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日本網友自行測得的響應圖
Sony EX700跟EX90其實性能差異真的不大
甚至顯示EX700可能騙錢騙很大
但是兩副耳機聽起來真的一樣嗎?
就算排除了覺得自己可能被騙錢的主觀情緒
也不見得會覺得兩者一樣
想告訴開版大
數據是一種量化的方式,客觀化的眾多手法之一
若用得恰當,的確有洗淨偏見與主觀的效果
但是數據也是可以被操縱,可以刻意用偏頗的方式呈現的
而且每天都在大量發生
很多行業的老手高手,都會走上憑感覺這三個字而放棄客觀指標
這樣說並不是要大家都放任主觀
因為那關乎對自己和他人專業的尊敬
而是想說,很多事情光看數字和事實,是看不到全貌的
不然美式企業經營,美國民族性,為何會被全世界罵到臭頭
那麼細膩的執著於數據和績效指標,還被說粗糙沒文化?
上面提到的兩副耳機
響應圖中10kHz以上幾乎都是空的吧
但是我在電腦上做聽覺測試,從16kHz開始聽
用EX90確實可以聽到,記得我還過了18kHz的關卡
現在是好時代,有這麼多資訊都是過去難以取得
但是多少人真的看得懂數據呢?
如果看不懂,沒有能力和經驗判讀,是不是得出錯誤的結論?
還有ER4系列官方頻率響應只到16kHz
響應圖看起來也不太平 (有人認為越平坦越上品)
但是有多少人聽過之後會覺得它高頻暗啞?請搶答

可是例如說Sony耳機很喜歡在5kHz前後刻意突出
以營造清晰的假象 (例如EX70/71都是,EX700好像是6KHz突出)
這就是很有趣,可以討論的數據,不是嗎?
我選擇不單純只採納冷硬的數據,但我真的也不認為我是不理性
有科學性依據是好的
但是若想要用數據走捷徑
取代長年多方面的學習跟累積,只會變成一個玩笑
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會都一樣
而感覺和爽度,是很主觀的
若要我來說,最好是所有的音樂都進到studio,再用各種plug in調出我的最愛來聆聽,但那有什麼意義呢?
喜歡追求器材的人有他的邏輯和世界,老實說,他爽就好
就不用太在意科學量化了吧
就算數據再嚴謹,到了每個人耳裡也不同啊(除了生理,還有心理)
就算有副狗耳朵(or金耳朵)也不見得是件好事(聽到別人聽不見的聲音,可能是痛苦甚至會發瘋的)
而在studio工作,最重要的是,確保出去的聲音在大部分的聆聽環境是ok的,至於聆聽者在什麼環境用什麼器材去聽,我們也控制不到,是吧!
其實,回到源頭,聲音是用各種感官去感受的,他震動的不止是耳朵,還有空氣 皮膚 骨骼 五臟六腑,最重要的是~~你的心
所以~ LIVE是最令人感動的,但若無法現場聆聽,與其拘泥於在 器材 錄(混)音技術,不如用心去聽演唱(或演奏)詞曲創作者,所要傳達那份感動
存好心 說好話
yuu0613 wrote:
我想可能沒人仔細看內文的說明,音色必須是從聲紋分析,不是單純頻率。
要完整一些描述一隻耳機我覺得以理性搭配感性數據才能包含。
至於中頻凸出問題,應該回到問題原頭,先了解這首歌聽起來應該是要如何,假設頻率響應圖是正確的
或許你心中會有底這首歌哪些東西可能被加強了,是否影響你的判斷,見人見志摟!
我覺得你還是沒有完全看懂我的意思
例如說Sony真的加強5kHz,那不是一個批判
而是"喔,原來那個頻率在人耳聽來是這個效應"
看他們的設計思想是什麼,是玩物的一大趣味
兩家品牌擺在一起,成品對照開發成本跟企業經營境況
雙城記對照記饒富趣味(也有人會說是照妖鏡,要批判從這個點才開始)
還有,我們是有看聲紋的...我平日工作不是音樂,但每天都可看到聲紋
我不認為一定有所謂的"這首歌聽起來應該是要如何"耶
因為沒有人買CD是親自拿去原始錄音室聽的
就算歌手要把專輯mix成耳機專用的樣子作為一個藝術表達
既然他要丟給不特定多數,那就是open to interpretation
他的最終成品終究是[原錄音作品]x[訊源耳機音色]的化學效應
比如一個詞要是大家都聽錯,原作者也有可能無力平反
好了我不講了,去工作盯聲紋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