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 the wolrd wrote:
德國人真的是嚴謹透了...(恕刪)
True the wolrd兄可以提供一下500,000次的出處嗎?我剛找了一下,好像都沒看到關於這方面的資訊,如果有連結我可以跟Marcel再次確認一下,畢竟差一個零差很多。
我相信剛入手X Control的時侯應該會很興奮地切來切去,但一陣子之後就會冷了吧...所以就算是五萬次,應該也是夠了,而且是"minimum"/“最少"。
To ar3a兄:
Chord在Hi End音響圈也算個咖,只是在這之前我沒有在音響展之外的場合聽過他家器材。
但我很欣賞他們不走輕鬆的路-購買現成的解碼晶片,而是選擇利用FPGA寫入獨家的解碼濾波演算法。看了一下電路板,只有在SD USB輸入端用了現成的Burr Brown PCM2706接收晶片(最高支援到16Bit/48kHz),而HD USB端則是修改Atmel的ARM Cortex微控制器晶片,使能接收到最高32bit/384kHz與DSD64/128(DoP)的HD訊號,這不是隨便廠家有的技術力。
可以不喜歡Chord Hugo的聲音,可是不能否認他們是以高規格的心態在看待Hugo(Hugo是隸屬Chord下的Hi-End產品,而不是以Chordette命名偏向life style化的產品),包括連電池,外殼,組裝都在英國,我想雖然價格真的不算便宜,但至少誠意是滿滿的,不是做出來交差的。
國外有評論把Chord跟Ayre的QB9(抱歉,確定型號一時找不到,應該不是第一版的,應該是有支援24/96的),評論員認為Chord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聲音的重量感,而這是Chord的非戰之罪,因為通常聲音的重量感來自於良好設計的電源級以及類比輸出級,而Hugo著眼於隨身市場 (well....),因此在電池 vs. Ayre Conditioner以及SMD+OP vs. 晶體堆砌類比輸出級這兩方面有先天上的差距。
話說回來,Ayre QB 9可不是10萬之內可以搞定的(145,000與160,000的牌價)。
Anyway, listening is believing! 什麼時候去聽一下,跟大夥分享一下聽感?
,每次回您文都要跟電腦自動修正功能打架,害我都不知道到底正確拼法是world還是wolrd....

紅蛋白蛋又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