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SS的話一般都是很喜歡聽節奏強烈的音樂,因為低頻量多,但中高頻表現實在不足道也。對喜歡中高頻表現或高解析的人而言(像我啦),根本無法接受。
建議台北可以跑一趟『品嘉』,在中華路北站往車站方向那邊,有AKG的K12P、K14P、K24P、K26P還有PX200可以試聽。那邊價格也算得上便宜啦。
如果多加1千的預算可以選擇CM7,ATH的音染是一絕,聽女聲很棒!而且很毒。畢竟EM7的聲音太亮,且因為耳掛先天上會流失細節,所以相較之下實在推薦CM7。
基本上耳罩音場比較好(尤以開放式更好,但開放式則聲音會讓身旁的人聽得很清楚。),耳道不會流失細節(有隔音作用)、耳塞居中,耳掛細節會流失。舒適性上真的需要親自配戴才知道,每個人耳朵長得都不太一樣。EM7已經很舒適的耳機,但也會有人喊痛~
每個對聲音的喜好不一樣,如果能試聽就聽聽看,才能找到最適合的耳機。
AKG的耳機只能說是很超值。這家奧地利公司會打破人們對高價耳機的迷思。K501是中低價位中聽古典的王者,喜歡這聲音的人甚至無法在更高價位中找到其他選擇(先排除L3000、靜電、010等級)。而K271S更是中低價位中無人能及的好聲音,忠實平衡且隨身聽就推的不錯。配上CARDAS升級線後表現更已直逼HD650。以價位來說,AKG的好耳機表現都是至少與他兩倍價格的好耳機有的一拼。
說沒個準的. 親自試聽會好很多.
我個人是偏愛耳道式的產品. 有用過KOSS The Plug, SONY MDR-EX系列, 跟目前服役中的SHURE E2
耳道式的優點在於聲音的獨立性佳, 不受外界環境干擾. 可以得到超乾淨的聲音品質.
缺點在於, 與耳朵形狀不合, 造成裝戴上的困難.
其中最好戴上與舒適度最高的屬KOSS The Plug, C/P值頗高. 缺點在於容易掉落(運動時)與耐用度(流汗海綿會爛掉)
SONY系列音質普通, 沒什麼驚人之處. 耐用度適中.
SHURE E2雖然為SHURE產品中最低階的入門產品. 但其用料規格, 耳道相容性, 高低音表現, 跟耐用度都是最佳的.
雖然號稱99美金. 但用過後, 才知道什麼叫耳機. 可說是耳機系中的BMW 318.
拿到的第一印象, 就是:他的訊號線好粗啊!! 沒錯, 這就是用料實在的鐵證! 輔以優美的設計線條, 可以輕鬆的戴
入耳朵裡面(當然一開始要練習一下!!) 最重要的是耐用跟音質表現!! 魔戒跟大地英豪的原生帶都可以輕易表現
出來. 聯合公園的超重現場亦能夠遊刃有餘. 感受過這種聲音跟音壓的表現後.
你就會跟我有一樣的想法: 給我SHURE, 其餘免談!!
不過最大的缺點在於:一般的CD隨身聽, MD, Flash Player推不太動. 音量會稍小.
原因在於, 機器的DSP不夠力啦!! ><
所以建議搭載在SONY系列的CD Player, SONY MD, SONY Clie TH55, 韓系的Flash Player. (經實驗結果) 才能完全推動這
顆耳機, 不然只是封印了他的輸出表現. 他是會哭的!!
To be or Not to be. Just be...
還有CM7剛買來時聲音很難聽,是正常的,在RUN-IN的過程中會發現它不斷的成長,有種醜小鴨變天鵝的感覺。經過RUN-IN後有著很大改變的在耳塞中也大概就只有它了。
耳道式中KOSS THE PLUG建議還是小改一下,改完後許多人認為有接近E2C的水準,大改完甚至有人認為超越E2C。不改前很多人認為其聲音有些不堪入耳,不過其價位如此低,本不應強求。
SONY EX系列是喜好極強烈低頻的人首選。尤以EX71具有最變態程度的低頻,但其中高頻一團糊,加上會對聽力造成些損傷,其實一般來說是不太建議的。配戴舒適性還不錯啦。
SHURE的風格很強烈,的確要看自己喜好再做選擇。像個人就不喜歡太暖、厚聲且以中低頻為主的聲音,實在感覺很糊。聽E3C也都受不了。但聽原聲帶的氣勢的確會比較足。
相較之下自己倒是喜歡ER6I、ER4P的聲音,不過這也是因為個人口味上喜好清冷、高解析、以中高頻為主的聲音。
聲音上的喜好每個人都不一樣,有機會建議去台北音悅試聽,E2C、E3C、E5C、ER6I、ER4P都有已煲好的可以試聽。不過聽完太好的耳機當心回家聽自己的耳機時會很難過喔!

如果要買E2C,就會建議買ER6、買ER6就會建議不如上攻E3C或ER4P。一次到位省去以後升級的問題。
要找到推不動這種低阻抗高效率的耳機的機器可能反而還比較難一點.SONY MD也不是什麼
好鳥,出力只有5mW*2而已,推阻抗高一點點或效率低一點點的耳機就虛脫了.
另外,對KOSS The Plug最好是不要抱什麼超英趕美那種期望,沒動手過的人不清楚,親自動手
比較過後就知道了,光是改根硬館和ER4-14耳塞,這樣要接近E2c!?我彼其娘親咧

在震膜上加個damper可以超過E2c!?從每個人不同的喜好上來看這是可能的,問題是這樣兩種
聲音走向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比說真的意義不大,拿ER4和E5比有意義嗎!?拿K501和M2比有
意義嗎!?兩者調音的大方向就不一樣了嘛

另外,耳機這東東最好還是按步就班往上爬,在自己的耳朵沒有聽過足夠多的不同聲音之前,一
次攻頂也不過只是種不知所以然的行為罷了,你將永遠也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這隻耳機,甚至不知
道自己到底是不是需要它.在家反覆的聽了半個月多月了我都還不能確定到底我愛PRO3AA多
一點還是愛A130多一點,甚至是愛旁邊那隻E2c更多一些.隨著不同的音樂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這又豈是一次攻頂能體會的到的感覺!?
ryanlryanl wrote:
SHURE E2c一般隨身聽會推不動!?沒這回事吧...16 ohms的阻抗,105 dB SPL/mW的效率
要找到推不動這種低阻抗高效率的耳機的機器可能反而還比較難一點.SONY MD也不是什麼
好鳥,出力只有5mW*2而已,推阻抗高一點點或效率低一點點的耳機就虛脫了.
另外,對KOSS The Plug最好是不要抱什麼超英趕美那種期望,沒動手過的人不清楚,親自動手
比較過後就知道了,光是改根硬館和ER4-14耳塞,這樣要接近E2c!?我彼其娘親咧
在震膜上加個damper可以超過E2c!?從每個人不同的喜好上來看這是可能的,問題是這樣兩種
聲音走向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比說真的意義不大,拿ER4和E5比有意義嗎!?拿K501和M2比有
意義嗎!?兩者調音的大方向就不一樣了嘛
另外,耳機這東東最好還是按步就班往上爬,在自己的耳朵沒有聽過足夠多的不同聲音之前,一
次攻頂也不過只是種不知所以然的行為罷了,你將永遠也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這隻耳機,甚至不知
道自己到底是不是需要它.在家反覆的聽了半個月多月了我都還不能確定到底我愛PRO3AA多
一點還是愛A130多一點,甚至是愛旁邊那隻E2c更多一些.隨著不同的音樂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這又豈是一次攻頂能體會的到的感覺!?
小弟也推崇這樣的作法
因為當你一步一步走來才會發現自己的需求
一步登天可以
不過對於木耳來說就沒有作用
培養出自己的喜好
走對的方向會比花大錢又不喜歡更值得
我也是888 EX70 EX71 E2C E3C 這樣走來
下個目標是ER4P
希望可以快點有錢
ryanlryanl wrote:
SHURE E2c一般隨身聽會推不動!?沒這回事吧...16 ohms的阻抗,105 dB SPL/mW的效率
要找到推不動這種低阻抗高效率的耳機的機器可能反而還比較難一點.SONY MD也不是什麼
好鳥,出力只有5mW*2而已,推阻抗高一點點或效率低一點點的耳機就虛脫了.
另外,對KOSS The Plug最好是不要抱什麼超英趕美那種期望,沒動手過的人不清楚,親自動手
比較過後就知道了,光是改根硬館和ER4-14耳塞,這樣要接近E2c!?我彼其娘親咧
在震膜上加個damper可以超過E2c!?從每個人不同的喜好上來看這是可能的,問題是這樣兩種
聲音走向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比說真的意義不大,拿ER4和E5比有意義嗎!?拿K501和M2比有
意義嗎!?兩者調音的大方向就不一樣了嘛
另外,耳機這東東最好還是按步就班往上爬,在自己的耳朵沒有聽過足夠多的不同聲音之前,一
次攻頂也不過只是種不知所以然的行為罷了,你將永遠也不知道為什麼需要這隻耳機,甚至不知
道自己到底是不是需要它.在家反覆的聽了半個月多月了我都還不能確定到底我愛PRO3AA多
一點還是愛A130多一點,甚至是愛旁邊那隻E2c更多一些.隨著不同的音樂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這又豈是一次攻頂能體會的到的感覺!?
實在是很不想說.....
你的訊源都是隨身聽難怪會聽不出來耳機的差異

K501是拿來聽古典用的你變成流行用質感當然有差
) 比接在音效卡(不是內建的)還好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