耳機等級實在難以跟國外相比

國內都是以遊戲用..以及低價位的耳機居多

相關類型的科系....依小弟目前淺薄的所知應該是沒有耳機設計的專業科目

其實耳機很多都是獨門調音技術居多...就算國外教科書也不會寫出來的

因為這是廠家秘密....
(調音是很簡單且神奇的東西..有時候打幾個孔.耳罩換一下.裡面墊個海綿等簡單的方式就能改變聲音
不過調音簡單~要調的合口味就不是那麼容易~調音這東西有得必有失~所以沒有完美耳機~只有適用的
耳機)

除了一些新材質和結構外~其實大部分耳機發聲構造都類似

好不好聽其實都看個人喜好~以及每家廠商所"認為"好聽的聲音去調整

其實以高工的電子學和電路學
應該就涵蓋耳機與擴大機了
(數位訊源可能還不夠)
這些東西在現代工業
其實是很底層的技術

那為什麼高科技的台灣卻沒有設計或生產出
世界一流的耳機和訊源呢

因為品味是學校學不到的
有再強的技術背景
如果不能在聲音上
獲得大家認同
仍然不能設計出好的耳機與訊源
台灣其實有很多規模不小的耳機製造廠
聲音卻比不上一些國外相對小廠
只能賣很便宜的價錢

如果樓主已經具備了品味與耳力
歡迎樓主立志進入音響工業
替台灣爭光啊
既然都論到學術了

在此小問一下

動鐵式的腔體適性影響不大嗎?

很多動鐵耳機都隨便弄個塑膠殼就OK了?

請有學過動鐵發聲原理的版友幫我解惑一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