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的文章 有關於音場與聲場的真實面貌


xad wrote:
這是篇非常有趣的討論...(恕刪)


我們的生活環境就是完美的全音域
像我關房門的時候就可以感受到重低音以及重低音引起的門窗共振
有人說重低音就像全身馬殺雞,假如你的喇叭能夠發出足夠低沈的低音的話(15hz以下,一般小音箱30~40hz差不多極限了)
耳機的重低音只能打在頭部極小的範圍,也因此有人喜歡大耳罩讓更多的低頻打在更大的面積,但不管怎樣一定輸給能夠打在全身的大音箱
桌上型小音箱估且不論重低音能力理論上頂多只能打在上半身,2.1的重低音如果擺在桌子底下剛好被桌面擋住則剛好相反只能打在下半身

錄音方面通常用到的軌數越多就離真實越遠,ACG流行樂不用談,不只是多軌甚至連重建音場的企圖都沒有,直接給你近到不行的人聲,鋼琴擺中間,鼓有時候會擺旁邊,銅管大多是擺邊邊,音像尺寸很怪,但對喇叭比較不挑剔,效果有時候還被認為比較好
很多古典樂也是多軌錄音,有些錄音甚至加了不少料,真正的原音重現反而會被認為形象不鮮明錄音不好
關於低頻
低頻在錄音/後製時,在實務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項目。
常見到的形容詞:"爽度"、"迫力"、"溫暖"、.....,
這些都與低頻有關。
無疑的,在我熟悉的古典音樂現場錄音,決大多數的場次,針對低頻這一個項目,在選用何種麥克風、麥克風位置...等等,都是重要的考量,更不要說在後製時作 EQ 調整的重要性了。

至於低頻應該要有多少,以什麼個性呈現,這要考量音樂家在現場的企圖、實際演出、音樂風格、目標市場的重播工具(喇叭? 等級 ? 耳機、FM廣播、卡拉OK.....)的特點是否需預作補償、個人喜好......

我決無意低估低頻的重要性,事實上,不論在現場收音,後製,低頻都是重要的一環。

錄音/重播時要考量的因素太多太複雜,從聲學、電學、電機(喇叭、耳機)、音樂美學、音樂歷史、樂器、電腦的軟硬體、工業規格、一般音響市場知識(什麼人用什麼重播工具)、心理學、生理學.......,真的是太複雜了。

在這麼多的因素集合中,論到某一特定議題時,一定要先將議題有關因素是哪些弄清楚,哪些是無關,確立大方向,才不會迷失議題。
這個討論版討論的是音像、音場,所以我的思考集中在與音場、音像有關的因素上。

全頻段、自低至高,沒有哪一個頻段與音場、音像在收音/編碼/解碼/重播的過程是完全無關的。
但是,因著聲波物理、人耳生理特性,對音場/音像的構成,在不同頻段有不同的編碼強度。
低頻,尤其是超低頻,人耳對其方向性辨識力低,因此對音像的編碼強度極弱,若必要時可以忽略,尚不影響整體音像呈現的準確度。
人的生理是否對低頻有方向的辨識力? 有的,但頻率越低,越依賴皮膚、地面...的觸感來感受,不是依賴人耳。
相對於中高音,假設低頻對音像編碼是主要的因素之一,那今日流行的應該是 5.5 聲道,而不是 5.1。

至於音場,因為高、中、低頻,在不同形狀的場地,其殘響特性不一樣,所以有豐富/多樣實際現場經驗的耳朵,可以在不作假的stereo錄音中辨別這是天主教大教堂,鞋盒形音樂廳......。
但這一項因素,不是因為中、高音頻的特性固定不變、而單獨由低頻的多寡來調整音場,從而呈現大教堂、音樂廳不同的音場特性。不是的,而是高、中、低頻的殘響特性,在不同場地,三者都是變數,跟著連動。

這是我對
..............低頻更能輔助音像的踏實與細節營造.....................
這一個觀點,認為必需說出不同的看法,才不會迷失到不相關的方向去。

我以前不曾到 mobile01 閒逛,今日在這看到許多耳機族。
似乎,音像、音場,在耳機族中是個存在許多迷思的議題。
我正在整理思路,談談收音的方式,在耳機、喇叭,為何能準確/不準確重現音像、音場。
這個題目,是我在錄音學習過程中已經思考過,而且有定見的題目。但形成論述,能向旁人傳述,還沒到那種系統/辯證的境界。不過,作為一個心得分享,應該是可以。
文章完成時,會放在部落格。先預告,可以鞭策自己早日完成。

感謝作者的用心!
推一個

"音像、音場,在耳機族中是個存在許多迷思的議題"

divorec wrote:
各位好我是 "從錄音...(恕刪)


感謝您分享這麼有用的心得文章

小弟一定要幫忙您頂一下
耳機:Ultimate Ears In-Ear Reference Monitors & Audio-Technica AD2000X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