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從解碼晶片談MP3的音質表現


smallwine wrote:

glenn wrote:
同一顆chip音色上都很相近?
http://www.ixbt.com/multimedia/digitalway/fy200/fy200.shtml
http://www.ixbt.com/multimedia/digitalway/fg100/rmaa-normal.shtml



雖然和你們在討論的事有點無關…
不過照你這兩個RMAA的連結看來,MPIO的FG100音質比它自家舊型的FY200還差呀…

噪音值也比較高,THD也比較高,
看這些圖會覺得FG100真是台不能聽的東西…

請問有MPIO的愛用者這兩台都有聽過的嗎?
很好奇實際聽起來有差多少。


(順道,連結裡那是什麼國語言呀?完全看不懂)


不錯耶 你還看的懂 看得懂的人真的不多
雖然FY400晶片跟FG100是不同系列的 但測出來的結果卻差不多
我覺得這應該可以證明廠商可以選擇用內建的DAC或是改用另一顆DAC獨立處理

ixbt是俄文的網站 有興趣可以用worldlingo.com翻譯
RMAA這種用音效可測的東西,看看笑笑就好了......
用音效卡可以測到noise level -130dB ????別開玩笑了,
我在公司用Audio Precision都測不到了........
如果這些RMAA的測試可信,那誰要買一台兩萬五美金的測試儀器?
再看看測distortion的那張圖表,60Hz有一根很大的突起.....
那是電腦內電源的60hz........
和做主機板的朋友聊過,在主機板那樣的環境之下,
THD+N大概只能做到90幾dB..........

另外,THD不要看數值,要看諧波分佈的狀況,
我說過,真空管擴大機的THD都很大,但卻很好聽,
爛爛的晶體擴大機THD不會超過0.1%,但卻不好聽,為什麼?
因為真空管的失真集中在偶次諧波,而晶體則以奇次居多。
同樣再看distortion測試那張圖表,基頻設在7khz,
那二次諧波應該是14khz,三次是21khz,
but audio的響應範圍是在20khz以下,而且MP3在編碼時,如果沒有特別去設定,
那16khz以上的聲音會直接濾掉,因為有九成以上的人聽不到16khz以上的聲音,
或是聽得到,卻很難分辨..........
所以基頻設在7k是很白痴的作法,因為影響音質最大的兇手「奇次諧波」完全看不到....
而且對數座標取的也有問題,既然基頻設在7k,那座標應該從5k開始看,
因為失真絕大多數都是在基頻以上,基頻以下都是背景的雜訊,
也許是為了要show出60hz那根大大的突起吧!
但卻不知到那是測試環境的電源造成的......

再來說接線,一般在做analog測試,接頭都是用BNC,SMA or 平衡端子,
連RCA端子都嫌不牢靠,更不要說一般的耳機插頭.....
曾經有一次做實驗,因為線接觸不好,接地不良,搞出不小的二、三次諧波,
抓了半天才找到是線的問題..........

所以說這些RAMM的測試,看看、笑笑就好了。
主機板 on board的音效卡一般人都嫌爛吧!
但是只要是叫得出來的主機板廠,大概都會買一台Audio Precision,
然後訓練一個人來做analog測試,
如果RAMM的數據可信,那各公司是嫌錢太多買那麼貴的儀器來測?

audio測試是很困難的,光接地我手邊就有七、八篇文章,
如果講到測試儀器的輸入電路,那基本的參考書就有好幾本,
一張音效卡就可以測音質??!!......開玩笑......
刪刪刪刪刪刪刪~~~~~~


我不算是專門做音訊的,也沒測過這些數據。
RMAA方面主要是之前看過dearhoney網站上的一篇文。
RMAA 的測試方法與名詞解釋
麻煩專業人士看一下這篇文章的可信度,幫像我這種死老百姓分辦一下吧

我想這種簡單的軟體當然不可能比那些上萬台的精密儀器可靠,只是如果就一種對比性的參考來說,是否有參考價值呢?(同樣環境,同樣的軟體,不同的機子來做測試,結果是否有參考價值?)
畢竟像我這種一般user,就算再好奇也不可能自己去搞一台專業儀器來用。

張小偉 wrote:
RMAA這種用音效可測的東西,看看笑笑就好了......
用音效卡可以測到noise level -130dB ????別開玩笑了,
我在公司用Audio Precision都測不到了........
如果這些RMAA的測試可信,那誰要買一台兩萬五美金的測試儀器?
再看看測distortion的那張圖表,60Hz有一根很大的突起.....
那是電腦內電源的60hz........
和做主機板的朋友聊過,在主機板那樣的環境之下,
THD+N大概只能做到90幾dB..........

另外,THD不要看數值,要看諧波分佈的狀況,
我說過,真空管擴大機的THD都很大,但卻很好聽,
爛爛的晶體擴大機THD不會超過0.1%,但卻不好聽,為什麼?
因為真空管的失真集中在偶次諧波,而晶體則以奇次居多。


你這裡講的distortion測試,看起來是指第五張圖吧
那張圖測的東西叫作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我想那個7K的訊號應該只是其中的F2,也許是利用60hz來作F1?


同樣再看distortion測試那張圖表,基頻設在7khz,
那二次諧波應該是14khz,三次是21khz,
but audio的響應範圍是在20khz以下,而且MP3在編碼時,如果沒有特別去設定,
那16khz以上的聲音會直接濾掉,因為有九成以上的人聽不到16khz以上的聲音,
或是聽得到,卻很難分辨..........
所以基頻設在7k是很白痴的作法,因為影響音質最大的兇手「奇次諧波」完全看不到....
而且對數座標取的也有問題,既然基頻設在7k,那座標應該從5k開始看,
因為失真絕大多數都是在基頻以上,基頻以下都是背景的雜訊,
也許是為了要show出60hz那根大大的突起吧!
但卻不知到那是測試環境的電源造成的......

再來說接線,一般在做analog測試,接頭都是用BNC,SMA or 平衡端子,
連RCA端子都嫌不牢靠,更不要說一般的耳機插頭.....
曾經有一次做實驗,因為線接觸不好,接地不良,搞出不小的二、三次諧波,
抓了半天才找到是線的問題..........

所以說這些RAMM的測試,看看、笑笑就好了。
主機板 on board的音效卡一般人都嫌爛吧!
但是只要是叫得出來的主機板廠,大概都會買一台Audio Precision,
然後訓練一個人來做analog測試,
如果RAMM的數據可信,那各公司是嫌錢太多買那麼貴的儀器來測?

audio測試是很困難的,光接地我手邊就有七、八篇文章,
如果講到測試儀器的輸入電路,那基本的參考書就有好幾本,
一張音效卡就可以測音質??!!......開玩笑......
先說,我不是專業人士.........
我是做數位電路設計的。剛到公司時有做過一陣子類比,
現在大部分類比的知識都是同事有問題時一起討論,或是公司有買新玩具時,摸摸看看得來的。
所以.......今天翻了一下analog test的書,發現我上一篇有地方寫錯....
因為我沒注意到"Intermodulation"這個字,
因為Intermodulation test應該可以看到兩個基頻,那張圖上根本就沒有,
基本上那是只知道要測這項,卻不知如何測所造成的。
那張圖可說是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Dearhoney那篇文章寫的是正確的,只是真正要測試,其中有太多需要注意的事。
其實像RMAA這樣的測試,只要環境設定好,該注意的都做好,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只是......大家都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所以就沒有參考價值.....
再貴的測試儀器,不會用也只是廢鐵一堆......

有人要聽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測試的問題嗎?
要花點時間打字,沒有聽眾我就不想寫了.....
亂入...
我要聽...
反正沒事多學學也好.看看先生的功力如何摟
音質好壞還是要用耳朵聽吧! 除了MP3解碼晶片以外, 還跟系統的電源電路和使用的耳機有關, 如果在同樣的環境下做鑑聽, 老實說, Sigmatel的音質並不是很好
熊大用的音效卡是E-MU 1820M好像也是上萬的 測出這樣的數據沒什麼好驚訝的

RMAA算是在國外蠻多網站用來測音效卡的軟體 也經過不斷的更新修改 現在是5.4版
如果覺得它某一項測試方式是毫無意義的 可以去那網站的論壇反應 發表您的見解

glenn wrote:
熊大用的音效卡是E-MU 1820M好像也是上萬的 測出這樣的數據沒什麼好驚訝的

RMAA算是在國外蠻多網站用來測音效卡的軟體 也經過不斷的更新修改 現在是5.4版
如果覺得它某一項測試方式是毫無意義的 可以去那網站的論壇反應 發表您的見解


盡信書不如無書................
好「高檔」的音效卡!!! USD499...............
憑什麼去判斷因為用這樣「高檔」的音效卡就可以測出如此的數據?
如果你相信,你看得懂,那可不可以解釋一下什麼是 dB
所有的測試數據都是用dB做單位.........

我並沒有說RMAA這個軟體有問題,而是測試的人不會用,
導致目前看得到的測試結果都像笑話一般.......

基本上,用Panasonic一台USD10000的Audio analyzer都測不出這樣的成績,
這是我親自用過才敢說的...................
也許你覺得analog test要做到背景雜訊-130dB用USD499的音效卡就可以了,
但是我公司(包括國內224家公司 http://www.audiotech.com.tw/CustomerList.htm)
都是花了兩萬美金以上才有辦法買到一台noise level低於-120dB的測試儀器....
去國外踢館???免了吧!我沒那麼多力氣...........

坊間汽車改裝廠宣稱自己多麼的厲害,看過F1工程師去踢館嗎?沒必要吧!
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別被不實的資訊騙了......

既然有人那麼不相信,那我就簡單講一講就好了,懶得詳細講......

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是用兩個接近的頻率
去測試待測物在相近同頻率調變下失真的狀況。

一般單一頻率的失真測試,若輸入頻率為F1,
則其諧波為(N*F1),N為整數,將所有諧波響應加總除以基頻即為總諧波失真THD

在IMD的狀況下,需輸入兩個頻率F1,F2,則測試的FFT圖形應該可以看到很靠近的兩根F1,F2,
而諧波失真,因為頻率相近互相調變,所以會變成(N*F1 + M*F2) and |(N*F1 - M*F2)|
N+M為整數
所以入輸入測試頻率F1 = 1.1khz, F2=1khz則
二次諧波=> 1*1.1k + 1*1k = 2.1k & 1*1.1k - 1*1k = 0.1k
三次諧波=> 2*1.1k + 1*1k = 3.2k & 1*1.1K + 2*1k = 3.1k &
2*1.1k - 1*1k = 1.1k & 2*1k - 1.1k = 0.9k
高次諧波依公式類推.........

所以看看網路上的測試數據,
若測IMD將F1設為60Hz,F2設為7K,那.........不夠靠近,無法測出調變的影響,
這種狀況下2nd 諧波應為 7.06k, 6.94k 三次諧波應為 14.06, 13.94, 7.12, 6.88
所以應該可以看到14k左右會有兩根突起,7k基頻附近也會有兩小跟突起,
但看到的IMD測試圖形卻都是7k一根,14k一根.........
而且120hz,180hz是哪冒出來的?靈異現象嗎??
若F1=7k, F2=7.06k,則二次諧波為14.06k, 60hz,
三次諧波為 21.06k, 21.12k, 6.94k, 7.12k
四次諧波為 120, 14.18k, 20.94k, 28.06k, 28.12k, 28.18k
如果F1,F2是這樣設的,那就可以解釋出60hz,120hz,180hz是哪來的,
but,為何只有一根7k的基頻呢???而且7k左右應該有兩小根突起,
14k左右應該也有一高一低的二次諧波和四次諧波.........
再做比較合理的推斷,那就是取樣頻率不夠..............
那做IMD居然把取樣頻率設定低於兩個基頻間的間隔,
導致連兩個基頻都分辨不清,那.....到底懂不懂什麼是IMD?????

所以說,如果網路上的測試是可信的,那就是我看的analog test聖經寫錯了,
國內大學講到analog test大概都會用這本吧!
而且audio precision也錯了,台灣224間電子公司都上了audio precision的當,
花了兩、三萬美金買了一台騙人的儀器,
而且當中包過台積電、聯電、華碩、鴻海、聯發、凌陽、萊德,
還有臺、清、交、成等國內第一流的學校.........
不然,就是網路上的不可信,而我講的是正確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