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的文章 有關於音場與聲場的真實面貌

divorec wrote:
各位好

我是 "從...(恕刪)

學習了~~~

也感謝樓主的分享
所以也不用斤斤計較耳機的音場/結像之類的
好得錄音自然有這些特點
當初錄音就不講究還要用後端播放系統逼出來... 這真的太難了
我和PCDVD, DCVIEW, Coolaler, PALMISLIFE上的APPLEKID是同一人喔......

divorec wrote:
我是 "從錄音人的觀點看 Stereo, Hi-Fi" 的作者


真教授級的!!

頂一下.

divorec wrote:
各位好我是 "從錄音...(恕刪)



好東西 值得浮上來頂一下。

好文章~值得推薦~
但太長了,我只看完一半,有時間再慢慢看完

不過現在的軟體越來越發達
假5.1或7.1到處都有

剛看到那個假人頭照片時,有股莫名的熟悉感出現
過去工作中的環境,天天都有他的相陪
不少的人都叫他大衛或安妮
也有同事三不五時就幫他貼貼眉毛鬍子或作個青筋暴露狀
不過我們都是用B&K的HATs,功能是完全相同的
這篇好文
我也看過不少蘇友瑞教授談及錄音正確性、加料的文章
看起來角色不同但卻有不少類似地方呢
divorec wrote:
1. 關於低頻在耳機中的音場音像是否是個決定性因素
我的思考,倒不會從這個角度去想,不是從理論,而是從小到大在音樂廳的經驗,就不會使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
例如,長笛的獨奏、二重奏,在音樂廳常聽到,它完全沒有低音,但我在現場從來不會覺得感受不到音樂廳的寬度、深度。將這個音場音像在錄音中忠實紀錄,若只是少數幾支高音樂器,也不難,很容易達成。
若是用假人頭錄這種沒有低音的現場,在耳機中的音場音像重現,應該會非常逼真。若用其他的stereo麥克風去錄,音場音像在耳機中應該也可以很理想。完全看是選用哪一種stereo麥克風、放置的位置。
這種經驗,已經告訴我,低頻應該不是耳機中能否重現音場音像的決定性因素。
關於我這一項對低音的觀察,當然找得到一些理論來支持我的觀察。若有時間,我會認真地在我的部落格寫一寫。希望對各位有參考價值。...(其餘恕刪)


首先~感謝您無償的~平易近人的分享知識
再來要聲明一下~我前篇文章無貶抑耳機系統之意
嚴格講~兩者各有極大優點/缺點
但在我目前的觀點上~我還是認為音場音像營造
喇叭系統要勝過耳機系統一籌(同時也是因為~耳機的聲源太不自然)
這也是為何音樂軟體的主流~依然以喇叭系統後製.混音為多數

這必須要從頭看起~立體聲的源頭應該是在通訊.探測領域中被發現的
這時候用的不可能是喇叭~應該是耳機~才能"監聽"到這種效果
所以耳機絕對不缺音場音像(在腦中)
但在後來的時間推移中~卻被喇叭系統給發揚光大
因為又發現了"相位差"這種差異~與時間差.能量差(音強差)相疊加
更能展現聲音回播的一種虛擬效果~就是更立體的音場音像(在眼睛前方)
說白話~家庭回播之路主流已經跟大自然的聲音漸行漸遠
這部份必須要靠錄音師/製作人把它們拉近
幸好的是~這特色跟音樂藝術的推廣~彼此無重大妨礙

釐清了(音場音像)音效這部份之後
對於低頻影響了音場音像重建也就不難明白
(好像除了打雷~我們身邊很少東西會發出沉重低音齁?)
因為低頻無疑是音效中的王者~想一想~低頻的"震撼人心"是多麼刺激
這時候又要拉多聲道來說一說了
多聲道曾經嘗試過"四方聲道"之路~不幸失敗
所以後來的5.1~有人稱重低音是"劇院的靈魂"好像也頗有道理
而就我自身的音響經驗也是這樣~喇叭系統中
比較有量感的(同時較正確的)中頻.低頻更能輔助音像的踏實與細節營造



呵呵~不好意思~一寫就亂七八糟說了一堆
希望上面的"假設"您能夠給予錄音面向的一些指教
因為這部份一直蠻神秘的~小弟也是了解有限
若能多吸收一些來慢慢消化
對於觀念的扶正也是自己所樂見的康莊大道
樂於見到大家的熱烈討論
這篇文章使小弟我受益良多阿

自從踏入發燒領域後 對於音場與空間一直覺得是一個不單純的東西
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玩樂器的 也對於錄音工程與設備一直有很高的興趣
長久以來一直在尋找自己想知道的音場與空間感的產生與錄製 作者的這篇文章是我看過從頭到尾敘述最完整的

最近耳機越來越夯 會將這篇文轉貼到影音版這裡來是希望大家在討論耳機 討論設備之餘
也能夠理解音樂在錄製之初 音場與空間感的建構是怎麼一回事的
知道我們平常在討論的音場 定位 空間感 或是俗稱的"3D立體感"起初的原理是如何來的

將"發燒友"與"錄音人"看 Stereo, Hi-Fi的觀點結合起來
相信對大家來說音場, 可以更完整的瞭解這一項學問!

以後在討論或是比較不同設備的時候 盡量也可以將音樂本身的錄音差異考量進去
讓大家有個準則可以討輪 在比較的時候也較為公平
時間有限,我簡單再重覆幾個觀點,不細說為什麼

1. 音場、音像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音場,聽者感受到那個廳的大、小、深、淺、遠、近,像教堂、像音樂廳、像浴室唱歌,那是音場
在聽者前方,可以辨別左一、左二、中、右二、右一各個表演者,這個是音像

2. 不論是音場或音像,相對於中、高頻來說,低頻與音場、音像的重建關係都不大。
不論在錄音、喇叭重播、耳機重播,二聲道,5.1、7.1,指向性明確的部分,都在中高頻。
人耳對低頻的方向性的辨別力,在 1KHz以下就越來越低。
低到超低音時時,方向感反而是從身體感受到波動而來。
再重申一次,音場、音像的重建,不論在耳機、在喇叭,低頻都不是重要因素。中高頻才是。

3. 在 stereo 錄音中可以收錄的,或在多軌後製可以人工虛擬的音場音像的要素,
  一直都是時間差、音壓差、相位差,與收錄對象的頻率範圍無關。
  反而,越是低頻的樂器,人耳對其發聲的方向辨別力越低。

4. 有沒有足夠的低頻,"低頻震憾人心","低頻輔助音場音像....",
這與個人的喜好有關,與音場音像的重建無直接關係,
低頻輔助的,是音色的營造(溫暖...or 其他),不是音像(聲源方向),也不是音場(天主教十字型教堂、方糖形、鞋盒形、扇形的音樂廳...),雖然在()內不同形狀的場地,低頻的反射特性是不同的。
前文舉長笛為例就是說明從頭到尾完全不存在低頻的條件下,音場音像是完全可以從現場感受到、可以紀錄、可以重播。不但不需要低頻來輔助,若有低頻出現,那才真是損害因素。

5. 對我來說,喇叭耳機都一樣重要,但用途不同。對錄音的人來說,若要細心,最後 mastering 確定成音時,一定要用耳機、喇叭都監聽後才放行。

6. 你覺得喇叭比耳機潛力大,可能是現今商業錄音絕大多數是為了喇叭重播而設定錄音條件吧 ? 若是真的假人頭錄音,耳機不但遠勝過喇叭,而且3D的重現能力,兩支喇叭是完全沒有的。

供參考


這是篇非常有趣的討論串,divorec 大真是深不見底。
會說拉縴人是用假人頭錄音製作,是因為之前因緣際會跟團長聊過天,知道他現場錄音的一些小秘密。


雖然有點偏題,但是有幾點還是可以討論一下。

其實稍加注意一下,生活中的重低音還挺多的,只是不一定是很大聲的。
比較明顯的如打雷,還有飛機,卡車,馬達,風聲….等等。
在音效(Soundeffects)中,音效會進重低音補強低頻最大的一個目的就是”爽度”;
所以重低音最主要的工作是在重點補強。
並且從配置就可以知道重低音喇叭沒有音場問題,完全是在輔助的角色。
如果真要從多聲道挑出”劇院的靈魂”,我投Center一票。

以工作來說,錄音混音還是以使用喇叭為主,因為用喇叭有些好處是耳機無法取代的。
長時間下來耳朵比較不會累;可以一堆人一起聽,一起溝通修改等等。
除此外,好耳機的參考價值極高,其實很多個人工作室都已是拿耳機為主在工作了。

除古典錄音外,我認為絕大部分的混音工作,說穿了其實就是個做假欺騙耳朵的步驟,看誰做得比較漂亮悅耳而已。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